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红色印迹 | 胡宛瑾:爱心是道算术题,以工作求结果最大化

近日,2020年嘉兴市新居民积分制入学申请正如火如荼展开,因无偿献血证明作为其中的赋分材料,胡宛瑾和她的同事们正迎来献血“小高峰”。“这段时间确实挺忙的,但是也挺感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近日,2020年嘉兴市新居民积分制入学申请正如火如荼展开,因无偿献血证明作为其中的赋分材料,胡宛瑾和她的同事们正迎来献血“小高峰”。

“这段时间确实挺忙的,但是也挺感谢他们的,不管他们的初衷是什么,总归是献出了一份爱心”胡宛瑾说。

5+6<1

2013年,已经在武警医院骨科工作5年的胡宛瑾面临职业选择“十字路口”:留还是走。留吧,疲惫的夜班、无法陪伴和照顾嗷嗷待哺的孩子。走吧,找到专业对口,不荒废这么多年所学所练,很难。这时,一次体检成为了离职的关键。由于长时间忙碌,没有时间喝水,体检检查出来得了肾结石,和家人商议后,胡宛瑾离职休养。

“首先这是一个公益性的事业,其次,这个和我的专业对口,还是觉得比较有意义的。”2014年,胡宛瑾正式入职嘉兴市中心血站,成为血站一名一线采血护士。

和在医院面对患者和患者家属不同。在血站,胡宛瑾接触更多的是来献血的爱心人士,“医院里面,患者多,工作多,我们都是要用跑的,所以有时候我们讲话各方面可能有点急,态度不一定完美,但是在这里,我们必须得态度好”胡宛瑾坦言在血站会更加注重服务和专业技术的能力,因为社会需要这些爱心人士的支持。

“我们之前去高校采血,有些女孩子看到针头,就害怕了,退缩了”与常规的输液针头不一样,采血的针头比较粗一点,所以胡宛瑾没少做安抚工作,轻声细语地解释劝导,保证一针率,尽量做到完美,“我们各方面做得好,才能打消他们对于献血的顾虑,这样他们下次才有可能再来献血。”

5年骨科护士,6年血站护士,加起来大不过一个信念:医者,学以致用,不荒所学。

1+1>2

在血站工作的这6年,胡宛瑾见过形形色色的事情,但是最触动她的是献血精神的传承。

疫情期间,正常的血液采集很难进行,出现了缺血情况,胡宛瑾和同事们向他们的“老朋友”做招募工作。

“其中有一对夫妻带着孩子来的,孩子刚满18周岁”采完血,聊天时,这位妻子告诉胡宛瑾,她在结婚之前是一个人来献血,结婚之后带着爱人一起来献血,现在他们的孩子满18周岁了,可以一家三口一起来献血了,“这是1加1等于2,现在慢慢变成了3,这件事情真的对我触动很大的。”

在家庭方面,胡宛瑾也在不遗余力地传承。在孩子才3、4岁时,胡宛瑾就教给他们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基础的急救知识,“他们还很小,肯定做不到多规范,我只是想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这样长大之后,万一遇到需要帮助的情况,就能及时地伸出援手。”

胡宛瑾的大女儿才9岁,但已经对采血工作“门儿清”,从入门登记到发献血证、纪念品,这其中的流程都了如指掌,包括为什么献血前要吃东西、喝糖水,献完血有什么注意事项,“我刚来上班的时候,经常下班回家跟她玩这样的互动游戏,她是护士姐姐,我是来献血的,一方面是让我自己更加熟悉这个工作流程,另外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孩子了解妈妈的工作。”

胡宛瑾不仅理论教导,还让他们实地“考察”,“我之前有一次献血的时候,就把他们一起带过来了,问他们怕不怕,要不要也献血?他们说不怕,现在还不能献,长大再献。”提起两个懂事的孩子,胡宛瑾脸上满是骄傲。

孩子同样以母亲为荣,“我女儿说她长大要做护士,采血护士,我儿子体检的时候抽血,抽完血他说,‘妈妈,我献血了耶’。”

家风家教是第一粒扣子,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

这就是传承。

5月中旬,胡宛瑾和她的同事们就要搬到新的血站大楼,曾经相邻的采血室和机采室也将拥独立的一层楼,“说实话,还是很期待的。以前献血的人特别多的话,有些献全血,有些机采,就会有点乱,以后好了,以后我们都有自己的楼层了。”

从1992年至今,老的血站大楼见证了血站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血站人的成长与发展。新的血站大楼也必将助力血站的腾飞,记录每一位血站人的辛勤付出。

从老的血站大楼到新的血站大楼,变的是地理位置,不变的是始终如一并将竭力恪守的职业道德。

这也是传承。

【撰稿者言】

志愿者伸手献血,她伸手采血,又教会孩子伸手助人,不管是谁,伸出的手里,总是攥着爱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