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位小学的班主任告诉了我这样一件事:
班级上有两个小男孩打架,由于事情的严重性,她请了两个学生的家长来学校谈话,A学生的妈妈来到学校后向老师了解了实际情况便走到孩子面前轻声细语的问他为什么会动手打人,A学生委屈地说是B同学先出言不逊,对他进行人身攻击,自己气不过就动手推了他一下。B同学咽不下这口气就和他打起来了。A同学的妈妈听完后语重心长的对A说:“我知道你很生气,我也理解你的心情,但是你先动手推他确实是你的错。”A学生说自己不是故意的,然后答应妈妈跟B学生道歉。
过了一会,B学生的爸爸来了,他看到B二话不说就要动脚踹他儿子,一旁的老师连忙上前拉住他,但B学生的爸爸不受控制,对孩子言语上进行辱骂,说B一天到晚净给他惹事生非。而B学生根本不躲,甚至和他的爸爸吵架对骂。B学生的爸爸知道了事情原委,就一把把B学生扯过来,让他低头道歉。
最后两个孩子握手言和,这件事情算是圆满解决了,这位老师说,B学生这样真的让他很不放心,因为B学生在班里经常挑事跟同学打架,被请家长也不止一两回了。之后他跟我讨论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暴力倾向的影响,他觉得B学生这是受他爸爸的影响才变成这样。
我赞同这个观点,孩子是一张白纸,他是什么色彩就看你在上面涂上什么色彩。
但是我觉得B学生受家庭影响的不仅是暴力方面的问题,还有关于尊重的问题。
A学生好好的,他为什么要嘲笑讽刺人家呢?他自己说就是看他不顺眼,因为他所理解的是“我看你不顺眼,我就要表达出来,你不服气我就动手,是你的错,又不是我的错。”他不会尊重别人,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也没被他的父母尊重过。
他爸爸能当着众人的面,想打他就打他,想骂他就骂他,丝毫不顾及他的尊严和感受,所以他也习惯了这样对别人。
有些家长跟B学生的爸爸一样,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产物,他们虽然会尽到一些教导的责任,也会告诉孩子对错,但是他们采取的方式却非常粗暴,仿佛那根本不是自己的孩子,只是一个物件。
家长在孩子面前是要有权威性,你想让孩子听你讲的那些有道理的话也没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想怎么对待孩子就怎么对待孩子,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育专家孙云晓说过:“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试问一下,当你看到你的同事、你的朋友或者是一个陌生的成年人做了让你觉得不对的事情之后,你也会当众辱骂他,然后把他直接扯过来让他为自己的言行道歉吗?
不会的,你会采取更复杂、也更巧妙的方式,因为你知道如果你真的那么粗暴直接,那不仅不会让对方认识到错误,还会引发你们之间的矛盾。那你为什么对待孩子那样粗暴呢?
尊重意味着把孩子当一个真正的“成人”看待,不是随意地威胁、辱骂,柠檬希望每位家长在教育孩子之前都能真正的做到尊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