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的诗坛,巨峰林立!但对于吃,杜甫用笔最细、落墨最多、最浓!细读杜甫留存至今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一个潜伏在诗坛,集水果控、食肉兽兼有唐一代最爱生鱼片的吃货跃然而出!

杜甫,大唐一吃货也!
杜甫以一首《春望》为掩护,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的悲怆语调,表现出一副摧裂心肺、苦难深重的样子,这一表现不但把一干吃瓜群众看的迷糊,还成了后世的认知定式,老杜吃货的身份便神不知鬼不觉的“掩藏”了一千二百多年!
远远观人,看似清透,却永远看不全一个人。
隔着千年时空,朝杜甫远远看去,他是个诗人,走近细看,却是一个有着驾驭语言天赋的高段位吃货!
当老杜写下“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时,他已经落榜,但不以为意,壮游齐赵间。这一时期老杜的笔下仍然充满豪壮之气,因为他觉得山高水远路尚长、觉得自己还不到三十岁!所以,落榜后的杜甫一边发表豪言,一边快意于美食!
命中注定,杜甫是一个不入流的官宦,却是一个卓越的吃货!
都督从《杜工部集》 、《全唐诗》这些留存至今的诗文中寻找到了老杜的饮食偏好:杜甫不是简单的好吃,而是对各色食材都兴趣浓厚的美食家!
杜甫是个鱼生控
杜甫喜欢吃鱼生。在陕西,杜甫和后来被贬放浙江,开台州文脉的郑广文一起吃了一顿鲜鲫银丝脍 。鲜鲫银丝脍是将新鲜的鲫鱼去头、骨,剔刺,切成生鱼丝——鲫鱼多刺,切成剔骨生鱼丝显然比吃生鱼片更科学。
鲤、李同音,为了避讳大唐李氏,杜甫的这顿鱼生避开鲤鱼,选择了鲫鱼。因为大唐李家的这一插曲,黄河流域的食家们发现多刺的鲫鱼比鲤鱼更为鲜美,并逐渐取代了从先秦开始一直充当鱼类主流食材的鲤鱼,这成为中国美食流行史上一次经典的切换!
在五胡交杂后的大唐帝国,吃一顿生鲫鱼丝大概类似于今天流行吃三文鱼、金枪鱼一样,是一件快意口舌的事。
杜甫在诗文中清晰的记录了自己对鱼生的喜爱,这种爱一直持续到安史之乱后他流徙到成都:杜甫选择了滨水而居,一定程度上跟他喜欢吃新鲜的生鱼片是相关的。
在杜甫五十岁那年,在四川绵阳任官的晚辈请这位本家的叔祖吃了一顿现网、现捕、现杀、现片、现吃的生鱼宴,这顿深度体验版的鱼宴给老杜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美好的味觉记忆老杜自然会用 小本本记录下来:“绵州江水之东津......渔人漾舟沈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饔子左右挥双刀,脍飞金盘白雪高。徐州秃尾不足忆,汉阴......鲂鱼肥美知第一”诗中,老杜除了夸赞四川的鱼味胜过苏北、陕南,对厨子的刀工更是激赏!
这个在绵阳任官的晚辈,一定是照顾了杜甫的饮食偏好,从青年到老年,生鱼片在老杜的诗文里反复出现,从文字证据上来看,有唐一代,最喜欢吃生鱼片的就是杜甫!如果有机会,老杜一定会跟你辨析鲫鱼和鲂鱼在下刀和味觉上的差异,并对当下的厚切嗤之以鼻。
生鱼片在中国的食用史到明清才逐渐式微,在这之前,“离若散雪、轻随风飞”是对生鱼片刀工的标准要求,根本
杜甫是个素食粉
老杜对素食也颇为偏爱,比如这道香芹碧涧羹:山涧旁采集的香芹做成的羹,羹汤的颜色也像山涧一样清碧可人。可以看出,杜甫对食材来源和水质是很讲究的。老杜在饮食上精微的理解,成为了南宋素食专家林洪的的灵感源头,《山家清供》上卷便以杜甫诗文中的美食开篇。
而杜甫在吃生藕的时候,则透漏了这个大吃货的专业度:“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杜甫吃生藕、挑春天的嫩藕吃,而且选在春天的树荫下吃,这完全就是专业吃货作风!
直到近年,都督才在一家江山菜馆里吃到口感嫩脆、水份饱满、滋味爽辣的藕带
如果有人读过这首诗后面两句的话就能知道杜甫跑到了山坡上,选了一片能俯瞰风景的树荫,一边眺望着远处的山云水色,寻觅着山林间仙鹤的身影,一边美餐….
杜甫还是个水果控
在《杜工部集》第五首,杜甫便忍不住写下:杜酒偏劳劝 张梨不外求——把老杜家的酒和朋友老张家的梨夸赞了一番,这首诗是杜甫落榜后跑到兖州——他父亲的辖区后所作。一边科举不中,一边还兴致昂昂的夸酒谈吃,吃货的特质昭然若揭,不是吃货是什么?兖州,在今天山东境,这里的梨,自然是山东的梨,这大概是中国可溯历史最久的好梨之一。
今天山东梨的招牌是莱阳梨,可追溯的历史是四百年,大唐杜甫诗中的兖州梨已经湮然
除了梨,杜甫在47岁时迁徙到成都后,专门写诗给朋友要果树苗,然后在自己的院子种了枇杷来吃。54岁,杜甫迁居到长江三峡附近时,又种了几十亩的水果。从山东的梨到成都的枇杷再到重庆的几十亩果园,对水果的偏爱贯穿了杜甫饮食的一生。尤其是重庆奉节时期,杜甫一边伺弄果园一边写诗,迎来了创作的井喷期。遗憾的是,都督没有找到令到他灵感迸发的这种水果确切的品种。却查到了奉节的两大特产水果:始于汉代的脐橙和唐代贡品夔柚!推测,一千二百年前种在杜甫果园里的很可能在这两者之中。
奉节脐橙
或许,昔日老杜家的杜橙也和今天褚橙一样,引爆过大唐的水果江湖——不过,这些假设都将奄然于历史。
“京漂”老屌丝杜甫中老年时期的吃货自由行生涯
杜甫人生的大部分岁月没有他青年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壮言中描述的那么风发。小杜24岁在洛阳科举不第,从24岁洛阳落第到结束放荡轻狂的漫游,中间过了将近10年,之后,小杜又在帝都长安混了10多年,他在长安向手握权势的各色老头拜码头,想要谋得一官半职,在这一点上,杜甫跟李白差远了!杜甫从小杜漂成了老杜,也没有混到一官半职,这样看来,他应该算是一个标准的“京漂”老屌丝。
“京漂”10多年的杜甫,在43岁那年,才捣腾到一个连自己都觉得特鸡肋特没劲的职位:兵器看管。刚刚上任,那个令唐帝国进入折点的安史之乱就爆发了!杜甫堪称“点背哥“的样板!
安史之乱拉开了老杜“花溅泪鸟惊心”的中老年生活序幕。
从杜甫43岁谋得了兵器看管的小官职到几个月后安史之乱爆发,一直到他去世的16年间,离乱加剧,老杜开始遭受一些流离之苦,数度受饥。在成都落脚之初,一度还“故人分禄米、邻舍与园蔬”。但总体而言,杜甫只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头一年多的时间和死前的二年多真正受苦,在剩下的12年时间里,仍然常有小官做,相比真正的底层,老杜身体的苦那都不算苦,但这老哥们喜欢哗啦啦的用诗写日记,一咏叹,小苦变大苦,即使没苦,读来也颇为感人,唐宋文人的笔墨,总比事实重上几分。
老杜精通饮食之道,外出之时,自然不会忘记寻觅一下周边的饮食或者对穿肠的美食品评一番。47岁,在乱世中好不容易搏到一个官职的老杜因为看不清情势、站错队伍外放长安边的华州。次年,少时的一位友人在陕西招待了他。对于老杜而言,这是一顿难忘的聚餐,他用文字隆重记录:“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粱”。 韭菜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蔬菜当中的无上美食,甚至将它归入荤菜之列。
中国人对韭菜有一种特殊的偏爱,汉代,已温室种植,韭菜是中国最早进行大棚温室种植的蔬菜之一(摄影师:蔡
春天的韭菜经过一个晚上雨水的滋润,嫩的能绽出水来,这样的美食对于对食材有见地的老杜,他是一定会记录下来的。听闻老友要来,冒着雨连夜剪下畦中的韭菜——老杜只用了“夜雨剪春韭”五个字,便将食物蕴藏的感情烹饪的如此饱满!也足见老杜对这顿饭的赞叹和内心的激赏!
老杜不但是吃货,还是文字中的大厨手和美食家!
在“夜雨剪春韭”之后,老杜移居成都。在成都,他做了几件事,一是在浣花溪旁建了杜甫草堂,二是向一个姓徐的朋友讨要果树,不久之后杜甫草堂前就“枇杷树树香”了!三是向朋友要了大邑烧造的瓷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君家白碗胜霜雪…”即使流离于四川,吃货老杜对食器依然有着偏执的考究,还特地要了大邑的瓷碗过来、等到草堂落妥,有客来时,老杜“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过起了吃货惬意的生活。
几年之后,老杜半自耕农的生活转移到了今天重庆的奉节。这一时期,老杜日常的饮食已少见鱼肉,但一款用槐树嫩叶汁和面的“槐叶冷淘”被这个吃货记录了下来“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碧鲜俱照箸.....经齿冷于雪....."唐代的冷淘,是中国最早的凉面。而这款用新鲜的槐叶汁和面制作的,今天已经很难吃到,却被老杜这个细致的吃货记录了下来!如有吃货遇见,一定不要错过。这碗面中,藏有与老杜神交的秘钥。
颜值清新 清凉祛暑的槐叶冷淘
经常喝酣的杜甫
除了吃,杜甫还好酒。青年时期的杜甫就是一个酒客,而且经常喝酣,喝酣之后便胆粗气壮,并用牛气哄哄的口气写诗:“饮如长鲸吸百川...”这一时期的杜诗,完全是一幅浪漫主义的画风。杜甫借着《饮中八仙》,顺便跟当时“诗坛”的老头们套个近乎;私下则暗恨自己生的不够早,没有出现在大唐“酒中八仙”的首发阵容里!杜甫在死前四年的人生总结中写道:性豪业嗜酒......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
在一首记录宴会的诗中,杜甫重笔写了这一句:“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 琥珀、玛瑙都是在高阶官员家里才能见到的酒具。身为官二代的杜甫除了好酒,在参加临晋公主的宴会时对这些酒具食器格外留心,反复推敲酒和酒具的用词顺序.....可见,杜甫不是普通的吃货,他已经跳脱出低段位吃货仅仅对“色香味形”的讲究,进阶到了饮食与器具的搭配之道!
琥珀杯
杜甫在诗文里反复对美酒美食进行赞美和咏叹,其实是老杜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我是吃货、吃货、吃货哪!可惜,他这种略略隐晦的强烈表达在一千多年里竟然没人听懂。直到那次惊心的恨别!
一顿湖南烤肉要了杜甫的命
对杜甫的死,一直颇有争议,其中,“杜甫死于吃”共识最高。据杜甫研究者的考证和推断:杜甫死于一顿湖南的烤肉,当时的他已经好几天没吃一顿饱饭,见到送来的烤肉,一顿猛吃,结果肠胃不堪其重,死了。
照理说,老杜是文化人,懂得久饿缓食的道理,但他依然奋不顾身、以命相搏的来对待一顿湖南的烤肉,原因无非有二:一是唐代湖南的烤肉实在做的太好吃了!第二个原因是:杜甫在吃的方面除了是鱼生粉、水果控的标签之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食肉兽!
穿衣吃饭,上下三代,顺便扒拉一下杜甫的祖上: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大唐进士,唐代近体诗的开创者,官职:帝都御膳房二把手。
一个唐代近体诗的开创者的官职居然是管厨房,可见昔日大唐帝国人才上的富余,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到饮食在大时代中的地位。老杜家的美食基因就此奠定!受家庭影响,杜甫对于美食的深度认知自然不是普通诗人可比,或许,杜甫成为吃货、并因食而亡的命运早有伏笔!
长沙至岳阳间的这段湘江成了老杜最后的归宿
少年的狂放自傲、中年的忧思、暮年的颠沛,对应于“饮酣视八极” 、“夜雨剪春韭”以及狼吞虎咽之下那顿要了命的湖南烤肉!在杜甫人生的跌宕中,那些与文字相遇的食物透漏了最直白、最纯粹的情感,也折射了这位文字烹饪高手的一生。试问,如果没有专业吃货的底子,杜甫怎能将诗文写的如此杀口、入味?
吃货都督原创谈美食,以直立人时代为时间轴起点,以四万公里赤道为地理轴,纵横人类饮食大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