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全力加快船舶制造业转型升级 重塑船舶工业新辉煌

本报记者 朱曦薇

九江,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

扁舟、轻舟、舸、艑、艇、先登、艨艟、斗舰、楼船、客船、货船、木帆船、海运船、钢质船、水泥船……因河流纵横、江湖交织,有重要的地理战略地位,九江造船历史悠久、技术精湛,一度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造船业中心之一。

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九江打造区域制造业中心的重要增长极,对发挥制造优势和通江达海区位优势,实现向江图强具有重大意义。面对全球新船订单结构发生变化,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船舶的需求日益增长,九江全力加快船舶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百亿产业方阵,重塑九江船舶工业新辉煌。

盘活重组“新江洲”

江西最大船企“焕新启航”

长江岸边,下巢湖畔,鲜红耀眼的恒晖102不锈钢化学品船静待交付,不远处的红砖厂房内,生产于1971年的压延设备与现代化生产线和谐相融,多艘船舶正在加紧建造,江西最大的船舶制造企业“涅槃重生”。

1969年11月,一个代号为6214的工厂在瑞昌市下巢湖畔应运而生,建设投入约2亿元,最高峰时期工厂拥有员工7000余人。2005年,6214厂由国企转变为民企,江西江州联合造船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后经重组,企业迎来鼎盛时期,2012年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39亿美元,成为江西最大的船舶制造企业。“此后,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造船企业又面临去产能,公司经营一落千丈,企业基本处于‘僵尸化’状态。”江西省新江洲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秋平,曾在江联造船厂任职,对船厂经营状况十分了解。

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高速运转的设备戛然而止,昔日热火朝天的厂区变得寂静无声……

2023年,由新加坡上市公司扬子江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和天海防务母公司钦实集团共同投资,成立了江西省新江洲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以打造长江中上游最大高端船舶建造基地为目标,致力于打造专业且精品化的造船品牌,开启了船厂新的“航程”。

从“江州”到“新江洲”,名字“新”了,生产技术、管理模式、产业领域也都更新、革新、创新。

走进新江洲的车间,昔日的老旧设备已被智能化生产线所取代,激光切割机、高空作业车等高科技装备的引入,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为传统造船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停泊在下巢湖的恒晖102,是IMOII类化学品船,载重量约3490吨,是新江洲重组后第一艘船舶,于2024年10月9日顺利吉水,目前正进行主机调试和船舶倾斜实验。

荷兰、德国、丹麦等地的订单也纷至沓来,“九江制造”走上国际舞台。该公司计划在2026年前,以新能源船舶为突破口,实现产值15亿元~20亿元,交付约12艘船舶,成为新能源船舶领域的领跑者。当前,瑞昌市依托新江洲船舶龙头引领优势,全力开创船舶产业发展新局面、新辉煌。

加快转型步伐

开启高端智能绿色“强劲马达”

在全球新造船市场大幅回落的背景下,我国船舶企业继续巩固在优势船型的领先地位,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九江船舶工业具有鲜明的比较优势,拥有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现有基础良好的发展态势,技术储备的人才旺势。”市工信局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何星介绍,船舶制造是九江重要产业之一,随着行业回暖,九江抢抓机遇,大力推动该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江洲船舶重工、江新造船、华东船业等重点船舶企业,在技改创新、绿色制造、质量提升等方面加快转型升级,将成为全省行业排头兵和主力军。

走进江西江新造船有限公司,看到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由该公司承建的全球首艘、吨位最大的纯电动集装箱船,目前正在进行主船体货舱区的建造,春节后即可开展首制船上船台铺龙骨的四方确认。

2024年11月5日,2艘740TEU纯电动敞口集装箱船开工仪式在湖口县举行,标志着全球最大、国内首制的万吨级纯电动高端智能海船正式进入建造阶段。

“我们采用的锂电池,总功率达到了1900kW,是全国最大容量锂电池。该船计划在2025年3月正式上船台建造,2025年7月下水,首艘船将在2026年1月投入使用。”江西江新造船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徐海波介绍,该型船还具备智能集成平台、智能机舱和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具有实时船周视角、全天候航行视觉感知、航线规划、无人驾驶等功能,集绿色、高效、智能于一体。

过去的一年,该公司捷报频传,2024年新接船舶订单同比翻两番,完成产值是计划的1.5倍,交船20艘,营收同比增长31%,利润同比增长21%。

同时,我市积极抢抓政策“风口”,将氢能产业作为加快转型升级、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培育。2024年6月22日,九江氢能产业发展大会暨“西海新源1号”氢燃料电池船交付仪式在庐山西海举行,与会的氢能领域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共同见证了国内首艘氢电混合新能源高端旅游商务接待船“西海新源1号”交付使用。该船由九江湖心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设计,是江西第一艘氢能旅游商务接待船,也是国内首艘氢电混合新能源高端旅游商务接待船,对于探索氢能源技术在内河船舶的应用具有积极示范意义。

政策支撑有力

重塑九江船舶产业新辉煌

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支撑。九江目前共有11家具备造船资质的船舶企业,年生产能力约70万载重吨。2024年,预计全市船舶制造及配套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3亿元,同比增长3.1%。

为全面实施制造业“9610”工程,推动全市装备制造产业链延链补链壮链,2024年我市出台了《九江市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重塑九江船舶产业新辉煌。

方案中明确,抢抓新能源船舶和国际出口船舶“风口”,以船舶研发、设计、制造、配套、应用为重点,全力培育壮大绿色航运、绿色船舶制造等新质生产力,推进全市传统船舶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极打造全省及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带动海洋装备配套产业、游艇产业等细分领域爆发式发展,为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希望大力引进船舶制造重点企业和主要配套企业,降低企业配套成本,打造产业集群。”“建议九江优化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吸引更多船舶高端技术人才来赣来浔。”2024年5月6日,在九江市船舶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多家船舶企业负责人畅所欲言,说问题、提需求。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船舶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市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深入企业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与企业家们面对面交流,市工信局经过梳理,将用地、融资、行政审批等方面问题列为清单,发至各责任单位,并定期调度,直至问题解决。

三年内实现全市船舶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全覆盖;依托科研院所,提升船舶产业研发设计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对船舶企业(含设计、制造、维修、配套)引进的人才条件符合市委、市政府印发的“九江人才20条”3.0版相关规定的,给予奖励或享受相关政策;对新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级单项冠军的船舶企业,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100万元奖励……

明确支持政策,拿出真金白银,完善保障措施,九江全力推动船舶产业做大规模、转型升级。力争到2026年,船舶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年造船能力突破100万载重吨,形成产业布局合理、产品结构优化、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的发展格局。

九江船舶产业发展的新篇章已开启,随着一艘艘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船舶驶向深蓝,也延续着江西造船的辉煌历程,继续扬帆远航。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