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军”,这面军旗有多牛?

柳成海 2020-05-11

翻阅中国的革命史,你就会发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里,经常出现“第4军”这个番号,曾经多次取消,但又多次恢复,我军有很多高级将领都曾在“第4军”工作过。是什么让它在血与火的磨砺中生生不息,又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牵引着它,一步步把革命驮向了胜利?

第一次: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第四军

1925年7月,国民政府将粤军第1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军长李济深,副军长陈可钰,参谋长邓演存,政治部主任麦朝枢。下辖4个师,第10师师长陈铭枢,第11师师长陈济棠,第12师师长张发奎,第13师师长徐景唐。以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为基础,组建国民革命军第12师34团,叶挺任团长。

1926年1月,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2师34团改称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叶挺任团长。这支北伐开始前只有2100人的部队,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背景下,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建的,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武装部队,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山鼻祖。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第4军副军长陈可钰、党代表廖乾吾率第10、第12师参加北伐。“叶挺独立团”担任第4军的先遣队,一路猛打猛冲猛追,长驱直入,连战连捷。至8月中旬,第4军相继攻克醴陵、浏阳、长沙、平江等地。8月下旬,第4军向湖北挺进,连续突破吴佩孚部据守的印斗山、铁路桥等核心阵地,占领了鄂南门户贺胜桥和汀泗桥。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第4军因此获得刻着“烈士之血,主义之花;铁军威名,远近弥遐”字样的铁盾,被人们称为“铁军”,叶挺独立团又是铁军中的铁军,叶挺也因此成为北伐名将。

1926年11月,第4军第10师扩编成第11军,下辖第10师和第24师。以第12师扩编为第4军,军长陈可枢,副军长张发奎,下辖第12师,师长黄琪翔。同时在第4军之下,又成立了第25师,师长朱晖日,副师长叶挺。“叶挺独立团”改编为第25师第73团,团长周士第,参谋长许继慎。1927年3月,叶挺调任第11军任副军长兼第24师师长。4月,军长陈可枢因病去职,张发奎升任军长。

改编后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和第11军在此后的中国革命中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第一、第4军第25师,第11军第10师、24师、26师是南昌起义部队的主力,兵力占到南昌起义部队总兵力的三分之二。此时的第4军参谋长叶剑英、政治部主任廖乾吾,辖第25师,师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李硕勋。南昌起义后,撤销了第4军编制,将其所属第25师划归第11军。此时的第25师,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参谋长游步仁。

第二、南昌起义后,第11军副军长兼第10师师长蔡廷锴率部在进贤叛变,脱离起义队伍,后被蒋介石编入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1930年,蔡廷锴任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军长。第19路军先后参加了对中央苏区的第1次至第3次“围剿”。但在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战中,第19路军表现不凡,与日军激战月余,使日军4次增兵,3次易主,死伤逾万。

第三、国民革命军第4军的教导团、警卫团在1927年11月11日凌晨,发动了广州起义,尽管最终因实力悬殊失败了,也牺牲了很多人,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著名的“刑场上的婚礼”的主角——周文雍和陈铁军二烈士,就是在这次起义时被捕就义的。起义时,教导团团长叶剑英,警卫团团长梁秉枢。

第四、在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有一支部队,一直担负开路先锋任务,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支部队就是红1军团第2师4团,长征出发时,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1935年5月28日,时任4团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指挥所部打了一场著名的战斗——“飞夺泸定桥”,这支部队的前身就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叶挺独立团”。

第二次: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红军时期,曾同时出现三支番号均为“第四军”的红军队伍。

一、中央红军的第四军

1928年4月中旬,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两支部队会师后,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支部队编为一个军,命名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军委书记兼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0师(28团、29团)、11师(31团、32团、33团)、12师(34团、35团、36团),全军1万余人。

1928年6月,根据中央“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的通告精神,“工农革命第4军”正式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除军委书记改由陈毅兼任外,其余领导任职不变。同时取消了各师番号,军直接辖28团、29团、31团、32团和教导队,全军6000余人,这支部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支红军。

关于为什么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不叫“第1军”,而叫“第4军”。

吴振录在《秋收起义纪实》中说,井冈山会师后,大家热烈地讨论着部队的称号,王尔琢建议请示中央定。毛泽东说:“请中央定番号来不及,来去少说要一两个月,不如我们自己定。”朱德说:“我们的人员来自四个方面,就叫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吧!”大家表示同意。朱德所说的来自四个方面,是指部队来自南昌起义部队、秋收起义部队、平江起义部队和湘南起义部队。刘伯承元帅说,之所以这么做,这并非为了虚张声势,而是为了继承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第4军“叶挺独立团”的光荣传统。据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里对朱德的采访,朱德是这样说的:“所以用这个名字,为要保持国民党第4军‘铁军’的大名,它在大革命中是我们革命的堡垒。”

从1928年6月至1933年1月,第4军始终在中央红军编制序列内,而且一直是主力。朱德、林彪、王良先后任军长,罗荣桓任政委,而罗瑞卿、萧克、周昆均在第4军所属师或纵队任过师长或纵队长,粟裕、赖传珠、赵尔陆在第4军任过参谋长,杨成武、刘亚楼、肖华均在第4军所属团任过团长或政委。

1933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撤销了第4军编制,部队缩编为第10师、第11师2个师,归第1军团直接指挥,军团长林彪,军团政委聂荣臻。撤编时的第4军军长周昆,政委罗荣桓;第10师师长陈光,政委胡阿林;第11师师长刘海云,政委刘亚楼。

自此,“第四军”番号淡出了中央红军的编制序列。

二、红二军团的第四军

在湘鄂边,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里也出现过一个“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的番号。

南昌起义部队转战广东失利后,贺龙在湖北南部的洪湖地区开始了他组织红军武装的革命生涯。1928年7月,贺龙以湘鄂边工农革命军为基础,在湖北鹤峰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4军,辖1个师另4个支队,全军1500余人,贺龙任军长,恽代英任党代表,黄鳌任参谋长。所辖第1师师长就是贺龙的堂弟,年仅27岁就英勇牺牲的贺锦斋,与他同时牺牲的还有参谋长黄鳌。而党代表恽代英实际并未到任,用贺龙的话说是恽代英在知识分子中威望高,就打着他当党代表的旗帜。

历史是不是惊人的相似,贺龙组建的第一个工农革命军也是用“第4军”这个番号。至于为什么贺龙也用“第4军”这个番号,恐怕也是为了继承“铁军”的光荣传统。贺龙的第4军七月份成立时,原工农革命军已于六月份改称中国工农红军了,随后,贺龙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4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

1930年7月,红4军与红6军在公安会师,随后,两军前指在江陵普济观召开联席会议。根据中央指示,两军会师后组成工农红军第2军团,共1万余人。总指挥贺龙,政委周逸群,参谋长孙德清,下辖红2军和红6军,原来的红4军改成了红2军,军长贺龙,政委孙勉之,参谋处长张应南;红六军军长邝继勋,政委段德昌,参谋长许光达。

红4、红6军会师整编后,“第4军”番号也淡出了红2军团的编制序列。

三、红四方面军的第四军

同样,在红4方面军,也有“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的番号,而且存在时间最长。

红4方面军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黄麻起义后成立的红7军,黄麻起义失败后余部发展成红11军第31师。后来,第31师加上在六霍起义和商南起义中诞生的红32师和红33师改编成红1军。

1931年1月,红1军与在红15军商南长竹园合并成红4军,军长为邝继勋(中央从红2军团派来的),政委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骏。下辖2个师另1个独立团,全军1.25万人。第10师,师长蔡申熙,政委陈奇,副师长刘英;第11师,师长许继慎,政委庞永俊,副师长周维炯。这次把番号确定为“红4军”,根据《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战史》记载,是遵照中央指示确定的。此时红2军团的红4军番号已经撤销,但中央红军的红4军番号却同时在使用。

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根据中央指示以红4军和红25军成立红4方面军,总指挥为徐向前,政委为陈昌浩,政治部主任为刘士奇。下辖第4军和第25军2个军另2个独立师。第4军未设军部,各师由方面军直接指挥。

1932年10月,鄂豫皖边革命根据地革命斗争陷入低潮。第4方面军取消了第4军番号,直接指挥第10、11、12、73师及少共国际团共2万余人,向外线转移。留下第25军一部和地方武装坚持鄂豫皖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直到1933年7月,红4方面进行整编,以原第10、11、12、73师为基础,重新组成了第4军、第9军、第30军和第31军等部队,约4.5万人。其中,第4军是以原第10师为基础与赤江、赤北独立团和万源、江口地方武装扩编而成。军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副军长刘世模,政治部主任徐立清。下辖第10、第11、第12师3个师9个团。

1934年11月,红军第4方面军根据毛浴镇和清江渡会议精神,组织部队整训。整训期间,第4军部队缩编为2个师7个团,军长王宏坤(后来是许世友),政委王建安,副军长刘世模,政治部主任冯学志。

1935年6月,红1、红4方面军懋功会师后,第4军军长许世友,政委王建安,参谋长耿飚(后来是张宗逊),政治部主任刘志坚。下辖3个师,第10师师长余家寿,第11师师长陈锡联,第12师师长张才千。

1936年10月,红1、2、4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第4军军长陈再道,政委王宏坤,参谋长张才千,政治部主任刘志坚。下辖4个师,第10师,师长余家寿,政委叶道志;第11师师长周世元,政委陈锡联;第12师师长张贤约,政委胡奇才;独立师师长徐应忠,政委高厚友。此时,这4个师下均未设团,各师直接指挥所属的3个营。

1937年3月,西路军西进失败,第4军和第28、第31、第32军一起组成“援西军”。此时,第4军领导只调整了一个,改由耿飚任参谋长,下辖4个师调整为2个,第10师和第12师,两个师的领导未调整。

1937年底,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背景下,为联合抗日,中央军委根据我党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宣布将第1、第2、第4方面军和陕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8路军,也叫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第4军、第31军、总指挥部一部和陕北红军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第8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训处主任张浩,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第4军改编成了第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耿飚,政训处主任苏精诚。所属第10师改编为第769团,团长陈锡联;第12师改编成为第770团,团长张才千。

“第4军”番号也淡出了红4方面军的编制序列。

第三次: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新编第四军

“国民革命新编第4军”也就是“新四军”。1937年,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背景下,为联合抗日,将汇聚于陕甘宁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而将分散赣、闽、粤、鄂、湘、浙、豫、皖等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副主任邓子恢,下辖4个支队,共1万余人。

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此外,还有黄火星、江渭清、刘培善、邱金声、卢胜、叶道志、饶守坤、曾昭铭、叶飞等人都任所属各团主要领导。

关于为什么将番号定为“国民革命新编第4军”,德国作家汉斯·希伯在他的《叶挺将军传》中是这么描述,他说,叶挺在征得中共中央的同意出任军长一职后,去找他的校友陈诚,在陈诚的保荐下,叶挺找到了蒋介石,他向蒋提出:“为了抵抗日本侵略,为了在华中日本占领区内开展游击战争,让我来集合留在南方的红军和改编这些部队。改编之后的番号就叫国民革命军新编第4军吧。”蒋介石同意了他的建议,但是在其中增加了“陆军”两个字。这样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变之后的番号即定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4军,简称“新四军”。

实际上,第4军这个番号在叶挺心里具有特殊的意义,他希望北伐战争时的 “铁军”——第4军精神能够在这支新的第4军中复活。从此“新四军”这个番号名声传遍大江南北,在八年的抗战中,主力武装从开始的1万余人发展到后来的31万余人,对日伪作战1.9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31.7万余人,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41年1月,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集中了7个师10万余人围剿新四军,皖南新四军经历浴血奋战,9000人最终仅突围2000人。军长叶挺被俘,政治部主任袁国平阵亡,副军长项英和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刘厚总杀害。

经历了八年的浴血抗战后,1946年1月7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与山东军区合并。合并后,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逸,军政委兼山东军区政委饶漱石,参谋长陈士渠。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政治委员黎玉,参谋长宋时轮,政治部主任唐亮。下设:山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

至此,铁血新四军胜利完成了坚持和发展华中敌后抗战的神圣使命。

第四次:解放战争期间及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令各野战军所辖纵队改称军。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颁布《中央军委关于各野战军番号改为按序数排列的决定》,令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改称第4野战军。

1949年1月24日,西北野战军遵中央军委1948年11月1日和1949年1月15日之命令,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并将下辖的纵队统一改称军,其中第4纵队改称第4军,所辖警备1旅改为第10师,警备3旅为第11师,警备4旅为第12师。其中,警备第1旅与骑兵第6师1个团合编成第10师,高锦纯任师长,左爱任政治委员;警备第3旅改称第11师,郭炳坤任师长,高维嵩任政治委员;警备第4旅与骑兵第6师(欠1个团)合编组成第12师,郭宝珊任师长,李宗责任政治委员。全军约1.9万余人。第4军先后参加了宜川战役、陕中战役、扶眉战役、兰州战役等大小战役,歼敌2万余人。1952年9月,中央军委撤销第4军番号。军部改编为中央军委城防高射炮兵学校;第10师师部改编为炮兵第10师师部,其部队编入第11师;第12师改编为铁路公安部队。

从此,“第4军”这个番号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里彻底消失了。“第4军”的番号消失了,但是“铁军”“叶挺独立团”的血脉却一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党领导的军队里赓续着。改革之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集团军就延续着“叶挺独立团”的血脉,因此第54集团亦有“铁军”之称。

据不完全统计,在“第4军”工作过团以上干部,在1955年授衔时,就有元帅8人(朱德、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林彪),大将3人(粟裕、罗瑞卿、张云逸),上将17人,中将、少将数十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