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冥界的不归航路 - 细数太平洋战争中的日军大海难:围剿ヒ81船团

爱好军事历史的读者们可能都听说过这么一句名言“从来没有那么少的人为战争作出那么大的贡献”

这句话的原文“Never in the field of human conflict was so much owed by so many to so few”是 1940 年 8 月 20 日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下议院发表的一次战时演讲内容。指的是在不列颠空战中与德国空军浴血奋战的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们。

图片

但这句话用在二战时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官兵身上似乎也很贴切,他们以微不足道的人数(只占海军总人数的2%),击沉了差不多日本的一半船舶(太平洋战争中日军陆军在海上运输途中阵亡103900人,损失船员12708人.被击沉护卫舰艇170艘,商船2394艘,总吨位8018122吨)

所以往往一发鱼雷有可能干掉一个日军联队(如果把这批人放到地面,盟军可能需要投入几个师甚至军去啃),美军付出的代价是62艘潜艇被击沉(日军声称击沉敌潜艇468艘)

图片

本号就将不定期连载美军潜艇给日本人酿成的大海难事件

本文为本号特约作者Maddog3撰写,为早年中文军事网站中的大神级人物,曾任国内骨灰级军史BBS战争沙龙论坛版主,精通英、德、日、俄四国语言,史料储备海量,先后发表军史类文章300余篇,之前授权本号转载的多篇雄文阅读量平均破万,广受读者好评。

原文于2009年10月2日首发于Sonicbbs论坛军史区,本号转载时由元首卫队进行了部分资料及图片补充

图片

系列连载可参看:

丹皮尔海峡悲剧:全军覆没的“八十一”号计划- 记日本陆军第51师团俾斯麦海惨案

通向冥界的不归航路 - 细数太平洋战争中的日军大海难:ヒ71船团的末日

1944 年10 月 17 日之后,美军在莱特岛周边登陆,莱特岛战役爆发。日军企图在莱特岛进行决战,并决定实施向该岛的增援运输行动-即“多”号作战。

但是随着战况恶化,菲律宾当地的第十四方面军(司令官山下奉文陆军大将)以及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陆军大将)倾向于在吕宋岛进行地面决战,放弃莱特岛,而日本本土的大本营则坚持要求在莱特岛决战。

“ヒ81 船团” 的主要目的是运输从关东军抽调出来前往吕宋岛进行防御的陆军第二三师团(代号-旭兵团),并从南洋带回石油。

第二三师团在诺门坎战役后进行了改编和扩充,组成一支规模达到3万2千人的庞大部队,随着太平洋局势的恶化,日军决定将其转用于南方,考虑到船舶容积的关系,1944年10月11日发出改编命令进行缩编,10月23日接到部署台湾的命令,10月27日离开海拉尔驻地,11月3日乘火车抵达釜山,11月4日编入到驻菲第十四方面军序列中,同日部署地点变更为菲律宾,11月8日早晨离开釜山港,晚上抵达门司港。

护航兵力由第8护卫船队司令部(司令官佐藤勉海军少将)负责,有“神鹰”号航空母舰(搭载14架九七式舰载攻击机用于反潜警戒),驱逐舰樫号以下4艘护卫舰(择捉号,大东号,对马号,昭南号),由5艘运输船和5艘油船组成

“神鹰”号

分别是:

圣川丸(6864吨,19.5节)

摩耶山丸(9433吨,20.8节)搭乘师团司令部,步兵第72联队第2大队等4500人

神州丸(8108吨,20.4节)

吉备津丸(9574吨,20.3节)

两栖攻击舰秋津丸(9190吨,21.1节),船上搭载步兵第64联队第1,第2大队,炮兵第1大队,海上挺身第20战队的104艘特攻艇共2567人和大量马匹物资。

“秋津丸”号

1TL战时标准船:东亚丸(10023吨,18.5节),みりい丸(10565吨,18.4节),橘立丸(10031吨,18.5节)

2TL战时标准船ありた丸(10238吨,15.5节)

音羽山丸(9204吨,18.8节)

11 月 14 日早晨,“ヒ81 船团” 从伊万里湾出港。按照最初的计划,船队本应横穿对马海峡,绕过济州岛,朝着作为途经地的澎湖列岛的马公航行。

然而,由于截获了大量疑似敌方潜艇之间无线电话通信的电波,船队在对马海峡途中折返,14 日夜间在五岛列岛北端躲避并抛锚停泊。

次日,即 11 月 15 日,船队以组成 3 列纵队的严密戒备态势重新开始航行,“神鹰” 号搭载的飞机在白天始终保持每批 2 架在船队上空进行警戒飞行,实施了严密的警戒。

11月14日从佐贺县伊万里湾出发。按照最初的计划本应横穿对马海峡,绕过济州岛,朝着作为途经地的澎湖列岛的马公航行,但下午发出潜艇袭击警报,船团在五岛列岛宇久岛水道停泊过夜,

次日清晨,船队以组成 3 列纵队的严密戒备态势重新开始航行,“神鹰” 号搭载的九七舰攻在白天始终保持每批 2 架在船队上空进行警戒飞行。

而在美军方面,海军密码破译人员早在几天前就向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查尔斯・洛克伍德海军中将(Charles A. Lockwood)中将通报了有关这支船队的信息。

洛克伍德即派遣了两支潜艇 “狼群” 编队前往黄海海域伏击:分别是由戈登・安德伍德海军少校(Gordon Waite Underwood)指挥的 “淘气鬼” 狼群编队和由查尔斯・拉夫林海军少校(Charles Elliott Loughlin)指挥的“拉夫林的掠夺者” 狼群编队。

安德伍德

拉夫林

“淘气鬼” 狼群编队包括安德伍德担任艇长的 “铲鲟” 号(USS Spadefish,SS-411)、“岩鱼” 号(USS Peto, SS-265)和 “太阳鱼” 号(USS Sunfish)。

“铲鲟” 号

“岩鱼” 号

“太阳鱼” 号

另外三艘潜艇分别是拉夫林担任艇长的 “女王鱼” 号(USS Queenfish,SS-393)、“大魣鱼” 号(USS Picuda,SS-382)和 “刺鲅” 号(USS Barb,SS-220)。

“女王鱼” 号

“刺鲅” 号

15日早晨,船团经济州岛海域前往黄海,中午 “秋津丸” 左舷船尾被 “女王鱼” 号号发射的1枚鱼雷击中,上甲板的堆积的弹药被诱爆,2到3分钟后沉没,沉没海域为北纬33吨17分,东经128度11分,共有67名船员,包括步兵第67联队联队长中井春一在内的2093名官兵和140名船舶炮兵死亡,幸存者由护卫舰艇救助,第2天移乘神州丸[战史丛书上记载秋津丸号船上步兵64联队(欠3大队)死亡联队长以下2373人]。

“秋津丸”号的飞行甲板

船团遂将航线向北调整,朝着朝鲜半岛南岸方向行驶 ,一边投下深水炸弹进行威慑,一边躲避。经过彻夜航行后在 16 日黎明前抵达巨文岛,观察情况后又转移到济州岛,利用岛屿作掩护继续前进。

11 月 17 日早晨,船团朝着下一个临时停泊地浙江舟山群岛的泗礁山泊地启航出发。白天看似平安无事地过去了,但实际上美军潜艇以及从中国大陆飞来的美国海军巡逻机已发现了其踪迹。

美军潜艇群等到了日落时分,待日军执行反潜巡逻的九七舰攻必须降落回母舰,然后开始了袭击行动

18:15摩耶山丸号被大魣鱼号发射的2枚分别鱼雷击中轮机舱中央部和后部,十分钟后沉没(亦有2分半钟和漂浮了7小时方才沉没的说法),沉没地点为北纬33度21分,东经124度42分,共有55名船员,3187名官兵,197名船舶炮兵死亡,船上师团司令部和步兵72联队第2大队计2295人中获救900人。这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运输船的遇难人数中,是仅次于 “富山丸” 号(1944年6月29日被潜艇击沉,死亡3680 名 至3874人)的第四大惨案。

摩耶山丸号

大魣鱼号战果旗

担任护卫的海防舰 “昭南” 号用深水炸弹进行还击,并报告已确定击沉敌方潜艇 ,但实际上大魣鱼号并没有受到损伤。

在 “摩耶山丸” 号沉没 5 小时后,2309在济州岛以西150海里处“神鹰”号航空母舰被“铲鲟”号击中(北纬32度59分,东经123度38分),当时“铲鲟”号用艏鱼雷发射管对神鹰号右舷发射了6枚鱼雷,然后紧急掉头用艉鱼雷发射管又发射了4枚鱼雷,共有4枚击中神鹰号的右舷舰尾,航空汽油罐破损并起火燃烧 ,随即发生大爆炸。30分钟后沉没,由于汽油在海面上蔓延燃烧,幸存者寥寥无几,1160 名舰员中有 1100 人战死(幸存者 60 名)。

“对马”号海防舰进行了反击,投放了15颗深水炸弹,随后在18日凌晨0330声称看到3公里的油渍,报告击沉了敌军潜艇,但根据美国海军的记录并没有潜艇被击沉。

“铲鲟”号战果旗

幸存下来的运输船沿着潜艇难以行动的浅水沿岸海域航行,在 18 日傍晚好歹逃进了泗礁山泊地。

在等待完成救助和反潜攻击任务的护卫舰赶上来后,11 月 21 日早晨,“ヒ81 船团” 再次出发,朝着澎湖列岛的马公驶去。船队一边警戒潜艇,一边选择在水深较浅的海域继续航行。经台湾高雄、菲律宾圣费尔南多等地几经周折抵达新加坡。

“ヒ81 船团” 向菲律宾输送的陆军增援部队最终损失了半数的兵力,如第二三师团虽然师团长得以生还,但参谋长、两名参谋、高级副官以及各部部长均丧命。步兵第 64 联队联队长中井春一中佐以下 1300 人战死 。

步兵第 72 联队,第 2 大队大队长以下 750 人战死。野炮兵第17联队,联队大队本部、第二中队葬身大海 。整个师团在尚未投入战斗前就已经大幅减员,在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迎来了 1945 年1 月美军在吕宋岛的登陆。

关于本船团的另一个目的 —— 石油运输,平安抵达新加坡的 4 艘油轮中,除了 “东亚丸” 号之外的 3 艘油轮,又加上另外 2 艘油轮,组成了回程的 “ヒ82船团”。

同样由从 “ヒ81 船团” 折返的包括海防舰 “择捉” 号在内的 6 艘舰艇(择捉、昭南、久米、第 9 号海防舰、第 19 号海防舰、驱逐舰 “潮” 号)护航,满载着汽油于 12 月 12 日从新加坡出发。但在途中,有 3 艘油轮被美国潜艇击沉,到了次年 1 月 9 日抵达日本时,5 艘油轮中仅剩下1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