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科技与艺术不断交融的时代,张帆(Annine Fan Zhang)以她独到的跨文化视野与创新精神,成为当代影像叙事中的重要声音。作为一位在中美影视界都活跃的制片人,她已制作超过二十部短片与长片,作品足迹遍布全球四十余个国际电影节,其中包括奥斯卡与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认证的顶级展映平台。
她以勇于探索的姿态,走在影像与人工智能、竖屏叙事、数字内容等前沿领域的最前线。无论是荣获MetaDisruption国际AI艺术设计节与首尔国际AI电影节大奖,还是在金鸡奖、女性之眼电影节、吴天明青年电影展等主流与独立奖项中屡获认可,张帆始终以创意与科技双轮驱动,不断打破叙事的边界。

“故事永远在变,但情感不变。“
张帆你好,谈论你的作品之前,我们先谈谈关于你,你认为作为电影人、作为制片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个体?你的作品有什么样的目标?
张帆:我喜欢去发现被忽视的故事,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里、却足以让人动容的瞬间。我的目标一直是拍出能引发共鸣的作品——无论观众在北京、洛杉矶,还是巴黎,他们都能感受到情感的共通性。
比如说我制片的公路喜剧《Chowmein Holiday》,虽然是讲述两位亚裔奶奶的故事,但其实这个关于打破现状与成规,去追求自己的自由的故事,不管是在老年观众还是青年观众,都会引起很大的共鸣。当我们的影片在奥斯卡认和BAFTA证的LA SHORTS首映时候,全场观众给我们鼓了三轮掌,这对于制片人来讲是最大的成就时刻,你知道观众和作品产生联结了——所以对于我来讲,好的作品就是这样,是不论媒介的,我其实很享受不同媒介带来的挑战,比如AI和竖屏视频。它让我用更贴近当代观众的语言去讲故事。
观众在哪里,我就应该在哪里。
“创作的勇气,来自信任与冒险”
您的胶片作品《BINGE!》在夏威夷、洛杉矶、瑞典获奖后,不少人注意到您在团队协作和创意风险上的大胆尝试。对您来说,一个项目要脱颖而出,最关键的是什么?
张帆:我觉得是“真诚”与“冒险”并存。故事必须真诚,团队要有勇气。我们会去尝试新的拍摄方式、新的节奏,不怕失败。因为只有在未知中,才可能找到新的美学语言。
“当AI进入创作现场”
您凭借AI影片《The Way Back to You》在Metadisruption-AlInternational Art&Design 电影节、巴黎中国电影节、新片场AICG创作大赛与首尔国际AI电影节获奖。AI对您来说,是灵感的延伸还是创作的挑战?
张帆:其实两者都有。AI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它无法代替任何人的表达,但一定是人的创意的延伸,比如在《The Way Back to You》里面,我们其实在尝试用AI做一个梦幻的世界,我在写剧本时候对这个世界有很强的画面感,但我画不出来,可当我把这些书写好的文字告诉AI时候,脑海中的画面在电脑屏幕上浮现的感觉,真的太奇妙了。平衡科技与艺术并不容易,但当两者融合时,你会看到一种新的叙事可能性——那种感觉其实非常迷人。
“数字浪潮中的创作哲学”
今年,张帆凭借为ReelShort制作的竖屏剧集《Undercover Prison King》在洛杉矶国际短片节获得“最佳竖屏奖”,这是第一次有竖屏短剧在奥斯卡和BAFTA认证的短片赛事中获奖,这一殊荣和剧集本身数百万播放量证明了她对新媒体叙事的敏锐洞察。
面对飞速变化的数字时代,您如何与全球观众保持共鸣?
张帆:我始终相信“共情”是核心。形式可以变化,但情感是恒定的。我的工作是让每一个合作伙伴、每一位观众,都能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创作是一场集体旅程,而我只是那个负责让大家的声音都能被听见的人。
“在主流与独立之间游走”
从金鸡奖提名到吴天明青年电影展的认可,张帆的作品既有艺术探索的深度,也兼具大众传播的广度。
您觉得哪一个里程碑最能代表您的旅程?
张帆:我最自豪的不是某个奖项,而是作品在不同文化中引起共鸣的瞬间。那种“被看见”的感觉,对创作者来说,永远是最珍贵的。
“给未来创作者的一句话”
作为横跨中美影视、新媒体与AI叙事的女性制片人,张帆的职业路径本身就像一个关于“打破定义”的故事。
您会给年轻电影人,尤其是女性创作者什么建议?
张帆:要勇敢。
勇敢去表达、去尝试、去失败。保持好奇心,保持开放,永远不要被定义。世界变化很快,但创意永远有自己的节奏。
张帆用她的作品证明,真正的创作,不是顺应趋势,而是创造趋势。从银幕到竖屏,从胶片到AI,她始终走在叙事变革的前沿,以跨文化的视野与不懈的探索精神,续写属于新一代影像人的篇章。(编辑:王鑫)
免责声明:本文为企业宣传商业资讯,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凤凰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