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军事百科全书:三国演义

《古典文学、军事百科全书一一一一三国演义》

李晓伟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部伟大的长篇小说,六百余年以来,它以博大深厚的思想内容、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而脍炙人口,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它已经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关于罗贯中的生平事迹,我们知道的很少。据元末明初人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据此可以推测,罗贯中的生卒年,大约在1310年至1385年之间。

另据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有志图王”。清徐渭仁等《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充当过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幕客。我们根据这些零星的材料和他的小说创作中反映的思想,可以推想,罗贯中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今存署名罗贯中的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另外还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目前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意见认为成书于元代,约在至正元年(1341年)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

第二种意见认为,作品开笔于明初,全书初稿完成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

第三种意见认为,成书于明中叶。

持以上三种不同观点的学者,各自占有一定的研究资料,但似乎都不够充分。《三国演义》的题材来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系统,

一是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给这部史书所作的注释中所引用的野史杂记。

二是历年来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平话、诸宫调、杂剧等。

在罗贯中编写《三国演义》之前,三国故事很早就在民间流传,唐李商隐《骄儿诗》中说:“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梁已经有专讲三国故事的民间艺人,并开始表现出“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到金元时代,三国故事更是被大量搬上戏曲舞台,就目前所知,这时期的三国剧目至少有三十余种。

三国故事的流传既有那么长的历史,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小说,可能很早就产生了,但今存唯一的一部《三国志平话》,是元代至治年间(1321一一1323年)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一部民间传说三国故事的写定本,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文字。

从评话的内容和结构来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一些主要人物都写得非常传神,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准备。罗贯中就是在这些民间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又运用正史的材料,写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现存最早的本子就是明弘治甲寅年(1494年)庸愚子序,嘉靖壬午年(1552年)刻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通称“嘉靖本”,这是最接近罗贯中小说原貌的一个版本。

另外比较重要的明版还有,万历年间的万卷楼本、余氏双峰堂本、郑世容堂本,以及伪称李卓吾批评本等。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出现了毛氏父子评改本《三国演义》,人称“毛本”。

此后的三百余来,毛本《三国演义》成为社会上最为流行的版本。毛本《三国演义》逗毛纶、毛宗岗父子共同努力的产物。毛纶,明末清初茂苑(今苏州)人,字德音,号声山。约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卒年不详。他学识渊博,颇有名望,但未曾出仕做官,在康熙五年(1666年)评点了《三国演义》。

其子毛宗岗,字序始,号子庵。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尚在世,时年78岁。在毛纶评改《三国演义》时,毛宗岗积极“参附末论,共赞其成”,以后他又继续校订、加工,并最后定稿。现存最早的毛本《三国演义》刻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其后“毛本”在流传过程中多次刊刻,书名也多有变化,主要有《四大奇书第一种》、《第一才子书》、《三国志演义》等。

与以往的版本相比较,毛本《三国演义》的评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修订文辞。毛氏父子对《三国演义》的文字,几乎是进行逐段、逐句的修改、加工、润色、删掉了许多的繁冗、复沓之处,使作品的语言更简练、流畅、规范。同时还删削了许多论赞,改换了一些诗文。

(二)修攻情节。毛氏父子根据自己的思想观点,对作品的情节作了许多修改,不仅使作品的情节更加合理,使一些人物性格更加统一,同时也使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说书体小说的程式化,使之更加“案头化”。

(三)整顿回目。原作共分二百四十则,伪“李卓吾评本”将其分为一百二十回,毛氏父子在此基础上,对全书回目作了全面加工,每回均以七字或八字对偶句为回目,文字也比较考究。

(四)重作批评。在毛氏父子之前,也曾有人批点《三国演义》。毛氏父子对全书作了详细的批评,字数多达二十余万。这些评语全面反映了毛氏父子的历史观,文学观和伦理观,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毛氏父子的评改,使《三国演义》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总体上看,艺术质量有所提高。因此,“毛本”成为清初以来最为流行的一个版本。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不一,就近年来研究界的情况看,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正统”说。持这种观点的人历来很多,他们认为,“尊刘抑曹”乃是正统思想的具体表现。作品从刘汉正统的观点出发,暴露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伪,同情汉献帝的傀儡处境,而且以蜀汉为正统,颂扬了标榜恢复汉室的英雄们一一一刘、关、张和诸葛亮的业绩。

(二)“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此说认为,罗贯中的“拥刘反曹”并不是从正统观念出发的,而是在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下,站在当时思想水平的高度,提炼出“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大众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愿望。

(三)“忠义”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作品主要是从忠义思想来臧否褒贬人物的。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都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忠义典范。而作者罗贯中竭力鞭挞董卓、曹操等则是不忠不义的典型。

(四)“反映三国兴亡”说。这种观点认为作品是一部魏、汉、吴三国的兴亡史。

(五)“讴歌贤才”说。这种观点认为诸葛亮是作品的真正主角,他的智慧,他的精神,都受到作者的热烈赞颂,被当作理想的封建政治家的典范和才智之士的楷模,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这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上诸多说法,那都是站在某一个立场上,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三国演义》是一部篇幅浩大,人物众多,内容丰富,寓意深广的长篇小说,对于它的主题思想,我们很难、甚至也不大可能用一小段话进行概括。因为每个读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思想观念、文化修养也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强行概括它的主题思想。

我国古代的历史演义小说,往往是罗列史料之外,穿插一些野史逸闻,以便在故事情节上产生一些曲折离奇的效果,但人物的精神、性格却显得空洞平板。《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艰苦的创作道路。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抓住人物性格开朗基本特征,突出他的某一个方面,加以夸大,运用对比的方法,使人物的个性鲜明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品中描写了四百多个历史人物,其主要角色,如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关羽、张飞、周瑜等,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三国演义》的艺术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和精巧。全书时间漫长,前后跨度长达97年,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至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形成一统,凡97年。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

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不少困难,而作者罗贯中却能以蜀为全书的中轴线,抓住三国矛盾斗争的主线,井然有序地展开故事,把情节安排得曲折多变,前后贯串,宾主照应,脉络分明,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三国演义》中有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也正是这方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宏伟的艺术构思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作品描写成了大大小小一系列的战争,展开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场面,这些战争场面在作者的笔下千变万化,各自独具战争特点,表现出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且这些战争场面的描写,虽然总是在紧张、惊险、激烈的气氛中进行的,但并不是显得凄凉和悲惨,而且富于英雄史诗般的激昂的格调,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极少见的。

当然,《三国演义》在艺术描写上也有缺点,主要是人物性格缺少变化,没有写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在运用夸张手法时,有些过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正是最明显的例子。在中国的小说史上,元代以前没有长篇巨制,《三国演义》的出现,改变了这样的面貌。由于社会的发展,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与积累,人类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要想广泛的反映社会生活的种种场面,短篇小说已经不能胜任了。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提供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新的文学体裁。它的出现,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六百多年来,它不仅作为一部典范性的历史小说,被中华民族一代代地不断阅读,得到了人们的共同喜爱,而且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意识和感情心理的结晶,对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的而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创作的成功,标志着历史小说的辉煌成就。从此以后,历史小说大置兴起,从《开辟演义》一真到《清宫演义》,中国各个历史朝代,在小说中都有反映。但这些小说都远不能与《三国演义》相比。《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它将永远在人们面前放射出耀眼的异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