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可移动收纳茶箱,一杯一壶,旅途、户外随时喝好茶

中国的茶文化历经千年沉淀,源远流长。

既有“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风雅茶事,也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需求。茶为国饮,早已融入国人生活的点滴之中。

古人出游,便有 随身携带茶器的传统。在游玩赏景之余,吟诗作画,也不忘品一盏清茗。

早在唐代,被命名为“都篮”的茶箱便开始风行于世,主要用来收纳茶器。

宋代开始流行“斗茶”,一部分场景是在郊野,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以茶相约。宋徽宗画作《文会图》中,左下角放置的便是“都篮”。

南宋诗人翁卷曾写过:“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

古代的全套茶器,大多为茶会所准备,无法轻便携带,也很难实现随时随地喝茶。

行旅之中,随身携带一套心仪的茶具,要便于收纳,要防碎、美观好用,一个看似简单的需求,实现却不易。因为大多好用的茶具都是陶瓷、玻璃这些易碎的材料,很难满足旅途中的便捷收纳。

因此,大多数人只能退而求其次,携带不锈钢保温杯,或者使用酒店的杯具,简单对付。常常只能带几款耐泡的茶,但哪怕好茶,也不能泡出好味。

为了解决全套茶器携带不便、使用繁琐这个难题,美学品牌“物典大家”为大家带来了精心设计的「物典茶箱」。

便携式手提收纳茶箱,内配有紫砂壶、盖碗、品茗杯等茶器组合,共5款可选:

物典茶箱1号:茶箱 ×1、易杯×1、金鳞杯×1、小号纯铝茶仓×1

物典茶箱2号:茶箱×1、龙鳞盖碗×1、马蹄品茗杯×2、公道杯×1、小号纯铝茶仓×1

物典茶箱3号:茶箱×1、朱泥竹节紫砂壶×1、满足随身杯×1、金丝楠木杯盖×1

物典茶箱4号:茶箱×1、朱泥竹节紫砂壶×1、大漆包银圆融杯×1

物典茶箱5号:茶箱×1、朱泥竹节紫砂壶×1、和田青玉压手杯×1

考虑到和当下的生活、审美环境相配,茶箱内外部均采用高等级且耐磨的科技皮料,大象灰荔枝纹增加手感。

内里卡其色小羊皮光滑易洁。

协调的配色、精致的缝线,无论是自用还是赠礼,都彰显质感。

茶箱外部设有皮质提手,方便拿取,舒适趁手。

为了便于旅行携带和收纳,茶箱尽可能地紧凑,压缩整体尺寸,并参照20寸登机箱的比例设计,高度控制在10.5cm。

使茶箱既不影响行李收纳,又能很好的与上盖贴合,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晃动碰撞。

茶箱尺寸:17.5cm×11cm×10.5cm(长×宽×高)

有了这套便携茶箱套组,无论何时何地,开箱就能拥有一间专属茶室!

为你解决茶器的携带之苦,露营或旅途中,皆能实现饮茶自由。

茶事是流动的、不居的,随着不同心境、场所、茶器、泡法的变化,一泡好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味。

随身携带的茶器,自然也要讲究。

为此,物典茶箱配置的茶器,精心挑选了物典文化近几年来原创设计可发的经典款,获得广大茶人们的喜爱,至今仍畅销不衰。

茶箱融合了和田青玉杯、大漆包银杯、原矿朱泥紫砂壶、玉泥青白釉盖碗及茶杯、双层隔热玻璃盖碗、高纯度铝茶仓等经典器型组合。

每一套都不是随意搭配,而是有着统一的设计元素、功能匹配和美感的协调。

一套可随身携带、使用方便的茶器,更能让中国茶事回归我们的日常生活。

物典茶箱1号

物典茶箱1号:自在随行,易杯套装+高纯度铝茶仓

这款“易杯套装”茶箱,希望让更多爱茶之人,能够随时随地喝好茶。

“易杯”在使用、清洁、收纳上,都做到了简单轻便,是一款真正的随身茶器。盖碗、中号品茗杯和便携茶仓的组合,轻盈便携,简洁实用,适合冲泡所有茶种。

盖碗为双层玻璃设计,中部真空,泡茶时也不易烫手。

内壁无边界设计,冲泡时茶叶与茶汤自由旋转,可激发出馥郁的茶香。

杯盖,采用螺旋渐变设计,出水孔的纹样来自“物典大家”的龙鳞纹,最大出水孔仅1.64mm×1mm,可有效过滤茶渣,360°出水,出水、断水很流畅。

与“易杯”匹配的金鳞主人杯,采用景德镇的玉泥青白釉制成。

玉泥,是景德镇的一种小众泥料,比一般瓷泥成本高,高白度和透明度,十分雅致。上釉烧成后,呈现出玉质感,独有一种暖色调的润白。

杯身布满细腻的龙鳞纹,以飘金的手法,在釉面加上一圈有规律的金鳞花纸。二次烧制后,金鳞花纸与釉面高度贴合,经久耐看,波光粼粼,光线下璀璨夺目。

原创设计的茶仓,采用1070高纯度铝一体成型,密封性佳。

金色外观和盖碗、品茗杯匹配协调。

物典茶箱2号

物典茶箱2号:茶人级装备,玉泥青白釉龙鳞盖碗套装+高纯度铝茶仓

这是一套专业级的茶人“茶箱”,包括了盖碗、公道杯、品茗杯、便携茶仓,随时随地,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茶席。

“龙鳞系列”取自抽象化的龙鳞图案,每一处器型、切角,都是以圆来设计,从而绘制出鳞片式纹样。

龙鳞纹样的圆弧,贯穿龙鳞纹盖碗、席纹公道杯、影青马蹄杯器型设计中。庄严简单的器型线条,富有豪迈的气势之美。

龙鳞纹盖碗和品茗杯都取法马蹄盏,有宋代的简约之妙,又进行了当代化设计。

盖碗鳞片般的纹样,象征庄严的气势,似流动的水波纹,又如山峦叠嶂。大撇口设计,握感好,防烫手。

品茗杯杯身收束设计,便于嗅闻茶香,三段式杯身,符合人体工学,品茗更从容;

盖碗、品茗杯均采用景德镇的玉泥青白釉制成,宋代把青白瓷称之为“饶玉” 。

因坯体采用成本高出普通瓷泥十倍的“玉泥”,高温烧制后,有上好的高白度与透明度,透光现影,柔润如玉。

席纹公道杯,杯身有24道席纹,纹路精致,手感佳。

盖碗、品茗杯、公道杯采用了套叠的设计,有效利用了收纳空间。

盖碗、品茗杯、茶仓的底足为同一设计元素,看起来更加协调。黑色的茶仓更显稳重。

物典茶箱3号

物典茶箱3号:竹韵“楠”香,朱泥大红袍竹节紫砂壶+“满足”随身杯

这套茶箱使用了珍贵的宜兴朱泥大红袍、景德镇玉泥和窑变斑竹釉、宜宾的金丝楠木头黄料。

造型优雅的紫砂竹节壶,所用的泥料是来自江苏宜兴丁山赵庄山的朱泥大红袍,十分珍贵。此泥红艳夺目,气质高雅,为濒危之朱泥。

取法经典的竹节壶,物典进行再设计:

壶身细长优美、亭亭玉立、线条流畅。 轮廓周正饱满,气度严谨,不失秀美,颇具返璞归真的中式简约之美; 壶盖与壶身严丝合缝,壶肩规整又含蓄,至壶腹顺势而下,造型巧妙自然,如竹节质朴。

壶的保温性和透气性也很好,具有适茶性广、逼香快、扬香高的特点,特别适合用来冲泡乌龙茶、岩茶等。

壶口尺寸40mm大开口,投茶、注水、取茶都十分方便。

饱满的壶腹,也有利于茶叶的充分舒展,激发更加馥郁的茶香。壶内球形滤网,防止茶叶堵孔,出水持续顺畅。

匹配的主人杯,同样是竹的造型,用景德镇玉泥和经典的窑变釉瓷工艺烧制,特殊的釉料配方,呈现出斑竹的颜色、纹理与质感。

杯身内施以白釉,素雅温润,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茶汤的色泽变化。

“窑变”,是瓷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不确定的自然变化。釉料中的氧化金属,在烧制过程中,窑变成釉面上的斑纹,有如自然生长而成的斑竹。

每只“满足·竹节随身杯”都是稳定的斑竹质感,但同时因为釉料的流动,每个斑点都是随机形成的。

因此,每只杯子都是独特的,充满了稀缺性,“虽为人作,宛若天成。 ”

主人杯配置了金丝楠木杯盖,金丝楠木是一种珍贵的木材,自古珍稀,曾一度价比黄金。光线下,木中如嵌“金丝”,光泽细腻,呈现出内敛的贵气,细嗅时有阵阵幽香。

金丝楠木自古有“吉祥纳福”的寓意,作为随身之物非常合适。与斑竹釉杯身搭配,和谐动人,有着一种天然的灵动之美。

只要将随身杯盖上一夜,第二天杯子里就能闻到幽幽的楠木香,雅致又充满妙趣。

杯盖还能当作杯托,当茶汤倒入随身杯时,茶汤的热度传导下,能够激发出金丝楠木更加浓郁的幽香。

杯子满杯容量为120mL,倒茶至第二节约为90ml,与竹节紫砂壶的容量为90ml非常匹配。

物典茶箱4号

物典茶箱4号:悦己之选,朱泥大红袍竹节紫砂壶+大漆包银圆融杯

这套茶箱中茶器使用了珍贵的宜兴朱泥大红袍、大漆和包银工艺。

好的器物就像是与自己对饮的知己。一人品茶时,更需要有好的器物相伴,享受在旅途或者忙碌后难得的悠闲时光。

一壶一杯配置,壶的朱红与红色大漆呼应,杯身大漆工艺,红、金相间,自然天成,更显奢华之美。

杯型取法经典的圆融杯,采用陶瓷胎体,内壁与口沿手工包银,重工之作。

中国以银制器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茶圣陆羽在《茶经.四之器》说:“用银为之、至洁”。银杯用作茶器,一直视为珍品。

这款大漆手工包银杯,用的是纯银打造,内壁和口沿整片包覆,使茶汤晶莹通透。

一件漆器要历经漆面、裱布、阴干、刮灰、打磨、打捻、贴金、上漆、水磨等十几道工序,全部手工制作。

一遍一遍上漆、打磨、阴干,慢慢做,慢慢等,和时间一起雕琢美物。用时间酝酿、被时间验证的,才是这世间珍贵的东西。

紫砂壶容量90ml,大漆杯满杯容量130ml,按照“茶倒七分满“的惯例,壶与杯正好匹配,壶中不会剩余茶汤。

适合一人品茗,搭配正正好。

物典茶箱5号

物典茶箱5号:君子之礼,朱泥大红袍竹节紫砂壶+和田青玉压手杯

这是一套轻奢之风的茶箱,朱泥的红与和田青玉的青,形成撞色之美。

壶与杯的设计元素都是国人喜爱的竹的造型,风格协调一致。竹高洁、耐寒,君子之风,充满向上的力量,同时寓意平安吉祥。

壶容量90ml,压手杯满杯容量110ml。一壶一杯,可以作为便携茶具,更可以作为赠予友人的佳礼。

配备的和田青玉杯,青玉原矿雕制,质地温润细腻,有油脂一般的光泽,高雅美观。

杯身纹样为竹节三段均等分,比例协调,从大到小,层次感强。

竹节关节部位较厚透光性弱,但竹身很薄透光性极强,薄厚度对比增加了杯子的细腻感,三段式设计让握感更加贴合手型。

这套茶箱既有实用之处,又有格调之美,置于何处都将成为当之无愧的焦点。

便携可移动收纳茶箱,一杯一壶,旅途、户外随时喝好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