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下午,广州起义纪念馆开展了沉浸式话剧《1927·广州起义》演出活动,通过“博物馆+话剧”的形式,让观众零距离“重返”了广州起义的历史情境,实现了与革命先辈的“隔空对话”。
记者了解到,前来看演出的观众,有来自事业单位的党员,也有普通的老百姓,还有家长特地带着孩子赶来“学习历史文化”。广州起义革命先辈杨殷的外孙女崔静微曾言道:“在看话剧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让我仿佛跟随外公参加了广州起义。”
沉浸式体验,让观众“重返”历史
来到广州起义纪念馆的门口,记者看到,“战士们”正在讲述自己参军的故事,随后便号召在场的观众一起加入革命队伍中。随着一声“往前冲”的号令,“战士们”与观众们一齐冲进了馆内。这意味着,今天的“广州起义”,开始了……
来到一副大大的战略地图前,“战士们”将红布巾发到观众手中,让大伙都系上,作为加入革命的标志。还将“昨夜刚刚赶制出来的武器”发放到大伙儿手里,其中包括扁担、锄头、大刀等。大伙儿拿到趁手的“兵器”后,便听着指挥,冲上了前线……
由此可见,本次演出与以往的话剧演出大有不同,采用了观众参与的沉浸式表演。也就是说,观众不再只是观众,他们也是表演的参与者,是这场“广州起义”的一份子。这种方式突破了以往博物馆较为单一、线性的参观模式,加入多元立体话剧表演,使观众能够零距离地观演、感受和体验剧情,迅速地沉浸到历史情境中。
记者了解到,该剧邀请了国家一级演员、戏剧制作人、广州市戏剧家协会理事王钰涵担任制作人及总导演,他表示,此次创排将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在表演形式上打破传统话剧观演模式的“第四堵墙”,将演员与观众共融在一个氛围中,面对近在咫尺的参观者,考验的是演员的信念感及专业度。
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话剧《1927·广州起义》,是根据以1927年的广州起义为故事背景、真实还原历史细节打造而来的。1927年,广州起义公开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号,开创了城乡配合、工农兵联合举行武装起义的先例。起义中建立的广州苏维埃政府,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公社”。广州起义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
在广州起义历史过程中,广州人民表现出了勇于抗争、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反映了广州在近代革命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是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作为讲述广州城市及广州故事的话剧,剧中还融合了广府文化元素,将历史事件与地域特色巧妙融合起来。参与者可从剧中发现熟悉的广州地名、经典名曲、极具年代感的生活用品及着装等。
光塔街七株榕社区党委副书记周丽萍表示:“演员专业的演绎深深地打动我,这种精神上的交流让观众和演员都沉浸在广州起义中,沉浸在历史情境中,去感受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沉浸式演出予我们以感动,予我们以鞭策,予我们以奋进。”
今年7月,广州起义革命先辈杨殷的外孙女崔静微在观看表演时甚至还说:“在看话剧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让我仿佛跟随外公参加了广州起义。”
今天,黎先生带着孩子也来到了演出现场。他谈到,希望孩子能通过表演,深刻感受广州的历史故事。
据悉,自“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广州起义纪念馆接待人员激增,截止到7月31日止,共接待观众77568人次,讲解439批次,同比增长25%。夜间7天开放接待观众471人次。截至8月14日,话剧共演出20场,接待团体46个,观众1668人。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实习生 张珊珊 通讯员 雷盛明 陈何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