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的走势不再根据过往来的经验来定格,当所有人都在新四化的浪潮中惴惴不安,北京现代用以破局的窗口在哪里?这是时至今日仍留有的问题。但很明显的一点又在于,当“技术现代”的旗帜愈发在中国市场挥舞出新的气焰,属于北京现代的新机遇,还是日渐清晰了起来。
的确,今年是北京现代的产品大年。
从年初的改款ix35、全新一代名图,到全新第五代途胜L和刚上市不久的MPV库斯途,新产品投放的密集程度,超过了大多数合资车企。而对于技术维度的解读,贯彻全新“HSMART+”战略、为现代最新的E-GMP纯电平台作预演······北京现代也在强化着自己的发展逻辑。
按目前的消费趋势和韩系车过去所经历的一切为基准,是彻底改变现在的销量走势,还是从最深处对再造品牌形象带去促进作用,实难对北京现代当下所做的给出判断。但业内始终坚信,“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北京现代对待中国市场的态度,终究会决定其走向何处。
换种方式对待中国
都说,碍于全球疫情成为常态和产业“芯荒”不见好转的原因,每一个在局者所落下的决策和规划,实难发挥出如预期的效力。当南北大众自顾不暇,丰田、本田也开始陷入产业之困,其他品牌将遭遇的阵痛,或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特别是,随着市场逐步将式微者清退,“内卷”这一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现象开始渗透进中国车市,越来越多的行业问题,不断从各个维度涌现,“破局”愈加成了一个人人都亟待解决的难题。而事实又在证明,面对这些无效竞争,再有实力,再有行业积淀的车企都避免不了被拖入其中。
北京现代近年来在销量上的下滑,一方面确实是大环境对韩系品牌不冷不热的态度所致,那另一方面的缘由不就是源自于此?
尽管在参与北京现代研发工作的工程师眼中,自去年第十代索纳塔引入中国以来,现代全新i-GMP平台自带的实力,并不输于任何一个合资品牌,又像在刚刚在贵州落下帷幕的“现代进行时”全系试驾活动上,在全新ix35、全新第五代途胜L等车型身上,都未有明显缺点出现,可全品类的升级,还是很难使得北京现代在销量层面出现上涨趋势。
问题出在哪里,又该如何解决?这已不是一个能在短期内消除的症结。但要将矛头直指北京现代本身,想必也是有失偏颇的。
在连年的市场洗牌下,大多数人都认同,现在的中国车市不再是当年那个低质、无序的市场。大量投机者的离开,也令浮华退去的同时,让此地真正有了走向成熟的活力。
只不过,真实情况却是,“销量并不等同于产品力”的现象比比皆是。偏保守的经济形势下,丰田、本田们的狂欢,从来都不是其他合资品牌技不如人的侧面体现。早于北京现代遇到同样问题的东风标致和东风雪铁龙,无疑就是最好的例子。
虽说,针对中国市场做出改变,是北京现代一向保有的习惯。可在弥长的产业进化中,能直面困境的企业总有一大优点: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经历了这两年的趋势切换,终端市场上所呈现的变化,需要它再次拿出决心,重新理顺中国市场当下的发展思路。换言之,既然中国市场如此特殊,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切入点,对于北京现代就变得分外重要。
用“破釜沉舟”一词来形容北京现代此刻力保年销50万辆所做的打算,确实还未到那个地步,自从北京现代今年如此用力地解决品牌发展上的桎梏,填补各个细分市场的空白,并不奢望和大众、“两田”占据同样的市场高位,我想,转机总会有的。
从技术加持到姿态下放
是的,以北京现代今年以来的种种举动为衡量标准,如果说,此前上市的第五代途胜L等新车,是北京现代延续“技术现代”路径,动用现代汽车全球资源来武装自己的又一次示范,那么,从刚刚上市的库斯途身上,其实是能看到北京现代在诠释“更中国”这个课题上做出的全新思考。
再来看一组数据,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乘联会)最新零售销量数据统计,9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销量达158.1万辆,同比下降17.4%,环比增长9.0%;1-9月份累计销量1448.5万辆,同比增长12.0%。
于单月销量,“缺芯”加剧所带来的影响已经开始从这个月开始,左右起了整个市场接下来的发展走势。于今年的累计销量而言,整体车市依旧处于一个上升的态势。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于谁都会有机遇乘势而起。
过去,针对中国市场,整个现代汽车没有匹配好节奏,当品牌需要更多的先进产品支撑,当营销手段需要改革变革的时候,他们没有及时跟上。那行至此,随着更多全球化、本土化新车悉数登场,从过度自信到下放姿态,北京现代想必已做好复苏前的准备。
好比上文提到的,作为今年整个产品线大更新的最后一款新车,即便库斯途没有车型和品牌固有光环,上市之后的销量能超出北京现代自己的预期,就是因为有了17~22万元的售价和优势较明显的产品力(2.0T+8AT的动力总成、双侧滑门+中排多角度滑动独立座椅等)的加持。
现代从不是一个缺乏技术和眼界的全球车企。从构建研发体系,包括整车制造平台、完整的发动机、变速箱序列、底盘工艺的技术层面,到于各区域市场推出诸如i系列、Alcazar、Bayon、Casper、Staria等本土车型的铺陈规划,所显露的自信和底气不言而喻。
“如果我们想做一个品牌重塑和品牌认知改变,就首先要把我们的产品和品牌定位做到一致,我们如果想把现代品牌在中国的定位和全球定位相一致,那就应该有更多能够支撑这个品牌的产品进入到中国市场。”
由此可见,不再和主流德、日系车企硬碰硬,只会是北京现代放下偏执的开始,大范围向中国投放更多的产品,在现阶段也就成了北京现代改变困境的手段。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紧接着的2022年,在新品落地上,北京现代将只剩下全新换代的ix35和其他小改款车型。届时,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再寻守住年销50万辆销量大关的方法,亦将成为其下一阶段必须攻克的难题。
“未来,我们要把北京现代的标签从以前的性价比扭转成为品质+技术”依旧是北京现代近几年一直坚持的发展信条。推行HSMART+技术品牌战略也好,加快i-GMP平台、E-GMP平台以及CVVD技术、智能化方面等应用落地与升级也罢,北京现代对待中国市场的态度早已不同以往。
然则,正如我们当下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当品牌力在长时间的重建下,其在华仍呈现出一种完全与全球地位不匹配的状态,有一种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像现在这样面对德日车企,避其锋芒的同时,拿出更具诚意的技术输出和定价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