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产影片影史票房冠军《绝杀慕尼黑》即将于6月13日全面登陆国内院线,而在端午小长假期间(6月7-9日)还将举行全国超前点映活动。
本片由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真实事件改编,由于当年其所承载的非篮球意义与最后混乱的三秒钟,被称为是篮球史上最具争议的比赛。
今天小万要讲述的,正是这场比赛的前因后果以及苏联与美国在篮球场上绵延二十余年的暗战。
在观看《绝杀慕尼黑》之前,大家需要知道这些背景故事——
1
现代奥运会之父顾拜旦曾经规定奥运会必须由业余选手参加,1936年起成为奥运会正式项目的篮球也不例外。
在职业联盟NBA成立之后,美国队的选材范围被局限在了尚在校园的大学生球员中。
不过由于美国的篮球实力远超当时篮球运动尚不十分普及的其他国家,直到60年代前叶,这些大学生们还是能够在国际赛场上轻松加愉快地击败其他国家的半专业选手们。
但此时的美国队也注意到了一个快速进步的对手——太平洋彼岸的另一极:苏联队。
苏联篮球史上有一对互为瑜亮的教练双子星——莫斯科中央陆军队的亚历山大·戈梅尔斯基与列宁格勒斯巴达克队的弗拉基米尔·康德拉申。
康德拉申与他的小球员们
有着“苏联篮球教父”美誉的戈梅尔斯基教练生涯起步较早,凭借中央陆军的特殊地位,源源不断的篮球人才让他得以潜心钻研战术,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符合苏联篮球特点的战术体系。
这也让60年代的苏联国家队在他的指导下突飞猛进,甚至在1967年的世锦赛上第一次成为世界冠军。
尽管美国派往世锦赛的队伍并不如奥运队,但这至少说明:美国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而康德拉申,也就是影片中的加兰任,则是在1965年结束了自己的球员生涯后接过了尚处联赛中游的斯巴达克队的教鞭。
电影《绝杀慕尼黑》剧照
与走正统路线的戈梅尔斯基不同,康德拉申在教练界以狡黠著称,球员时代的一场与美国球队的交手让他对美国人的训练方式印象深刻。
在没有视频分析的年代,康德拉申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搜集国外的篮球资料,对着一张张照片分析,有时深夜还会从床上爬起来记下刚刚自己想到的一个战术,渐渐也建立了自己的一套体系。
电影《绝杀慕尼黑》预告
斯巴达克队没有中央陆军队那样的背景,并不能给康德拉申太多可供挑选的人才,因而比起戈梅尔斯基,康德拉申还需要自己去挖掘隐藏在民间的好苗子,而在苏联的各个角落挖掘人才并指引他们走上篮球之路也成为了他的一大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康德拉申遇到了他一生最伟大的发现——和自己情同父子的“萨沙”亚历山大·别洛夫。
康德拉申与亚历山大·别洛夫
2
身为篮球教练的康德拉申却有着自己的难言之隐,儿子尤里天生残疾,终身必须与轮椅为伴。
在遇到萨沙并说服了他的父母让他加盟球队后,康德拉申一直把他看做是自己的孩子。
而萨沙也没有辜负教练的厚望,16岁的他第一次为斯巴达克出战面对的就是里加的巨兽克鲁明,叱咤50年代的克鲁明虽然此时已经步入篮球生涯的晚年,但2米20的身高让很多球队还是拿他没办法。
但聪明的萨沙巧妙地运用了自己速度的优势绕前防守,让克鲁明整场都不能轻松接到队友的传球,比克鲁明矮了将近20厘米的萨沙还用自己出色的预判盖掉了几个克鲁明的投篮。
之后的几个赛季萨沙进步神速,斯巴达克也在他和康德拉申的率领下一跃成为了联赛冠军的有力竞争者。
事情的转机在1970年到来,戈梅尔斯基由于在1968年奥运会和1970年世锦赛连续仅拿到两块铜牌的成绩,以及高层对其可能出逃以色列的猜疑,最终将他解职,告别了自己已经执教7年的苏联国家队。
电影《绝杀慕尼黑》预告
而接手的正是康德拉申。多年的积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接手球队后的第一届大赛康德拉申就展现了一些不一样的战术。
在都灵大运会上,面对日后的名人堂球星乔治·麦金尼斯领衔的美国队,康德拉申用了一招1-3-1联防成功地让此前场均95分的美国队只得到了71分并输掉了决赛。
而康德拉申带来的新气象也终于让他得到了来自戈梅尔斯基执教的球队核心谢尔盖·别洛夫的信任,从而平稳地度过了过渡期。
电影《绝杀慕尼黑》预告
3
从60年代最后几年开始,几乎所有和苏联队交过手的教练都不会忘记谢尔盖·别洛夫的名字。
这个来自托木斯克的得分后卫无论面对怎样的防守,都可以找到一丝空隙甚至强行出手拿下两分。
美国人送给了他一个“红色杰里·韦斯特”的称号,要知道,杰里·韦斯特正是如今NBA标志的原型,这是怎样的赞誉已不用多言。
1971年苏联国内联赛中,最后一轮结束之后中央陆军和斯巴达克积分持平,在双方的加赛中,最后五秒时中央陆军落后一分,没有暂停,几近告负。
此时后场的叶杰什科急中生智,在底线发出了一个弧线极高的贯穿半场的发球,前场的谢尔盖·别洛夫面对严防死守接球出手,联手用一个让全场人惊掉下巴的方式完成了绝杀。
见识了这一招的康德拉申也把这一球带进了日常的训练中,但真正能兼顾距离和精准度的,只有叶杰什科。
电影《绝杀慕尼黑》预告
苏联后场的另一个核心球员是立陶宛的莫杰斯塔斯·保劳斯卡斯,这位来自考纳斯的后卫曾经是1965年欧锦赛的最佳球员。
立陶宛也是曾经苏联男篮最重要的人才基地,在苏联解体之后,独立出来的立陶宛依然是大赛四强的常客。
来自格鲁吉亚的萨坎杰利泽则是苏联队的奇兵,在1968年奥运会结束之后,戈梅尔斯基曾经制订了一套严苛的体测标准,而在速度这一项中,只有萨坎杰利泽的20米跑进了2.2秒。
这个壮实的格鲁吉亚小个子的定位是防守和冲击篮下。
电影《绝杀慕尼黑》剧照
4
与此同时,美国队的境况则不容乐观:球队教练无人接手,只好把战术过时的老教练伊巴请出来;
70年世锦赛未进前三的噩梦和自己激进的政治立场,让当时正在统治大学篮球的比尔·沃顿早早地宣布退队,另一名潜在的巨星“J博士”朱利叶斯·欧文则是在前一年大学尚未毕业时直接加盟了职业联盟ABA;
食古不化的伊巴和教练组在训练营中与球员们小摩擦不断;
场外种族歧视依然严重的社会舆论左右了选人,球队放弃了场外有麻烦的黑人马文·巴恩斯,而是选择了在训练营中表现远不如巴恩斯的白人麦克米伦。
电影《绝杀慕尼黑》预告
但美国方面倒也没有太过悲观,1968年奥运会的队伍里也没有贾巴尔和马拉维奇这样的明星,最终照样轻松夺冠。
时间来到了1972年9月,德国人为了一洗36年前那场笼罩在纳粹阴影下的柏林奥运会给全世界带来的坏印象,在慕尼黑奥运会上主打欢乐牌:
第一个吉祥物,第一次电视直播比赛,第一次使用电子计时,无数的新气象都在表明,德国人想向世界展示的是一个爱好和平欣欣向荣的新德国。
但事情总有反面,过分地打欢乐牌让本届奥运会的安保力量严重不足,有的场馆内甚至没有警卫。
而这,也给了藏在暗处的巴勒斯坦恐怖组织“黑九月”可乘之机,9月5日凌晨,8名“黑九月”的成员趁着夜色潜入了奥运村以色列代表团的住处,劫持了9名以色列人。
而在当天晚上德国军警拙劣的营救行动中,这9名人质全部遇难,酿成了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
“黑九月”恐怖分子在阳台
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影片《慕尼黑》就以此为背景,还曾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
这起事件也让涉世未深的美国队球员们明白:奥运会,从来都不仅仅是一场运动会。
电影《绝杀慕尼黑》预告
5
9月10日,最后一个比赛日,苏联和美国不知第几次在篮球决赛中相遇。
苏联的晋级之路颇为顺利,只有半决赛的古巴给他们带来了一点挑战。
而美国看上去不再像之前那样所向披靡了,和巴西的比赛中他们曾经一度落后9分,尽管最后涉险晋级,但这届美国队的状态着实是要打问号的。
前排:莫杰斯塔斯·保劳斯卡斯(5号)、米哈伊尔·科尔基亚(11号)、祖拉布·萨坎杰利泽(6号)、伊万·叶杰什科(9号)、谢尔盖·别洛夫(10号)
后排:阿尔让·扎穆哈梅多夫(7号)、根纳季·沃尔诺夫(13号)、阿纳托利·波利沃达(4号)、伊万·德沃尔尼(12号)、亚历山大·别洛夫(14号)、谢尔盖·科瓦连科(15号,图中9号)、亚历山大·波洛舍夫(8号)
强调防守的伊巴没有把球队最强的后卫道格·科林斯放到首发,见此情形的康德拉申也大胆变阵,用更擅长突破的萨坎杰利泽取代保劳斯卡斯首发意图增强冲击力。
而这一招确实也打了美国队一个措手不及,苏联上来就在萨坎杰利泽的策动下打了一个5:0。
真实比赛录像截图
美国的年轻球员们想要提速,但伊巴坚持要降低节奏严防死守,于是在这场比赛中,美苏双方的角色和之前的比赛恰恰相反,主动出击的是苏联,被动挨打的却是美国。
萨坎杰利泽的出色发挥迫使美国队必须要将防守向他倾斜一些,而这大大缓解了谢尔盖·别洛夫的压力,于是那个让对手胆寒的谢尔盖现身了——
从借掩护跳投到面对防守的大中锋高弧度出手再到在对方后卫的头上强投,谢尔盖连得10分,让苏联取得了19:9的领先,这是美国队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奥运会的比赛中落后对手两位数。
在汤姆·亨德森的带领下美国队迫近了比分,上半场最终以苏联26:21领先5分结束。
在中场休息时,肯尼·戴维斯和麦克米伦再一次对主教练伊巴的比赛策略表示了质疑,在落后的压力下,伊巴终于默许了队员们加快节奏的请求。
双方火药味越来越浓
进入下半场,加强了身体对抗的美国队开始更多地冲击内线,但苏联队还是在状态火热的谢尔盖的带领下维持着领先,然而体力的劣势和替补的保劳斯卡斯的低迷让苏联队的领先优势在最后5分钟被蚕食殆尽。
最后时刻苏联队49:48仅领先1分,萨沙·别洛夫投篮不中后突然断电,冒险把球传给了弧顶的萨坎杰利泽,科林斯一眼看穿抢断成功飞奔到前场要上篮,萨坎杰利泽回防不及追尾犯规,科林斯的头撞到了篮架底座迟迟不能起身。
真实比赛录像截图
谁都不会想到接下来的3秒钟会是篮球史上最漫长的3秒钟。
科林斯起身罚进第一球,此时美国将比分追到了49平,就在科林斯已经起手准备罚第2球时,球场的蜂鸣器突然响起,这代表有球队叫了暂停,但裁判并没有叫停比赛,而是让科林斯罚进了第二球使美国50:49领先。
苏联队将球开出,在比赛还剩1秒时,苏联队的助理教练巴什金因为之前申请的暂停没有生效,冲进场内要求裁判叫停比赛。
在场的国际篮联秘书长威廉·琼斯的干涉下,苏联队得以回表到3秒钟并获得了第2次发球的机会。
康德拉申也悄悄地用叶杰什科换下扎穆哈梅多夫来发球,但第2次发球以保劳斯卡斯和萨沙·别洛夫间一次失败的空中接力告终,在场的所有人包括苏联中央电视台的解说叶廖米娜都认为这场比赛已经结束了。
威廉·琼斯,FIBA创始人之一,从1932年起一直是FIBA主席
但苏联方面再次以球场时钟剩余的时间是50秒而不是0秒为由要求再次重赛,而且如果今天再看第2次发球的录像,可以发现第2次发球时给苏联队的时间是明显不足3秒的。
在琼斯的坚持下,苏联队令人咋舌地获得了第3次底线发球的机会。
对篮球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最后剩余3秒钟时从中场发球完成绝杀就已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更何况是从对方底线发球。
但正如前面说的,叶杰什科曾经在一年前完成过类似的发球配合,只不过这一次接到他传球的是另一个别洛夫。
萨沙在两名美国球员中抢到篮球,顿了一下,在两名倒地的对手面前上篮命中,球进哨响,没有给美国队留下一点时间。
真实比赛录像截图
至此,苏联队以51:50终结了美国队在奥运会上的63连胜。
这个绝杀方式是如此的罕见,以致多年之后威廉·琼斯也向美国篮协的官员承认,他当时只是想追求程序正义,根本没有想到苏联队真的会得分。
6
如此一波三折、充满争议的比赛,自然让当年丢掉金牌的美国队不服气,他们缺席了最终的颁奖仪式并拒绝接受银牌。
直到今天,他们的银牌依然保存在国际奥委会总部等待他们领取,而其中有些队员甚至立下了遗嘱,要求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永远不要领取这块银牌。
这场慕尼黑之战也成为了美苏男篮交锋的第一个高潮,此后的数年间苏联队在康德拉申的率领下在多场与美国球队的友谊赛中打得有来有回,但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负于南斯拉夫之后,康德拉申也不得已告别了国家队。
同年,亚历山大·别洛夫在奥运村中染病,这也让他之前从未被发现的心脏问题浮出了水面,仅仅过了两年便英年早逝,年仅26岁。
1980年和1984年美苏双方各自缺席了对方举办的奥运会,这也让美苏男篮在奥运会上的下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手推迟到了1988年。
这一次,重新出山的戈梅尔斯基凭借着三名立陶宛球员——萨博尼斯、马修利奥尼斯和库尔蒂奈蒂斯的出色发挥,以一个毫无争议的82:76击败了大卫·罗宾逊领衔的美国队,最终又在决赛中击败南斯拉夫夺冠。
1991年苏联解体,苏美篮坛争霸的故事也随之落幕,但篮球的历史已经悄然改变:
世界其他地区的篮球联赛已经发展壮大,这也让当初的职业球员禁令变成了只针对NBA的禁令,同时阻碍了其他国家的优秀球员去NBA打拼。
最终这条禁令被取消,于是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一支以乔丹和巴克利等NBA球星构建的美国队横空出世,自此开启了延续至今的“梦之队”传奇。
电影《绝杀慕尼黑》不仅全面还原了这一真实历史事件,还近乎完整地再现了超长的赛场实况。
紧张、激烈、热血、高燃……
如果说《波西米亚狂想曲》是在“大银幕看一场演唱会”的话,那么《绝杀慕尼黑》则是“在大银幕看一场篮球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