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宽松

9月7日国务院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年内并不存在很大的基础货币缺口;在目前的条件下,可能不需要原来那么多的流动性就可以保持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部分解释了周二(9月7日)午后国债期货的大跌。

近年来,货币政策提前布局已成常态,无论是2020年5月份的前瞻性收紧,还是2021年7月份的前瞻性降准宽松。如果用“跨周期调节”的理念重新审视下半年货币政策,我们认为,这一轮宽松周期可能和以往都不一样,宽松的时间会拉得更长,节奏会变得更慢。

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测度,2002年以后我国货币政策共经历了五轮宽松周期,具体来说:

第一轮宽松周期起于2008年9月25日降准,背景是美国次贷危机蔓延至全球,国内长期紧缩货币政策负面效应显现;终结于2009年7月16日,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上调9bp,3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2.4个百分点至17.8%,经济触底反弹预期增强。

第二轮宽松周期起于2011年12月5日降准,背景是美联储认为美国经济风险下行加大并采取宽松操作,国内10月CPI跌破6%;终结于2012年7月19日,7天逆回购利率上调5bp,工业增速企稳在9.6%,全国百城房价环比转正。

第三轮宽松周期起于2014年11月22日降准,背景是国内实体经济衰退,2014年7月份贷款增量仅3800亿、8月工业增加值从9%回落至6.8%;终结于2016年8月24日,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操作并投放500亿,美联储率先进入加息周期,全球政策协同加强。

第四轮宽松周期起于2018年4月25日,背景是贸易摩擦升级,表外融资快速萎缩拖累社融,社融增速持续15个月回落并跌破12%;终结于2020年4月下旬,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长期缺位、MLF缩量续作、政治局会议提及降息降准落空,市场宽松预期反转,更加明确的信号是6月份陆家嘴论坛释放政策收紧信号。

如果我们定义2021年7月15日的全面降准为新一轮宽松周期的启动,本轮宽松开启距离上一轮(2020年4月降准)已经过去15个月。那么,参考历史经验,这一轮宽松周期演绎到哪里了?后续是否还会降准?降准的时间窗口什么时候到来?

从宽松的时间来看,第一轮宽松(2008年)降准4次,宽松持续时间294天;第二轮宽松(2011-2012年)降准3次,持续时间227天;第三轮宽松(2014-2016年)降准5次,持续时间641天;第四轮宽松(2018-2020年)降准7次(分次实施算一次),持续时间721天。

从宽松的节奏来看,两次降准的间隔时间最短30天(2008年)、最长244天(2019年),四轮周期连续降准的平均间隔时间为30天、83天、98天、120天,间隔时间逐渐拉长。截至2021年9月8日,距离上一次降准(7月15日)仅过去55天,按照近最两轮周期平均间隔98-120天来算,年内最早的降准窗口可能要等到10月中下旬。

即使按照历史经验线性外推,我们认为可能还是过于乐观。近年央行对货币政策“前瞻性”和“精准度”的把控日臻成熟,基本是以提前布局的节奏来应对,政策上不断预先铺垫,因此,可能不适合再用定势思维来分析这一轮连续降准的节奏。

我们不妨再回顾下2020年货币政策是怎样“预先铺垫”的:

先是4月17日政治局会议提及降息降准,但并未兑现,叠加4月中下旬以后公开市场操作长期缺位、MLF缩量续作,市场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主流机构认为,既然IOER利率下调,那么资金下限已经打开;

再是5月上旬公布的4月经济数据表现亮眼,基本面修复已成定局,但距离经济见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加上6月国常会再次提及降息,坚持债牛还会继续的人不在少数。

直到6月降息预期再次落空,618陆家嘴论坛易纲行长提出“提前考虑疫情期间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决策层不断释放鹰派表态,市场才真正接受货币政策已经边际收紧的事实。

事实证明,2020年5月货币政策开始前瞻性收紧时,经济只是初步展现向好信号,7月后就没有再释放收紧信号,而PMI数据直到2020年11月才见顶。央行提前半年布局,一是为货币政策预留空间,考虑到后续复苏还有不确定性,避免了宽松政策在短期走向极端,二是为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留足时间,不至于货币政策失去主动性。

同样的道理,决策层看到了中期经济下行压力,7月初全面降准打提前量对冲,但从8月出口数据超预期来看,经济尚未到加速下行的地步,货币政策再次走在基本面前头,后续只要经济不出现断崖式下滑,宽松到来的时间窗口可能就会继续拉长,不能低估央行保持货币政策定力的决心。

整体而言,结合央行认为下一阶段并不存在很大的基础货币缺口,也就意味着,市场预期的降准不会很快到来;其次,货币政策精细化程度增强,央行应对缴税、地方债发行、资金到期等扰动的工具充足,后续对冲应该是以公开市场操作等结构性工具为主;最后,央行通过预期管理稳定市场预期,为保持货币市场平稳所需要的流动性减少,那么如果后续还有降准,降准的幅度大概率也会不及市场预期。

本文作者:国泰君安覃汉、石玲玲,来源:覃汉投资笔记,原文标题:《不一样的宽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