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踏入江西婺源,犹如来到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7月2日,凤凰网江西频道总编辑苏越一行走进上饶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领略乡村生态振兴的新图景。
“郁郁层峦夹岸青,青山绿水去无声。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鴂两山相对鸣。”在石门村的墙面彩绘和雕塑,随处可见最多的便是蓝冠噪鹊的元素,这里的村名最珍惜的当属这里一群叫蓝冠噪鹊的美丽精灵。
蓝冠噪鹊,也被称作“鸟中大熊猫”,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雀形目鸟类之一,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种群数量仅250余只。蓝冠噪鹛一般每年4月—7月来到石门村旁的月亮湾繁殖,而后便隐匿于婺源的大山之中。1919年蓝冠噪鹛首次在婺源被发现,此后便一直销声匿迹,直至2000年这群“消失的精灵”才再次被发现。
蓝冠噪鹛对环境栖息地的质量要求特别高,因此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的“试金石”。婺源作为自古就有封禁水口林的生态保护传统,森林覆盖率高达83.67%,号称“天然氧吧”,足以满足他们筑巢和觅食的需求。这里溪水纵横,汇水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10条,对于一天要洗两次澡、爱干净的蓝冠噪鹛来说更是绝佳的“沐浴场”。
石门村,依山傍水,古树参天,以鸟为媒,依托“蓝冠噪鹊”“月亮湾”两站独有的生态名片,让“生态颜值”变“丰厚价值”,蜕变成如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徽派生态文化村,离不开其独特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发展模式。
为了加强对蓝冠噪鹛及其栖息地的生态动态监测与保护,当地村名自发组织成立了“古树保护岗”“护鸟护绿岗”“环境卫生岗”,不仅每天值班巡护,还宣传护鸟知识和政策。建设观鸟民宿、观鸟研学基地、蓝冠噪鹊鸟类博物馆、月亮湾民宿等,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据悉,2023年,仅有512人的石门村,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0余万元,人均旅游收入4600多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4000元提升到如今的3万余元。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世代耕作的村民们搭上乡村旅游的“快车”,端上“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铺展。
(文/胡珊珊、孙凡茜 图/孙凡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