春秋时代,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据说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要概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1.多行不义,必自毙。《春秋左传·隐公元年》
译:多作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灭亡。
2.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春秋左传·隐公三年》
译:爱护自己的儿子,就应当从道义上去教导他,(使他)不要走上邪路。
3.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左传·隐公·隐公十一年》
译: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4.不备不虞,不可以师。《春秋左传·隐公五年》
译:不做好准备防备意外,就不可以率军作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军事尤其如此。)
5.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春秋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译:节俭,是善行中之大德;奢侈,是邪恶中之大恶。
6.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春秋左传·恒公六年》
译:百姓没有罪,怀藏玉璧就是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7.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春秋左传·僖公十四年》
译:皮已经不存在,毛又将依附在哪里?比喻不解决根本问题,即使解决其他枝节问题,也没有用处。
8.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年》
译: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存,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露出来受寒。
9.礼以行义,信以守礼,刑以正邪。《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译:礼仪用来推行道义,信用用来保持礼仪,刑律用来纠正邪恶。
10.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春秋左传·宣公二年》
译: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11.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春秋·襄公二十五年》
译:写出文章的言语如果没有文采,这样文章就很难能够流传下去。
1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译: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13.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春秋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译:君子行动就要想着是否合乎礼的要求,办事就要想着是否合于道义;不做为图私利而违背礼义之事,不做因不合乎礼义而感到内疚的事。
14.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译:树梢大于树干,树就要折断;尾巴大了就一定不能摇摆灵活。
15.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译:树立德行,最可贵的是使它不断增长;而除掉毛病,最好是除得干净彻底。
16.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译:治理动荡的社会,让它回到正道上来,没有能超过《春秋》一书的了。
17.宴安鸩毒,不可怀也。《春秋·闵公元年》。
译:鸩毒:毒酒。为:安闲享乐如同毒酒一样害人,因此不能有贪图享乐的欲念。
18.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春秋·宣公十二年》
译:百姓生活源于勤劳,只要能够通过勤劳努力,就不可能缺衣少食。
19.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春秋·宣公十五年》
译:虞指欺骗。我不去欺诈你,你也不要来欺骗我。
20.不以一眚掩大德。《春秋·僖公三十三年》
译:不因为一个人有微小的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