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迎来廿四节气第十个节气——夏至。夏至是夏季第四个节气,此时白昼最长,日影最短,所以称为“夏至”。夏至时节,气温继续升高,太阳骄盛,空气潮热,所以养生关键在于清火润燥,纳凉静养。小康为您解锁夏至节气健康密码。
夏至
《历书》:《历书》中说:“斗指乙,为夏至。万物于此皆假大而极至,时夏将至,故名也。”
《礼记·月令》:“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至,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夏至节气物候
▲承德避暑山庄的梅花鹿(摄影/贾琼)
夏至第一候,鹿角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鹿,形小山兽也,属阳,角支向前与黄牛一同;麋,形大泽兽也,属阴,角支向后,与水牛一同。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而角解矣,是夏至阳之极,冬至阴之极也。
鹿属阳兽,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脱落也。和鹿很像的麋,属阴兽,麋角解于冬至一阳生之际。
古人发现,鹿角的支角都是向前的,而麋角的支角是向后的。黄牛的角是向前的,水牛的角是向后的。阳向前,阴向后。阴阳在自然万物的体现至精至微,古人通过观察和体悟,总结出很多这样有趣有理有据的规律。
夏至第二候,蜩始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蜩,蝉之大而黑色者,蜣螂脱壳而成,雄者能鸣,雌者无声,今俗称知了是也。按蝉乃总名。鸣于夏者曰蜩,即《庄子》云蟪蛄不知春秋者是也。盖蟪蛄夏蝉,故不知春秋。鸣于秋者曰寒蜩,即《楚辞》所谓寒螿也,故《风土记》曰蟪蛄鸣朝,寒螿鸣夕。今秋初夕阳之际小而绿色声急疾者,俗称都了是也。故《埤雅》各释其义,然此物生于盛阳感阴而鸣。
夏天鸣叫的蝉名蜩,秋天鸣叫的蝉名寒蜩或寒螿。蝉,俗称知了,雄蝉能鸣,雌蝉不鸣。蜩生于盛阳,感阴而鸣。
夏至第三候,半夏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半夏,药名,居夏之半而生,故名。
半夏苗生出夏至,夏至正好是整个夏天过了一半的时间,故此本草名半夏。一般在秋分八月前后采半夏的块茎入药。半夏出苗到采药,正得长夏“化”之气,故此药可用来化痰湿。
夏至节气天象
▲北京故宫日晷(摄影/宁颖)
《孝纬经》:后十五日,斗指午,为夏至。
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点,每年自东向西转动一圈。当北斗的斗柄指向南方的时候,意味着夏天到了。所谓“斗柄南指,天下皆夏”。而指向正南的那天正是在夏至。
古人将干支对应到天空的各个方位。其中午位正南,故言“斗指午,为夏至”。
《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我们说太阳从东边升起,但其实只有春秋分,太阳才是正东升而正西落的,其他日子都是偏南或偏北地东升西落的。夏至这天,太阳到达能到达的最北的位置,此日太阳的升降是最偏北方的。夏至过后,黑夜渐长,白昼渐短,日向南行。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而且越是北边,白昼时间越长。
▲奥林匹克公园“林泉高致”湿地(摄影/宁颖)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这天的正午,是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日影最短的时候(正处北回归线的地方日影与物体重合,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日影向北)。因为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回归线以北,所以古人总结出夏至日影至短的结论。
日至北,昼至长,影至短。夏至之名,可谓实至名归。
夏至节气习俗
▲自制凉面(摄影/贾琼)
吃凉面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芒种,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帝京岁时纪胜》: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
俗话说:“冬至馄饨夏至面。”夏至日有吃冷淘面(凉面)的风俗。而夏至正是夏收完毕,新麦上市的时候。
唐代流行一种凉面名“槐叶冷淘”,杜甫都写过诗为其代言。大制作法是:采青槐嫩叶捣汁和入面粉,做成细面条,煮熟后放入冷水中浸漂,其色鲜碧,然后捞起,以熟油浇拌。
槐叶味微苦,和面而食,也是清火解暑之用。
北宋王禹偁还有一首《甘菊冷淘》,亦取甘菊清热除烦之功。可见,夏至食凉面不仅是夏麦尝新,也是很符合暑日养生的事呢。
吃黄米糕、喝羊肉汤
《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畜羊,其谷黍。
在《内经》中,羊和黍(黄米)是对应夏天的畜类和谷物。
江苏徐州就有夏至喝羊肉汤的习俗。所谓“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夏至阳气最旺,然而在表,脏腑却是虚寒,此时吃羊肉,正是借势温补,适合体质偏虚寒的人,所谓冬病夏治嘛。但这种温补不能过头,体质偏热的人就更不宜了。
“夏至尝黍,端午食粽”是古时食俗。《吕氏春秋》载,天子在夏至当日有举行尝黍仪式。
黍子煮熟后很黏,常常用来作糕,因为黍的产量不是很高,所以往往蒸成糕点之后是用来招待客人的。
▲天坛(摄影/宁颖)
天子祭地
《史记》: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依周礼,天子率群臣于每年夏至之日在国都北郊水泽之中的方丘上举行祭地仪式。水泽,即以水环绕;方丘,指方形祭坛,古人认为地为阴、为静、为方。水泽、方丘,象征四海环绕大地。
祭地的贡品为猪牛羊三牲(取黝黑色者),用玉为黄琮(黄色象土,琮为方形象地)。祭地并不燔燎,祭祀完毕了会将牺牲等祭品埋于地下。
北京的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地的祭坛。地坛在城北,方形。而与之相对的天坛在城南,圆形。这都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南乾北坤的认识。
夏至节气养生
▲自调酸梅果饮(摄影/贾琼)
酸梅凉瓜 清火润燥
夏至解暑饮品众多,然而在炎炎夏日,人处心浮,烦躁不安的状态,最宜喝一杯酸梅汤,既解暑解渴,更能收敛心神,使人平静。
酸梅汤配方版本中多,乌梅、山楂及甘草这三味一般是不变的,宫廷酸梅汤配以乌枣、红豆蔻、桂花,其他常见配方有添桑椹、洛神茄花、薄荷、陈皮等食材。
瓜类是大夏天必备之时品。
▲西瓜(摄影/贾琼)
西瓜甘寒,清火生津,有实火者宜。多吃会损脾阳。西瓜利水性强,吃多了就尿多,所以会伤阴,有的人说吃西瓜会上火,就是利水太厉害,伤阴了,一般是虚火。所以吃西瓜要控制量,另外脾胃虚寒、病后产后的人都不宜西瓜。
黄瓜是现代人非常喜欢的所谓减肥食品,但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它的适宜性较冬瓜、丝瓜小很多。比如,时令病后、产后、发疟疾、痢疾、脚气、疮疥都不能吃黄瓜,因为它不仅性寒,还能动风动火。黄瓜长得比较快,长得快的东西,生发之气强,容易动风。
▲黄瓜(摄影/贾琼)
冬瓜是非常好的消暑食品,诸病不忌,唯须炖烂了吃,生凉的吃了容易拉肚子。湿热的日子最宜吃冬瓜,既利水祛湿,又清热生津。孕妇多吃冬瓜,能化解一定程度的胎毒,有益于婴儿。
丝瓜也是各种病不忌讳的瓜,丝瓜对于女性尤其友好,孕妇吃能安胎,产妇吃能通乳行乳。此外,丝瓜还能化痰解毒。
苦瓜是苦寒的,夏天心火旺的吃苦瓜最好,但前提是脾胃不虚寒。青的苦瓜放久了会发黄发红,此时是可以吃的,而且味道也没那么苦了,性质也不是太寒了,还能养血。
▲苦瓜(摄影/宁颖)
过喜伤心 静养毋躁
《灵枢》: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中国有句俗话叫:“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可见欢喜、喜乐本身是益人身心的,但何以《内经》明言“喜伤心”呢?
喜对应火,对应夏。正面的喜,是合乎天道人心的喜,比如“愿天长生好人,愿人长做好事”,看到别人做好事,我很随喜;别人做的比我好,自己没有嫉妒,还为他欢喜;或者很平淡的,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就很欢喜;甚至在逆境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被表象束缚,以追求更高的智慧与道德,以他人的安乐为乐。这样的“喜”就是有益的喜。
而伤心的喜,是基于欲望满足的喜。从生理上讲,务外的执着使心神长时间外越而不内守,欣喜若狂,会伤到心。
喜则心动,心动于内,气达于外而形于色。气达于外的好处是能够通利荣卫(荣卫即气血在经络者),但如果喜的情绪过度的话,在生理上表现为心气涣散,气机弛缓,即所谓“喜则气缓”。气缓的话,人体就会松懈而力弱。
喜乐本令人身心舒畅,但不能放任或过度。为了防止乐极生悲,这就需要礼来约束和疏导它。
▲奥林匹克公园洼里湖(摄影/宁颖)
《养生纂》:此时静养毋躁,止声色,毋违天和,毋幸遇,节嗜欲,定心气。可居高明,可远眺望,可入山林,以避炎暑,可坐台榭空敞之处。
在这样闷热的环境下,最宜静养。
所谓静养,不是指在屋里睡觉枯坐,而是指在心行上,首先“不可以热为热”,因为闷热而心生焦躁,就更觉得热。同时在娱乐、房事等诸欲望方面要有所节制,饮食也宜清淡。
另外,适度的户外活动也是必要的,如登高望远有益于宽心抒怀,有条件的也可以去清凉之地避暑休养。
一年的夏至,对应一日的午时(午时一阴生)。夏至的午时,尤其要注意静养,静养以护持这微弱的一阴,午时休息得好,能将这初长的阴气给养好,晚上也会睡得好。所以,晚上容易失眠的人,一定要重视午休。同样,夏天静养于秋冬二季的养生和防病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公园乘凉的人们(摄影/宁颖)
忌食生冷 卧莫贪凉
《遵生八笺》:仲夏之月,万物以成,天地化生,勿以极热,勿大汗,勿曝露星宿,皆成恶疾。忌冒西北之风,邪气犯人。勿杀生命。
夏季夜短,年事稍长之人,或体质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饮食,生菜等,本为夏季忌食之品,夜间尤其要注意食用此类食物。夜间亦要注意不要吃肉、面、生冷、粘腻之物,否则可见腹胀、吐泻交作等病症。
冷水洗澡是很多人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寒气极易侵入机体,导致阳气外泄。如手足发冷,小腿转筋,双目视物不清,甚至发生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即使是热水洗澡,也要注意避风,对小儿尤其如此。
中医认为“头乃诸阳之会”,头部是人体阳气的汇聚之处,夜卧吹冷,极易导致阳气折损。
因此,我们现代人尤其要注意,不可晚上整夜吹空调,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是严重的。对小儿甚至不要在其睡着之后扇风取凉,否则,易于罹患手足抽搐、口噤不开、风痹等病症。谚语有“避风如避箭”。
▲晨跑的儿童(摄影/贾琼)
早睡早起 锻炼适当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古人对于夏至的养生是很有讲究的。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运行。此时天气是昼长夜短,中午午休一会儿,对恢复体力消除疲劳有一定好处。
夏至锻炼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为凉爽的时候进行,场地可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为好,剧烈的运动不宜做。
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推崇“冬病夏治”,各大中医院里排队贴“三伏贴”的患者人山人海。不过,中医专家指出,“冬病夏治”并非只有“三伏贴”一种疗法,夏至的节气针灸也是很有效的“冬病夏治”手段,对于冬季易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和骨关节病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