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风眼》深度报道组 凤凰网科技 凤凰新闻客户端
作者 郑媛 编辑 于浩
你的爸妈会用智能手机吗?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会,会打电话,会发微信。
当你在用一个手机就搞定衣食住行时,还有很多父母不会连接WIFI。对他们来说,手机从能接电话的「砖」,变成能接视频的「砖」。
2020年「看见」行动,凤凰网科技联合清华大学人因所,揭晓互联网时代高达一亿的半隐形人群——老年群体。
他们有着「独立」使用互联网产品的强烈愿望,但是生理机能的退化、智能设备的傲慢、年轻人的忽视,让他们成为一批被科技、互联网发展抛弃的人。
今年,凤凰网科技将聚焦「教长辈用手机」这件小事,以及其背后的「让科技产品适应老龄化社会」的愿景。
一、平行世界的“老年”互联网
在本次策划中,我们邀请到了10位长辈,和10位年轻人,让他们分别谈谈“用手机”这件事。
一边是疲于向长辈解释手机和软件用法的年轻人——要教会一个软件讲了三四遍,设置好扔给TA,没两天又忘了,崩溃。鸡同鸭讲。
另一边是视力、听力、认知处于衰退期的长辈们。他们想学会联网、清内存,甚至打车、订票、K歌。但是怕子女嫌弃自己“笨”、学不会,极少会让子女帮忙。被嫌弃,还傲娇执拗。
他们分别代表了两个无法互相理解的群体:在一个年轻人如鱼得水的互联网世界,老年群体显得笨拙、迟钝、受挫。
教老人用智能手机真的难吗?嘉兴图书馆的馆员有发言权。
在浙江省嘉兴图书馆有一门十分火热的课程——手机培训课。据图书馆的杨老师介绍,所谓的手机课,最主要是教老年人如何开关机、联网、如何使用相机、微信等。
据介绍,在2019年,图书馆的8名馆员共组织了159场讲座,吸引了上万人次老人参与,学员年龄从60到89岁不等。
老人在学习如何用智能手机设置闹铃 来源/受访者供图
在这里,每一期手机课程3-4个月,分为入门班、基本班、提高班,还开设了专门的“微信课”、“淘宝课”、“美团课”。光是“如何发朋友圈”这堂课,就需用一个多小时来授课。
据馆员杨老师介绍,在学习手机的老年人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拿着子女淘汰的旧手机;内存太小、手机太卡,是老年人所用手机的普遍问题。
这位老师说道,自己刚开始教课时,老人们可能会将同一个问题问4到5遍;还有的老年人由于耳背,上课都费劲。而他们只有一个简单的目的,学会用手机。
杨老师告诉凤凰网科技,一位爱听书,但是家中没有wifi网络的老人,会每周到图书馆,让馆员删掉上次课程下载的听书文件,再下载新的文件,只因为手机内存太小。
在中国,有上千万老年人还不会这些简单的操作。学会发朋友圈很难吗?连上4G网很难吗?
当面临这些疑惑时,你可能需要思考一个更大的议题——老龄化社会与科技基础设施。
二、学手机这件小事背后的“数字鸿沟”
5G、AI、移动互联网2.0、IoT,一代代新的科技产品围绕着新鲜的名词,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迎面撞上。而那些“不会使手机”的老年人,是新兴科技产品“选择性失明”的盲区。
如果不会用手机这件小事,是一亿人共同的问题呢?
根据Mob研究院的报告数据,45岁以上使用移动智能手机设备的中老年人群接近一亿。根据腾讯的财报,截止2018年底,微信55岁以上的用户有6300万人。
来源/Mob研究院《2019银发人群洞察》
来源/Wavemaker《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潜藏价值》
同时,《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潜藏价值》显示,有65%的老年人“非常喜欢上网”,他们为社交、新闻资讯、网购消费等贡献了重要的月活和交易额。
与年轻的群体不同,他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B站、斗鱼,正如年轻人没听过糖豆广场舞、小娘;也许他们不会用知乎、得到,但却是各大资讯、健康类App的忠实拥簇者。
通过与几十位不同年龄段的受访对象交流发现,刚刚踏进互联网大门的老龄人群,和年轻群体一样有着丰富的需求,而生理条件的限制,让他们无法深入理解“手机”。
但是,这部分在互联网产品边缘试探的老年人群,在中国的人口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近2.5亿,占总人口的18%,占比连续三年超0-14岁人口比重。其中65岁及以上超1.6亿,占比12%。
来源/财经数据 原始数据:国家统计局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提到:到2020年,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人数,已经多于改革开放之前出生的人,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发生迁移,一代人正在老去。
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超过 4 亿,意味着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是老人,中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龄化压力。
当新生代焦虑着、奔跑着迎接新生活的时候,这部分人成为了科技社会的“边缘群体”。新技术的车轮滚滚向前,跨越两个世纪,见证新中国的一代人被抛弃。
当新技术的“数字鸿沟”横亘在两人之间,一部不怎么“年龄友好”的手机,成为了老年人进入互联网时代第一道障碍。
狭小的手写输入框、复杂的媒体音量和铃声音量调节方式、戴着老花镜也看不清的隐私协议、令人费解的“蜂窝网”、“局域网”、“桌面”、“后台”等名词,让他们在使用智能设备时,显得迟钝、笨拙。
一位接受采访的阿姨对凤凰网科技表示,因为不会调节声音,自己从未接到过电话;另一位老年人表示,手机经常卡顿,每次卡顿了,就按关机键...
视觉老化、听觉老化、感知能力老化、记忆力老化、注意力老化等,都是老年人在面临手机等互联网产品的内部障碍,而更令这些老年人受挫的是——晚辈的不理解。
通过访谈发现,即便是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老年人对于互联网的概念还是一个混沌不明的——这块让他们新奇的屏幕,也同样让他们犯愁。
在访谈中,我们收集了一些老年人在使用手机时最常见难题:
1、字体太小,无法看清手机上的文字,需要随身携带老花眼镜;
2、声音太小,无法接到电话和短信通知;
3、内存太小,总是提醒手机内存满了,不会使用云盘;
4、操作流程复杂,页面切换不回来;
5、无法区分弹窗广告和消息通知;
6、手写输入的键盘太小,输入不便;
7、有看不懂的中文,还有看不懂的英文。如:Apple Store、Safari、Bluetooth。
但是在诉说这些难题的同时,这几位老人表达了强烈的求知欲。为了能学会一个功能,他们会用笔写下操作步骤,会向街坊邻居讨教交流。
只有当所有的办法都不奏效的时候,他们才会转而求助子女。
三、一堂关于衰老的课
为什么子女反而会成为老人求助的最后一站?不会用手机的长辈,是真的“笨”吗?
在访谈中发现,年轻人一方面高估了科技产品对老龄社会的友好程度。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衰老没有认识。
在我们的课本中,有生命的诞生与生长,但鲜少有课程让我们了解生命体的暮年。除了显而易见的白发、皱纹,我们对“变老”没有任何经验。
先来看一组数据:
一般来说,从39岁大脑生产的髓鞘到达高峰,之后开始渐渐停止生产,衰老也就开始了;
从40岁开始,人的视力就会开始出现老化;
42岁大脑进入中年期,随着循环能力的下降,脑部供氧减少,记忆力受到影响;
在55岁以后,很多人会患上老花眼,对特定颜色(特别是对蓝光和绿光)不敏感,动态视觉减弱;
到了60岁,白内障问题更突出,认知功能退化明显;
而神经系统方面,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脑细胞数量及突触连接减少,脑血流量减小,导致记忆力下降、易疲劳、对外界反应迟钝等问题。
根据研究,视觉老化会影响老龄用户对手机界面的感知,行动力老化影响他们对鼠标键盘等输入设备的操作,记忆力和处理能力的老化导致他们的操作行为较为迟缓,而听觉老化和语言能力的老化则直接影响他们与外界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