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翻译·651《中国艺术》(449)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这些塔都是由叠加的木结构四面体组成,属于传统的亭类,每一层都比下面一层面积小。日本现存的例子就是Horyuji寺庙内的五层木塔,建于7世纪早期。

中国亭类宝塔的原型在汉代的瞭望台中去寻找(图104a)。

图104a

其横截面是方形,上小下大,分两、三层。层之间有楼梯。每层都有飞檐,楼台,四面开门。

汉代的瞭望塔背后有漫长的中国塔的历史。根据古典文献,汉代之前的台,分为娱乐台,狩猎台,瞭望台,还有封建贵族的宝库。这种建筑很容易引起建造者的不满,并启发了墨子这样的改革者对奢侈的抨击。这种建筑由于其愚蠢早就消失。

中国的这种世俗的塔台建筑如何与佛教相联系呢?为了找到答案,必须转向印度,佛教纪念碑中有chaitya和vihara,这是寺庙中最神圣的地点。这就是stupa(佛塔),用于存放佛祖释迦摩尼的舍利,纪念他的涅槃,这时还没有佛像的出现。最早的留存下来的塔位于Sanchi,时代为公元初年(图104b)。

图104b

看到这样的建筑,我们立即想起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其中包括抬升的楼台,周围可以供信徒围绕,还有大理石的栏杆,上面雕刻仿木的造型,还有从南边上楼的双层楼梯。另外一种元素就是叫做torana的大门,与中国的牌楼非常相似。

但中国的塔更多吸收了印度塔的样式。要不是像《妙法莲华经》这样的佛经强制要求佛教所传之处都要建塔,应该不会有中国塔的出现。在中国佛教徒看来,塔就是佛塔(stupa),因为其功能完全是虔诚的,也没有必要区分中国和印度样式的不同。而且,大家都同意,印度的塔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塔的造型有某种贡献,虽然具体形态各异。到底这种贡献是什么还存在争议。但我们应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中国塔从印度传来造型之后的历史演变。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国宝100之帝王将相篇》现已上线,优酷可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