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苍穹与我共欢歌
□赵一诺本报记者谭湘竹
近年来,“长征”“卫星”“嫦娥”“月兔”等字眼频频出现于公众视野,见证了中国航天一次次的跨越,也不断标注着中国太空探索的新高度,一系列航天重大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火箭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取得丰硕成果。哈工大人不懈奋斗的航天工匠精神,让“航天梦”的实现更加铿锵有力。
为“长七”“长五”内穿宝甲外裹靓装
2016年6月25日晚,“长征七号”火箭在海南文昌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在这一壮举背后,哈工大多项技术成果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无毒无污染、高可靠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采用了先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新一代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是“长征七号”的动力“心脏”,推力室作为火箭发动机的关键部件,其身部的铜钢高强度焊接是推力室研制的关键技术之一。增压输送系统就是“长征七号”的“血管”。五通件是增压输送系统的关键构件,工作时承受着-183℃的低温、冲击和振动等苛刻载荷,只有采用整体结构,才能满足“长征七号”的高可靠性要求。
2016年11月3日,我国长征火箭家族中推力最大的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场一飞冲天,实现完美首飞。值得一提的是,该型号火箭不仅在技术上超越前辈,火箭的“妆容”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长征五号’火箭l ogo方案的概念创意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图案,整体展现出一个动感的‘5’的形象。红色的‘长征五号’l ogo与国旗相互呼应,整体的涂装形态和配色传达出‘和平’‘大气’‘理性’等象征当代中国大国形象的视觉语义,使火箭妆容彰显着中国风和国际范。”参与设计的机电学院工业设计系青年教师朱磊告诉记者。
“哈工大造”七颗卫星闪耀苍穹
从“试验一号”到“紫丁香一号”,哈工大成为国内唯一一所研发小卫星七战七捷的高校。
谈起这七颗小卫星,哈工大人无不自豪,它们个个“身怀绝技”,分别是:“试验一号”、“试验三号”、“快舟一号”、“快舟二号”、“紫丁香二号”、“吉林一号光学A星”、“紫丁香一号”。2004年4月18日23时59分,“试验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飞天。这是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具有明确应用目标的微小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立体测绘小卫星和第一颗新技术演示验证小卫星,主要用于国土资源摄影测量、地理环境监测和测图科学试验,它的研制,创建了跟踪前沿、自主设计、联合研制、优势互补、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并重的小卫星研制新模式。2015年我国首颗由大学生自主设计、管制、管控的小卫星“紫丁香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仅12千克“紫丁香二号”的电子设备,可进行全球航班、船舶等状态信息的收集和大型野生动物踪迹跟踪等任务,卫星还携带了一个工业红外相机,可实现对森林火灾、极端天气等造成的地温变化进行成像与监测。
让嫦娥落月让玉兔巡航
让嫦娥落月,让玉兔巡航,美丽的神话如今已变成现实,“中国制造”在月球上留下自己坚实的足迹。十几年来,哈工大瞄准月球探测二期、三期工程,配合总体单位承担了月尘环境效应模拟器月尘补给系统、试验台系统研制、巡视器结构与机构研制、低重力模拟试验系统研制等项目。
在“嫦娥三号”任务中,哈工大研制的月地转移机构、月面机械臂等多项关键技术和装备得到应用。邓宗全教授作为探测器设计论证专家组副组长和副总设计师单位负责人,全程参与了“嫦娥三号”工程总体设计论证、探测器系统设计与质量评估。他带领的项目组刻苦攻关,多项技术助力“嫦娥三号”圆梦月球。同时,哈工大微特电机与控制研究所、金属橡胶技术研究所也承担了“嫦娥三号”相关技术的研究。
据哈工大相关人士介绍,预计2018年发射嫦娥四号落月探测器,有望实现首次人类探测器造访月球背面,首次人类航天器在地月L2点对地月中继通信,为科学工作者提供月球背面空间科学研究平台的三大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