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赏识——元青花虎头龙纹罐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至今已有超过650年的历史,由于烧造伊始就是作为贸易商品远销海外的,因此在国内的留存数量极其有限。在明、清两代中的官、私文献中均甚少提及,使得这种鬼斧神工的艺术品在500多年间都未曾得到过足够的重视,学术界一直普遍存在着元瓷粗、元瓷少的偏见。成书于上世纪20年代的《饮流斋说瓷》云:“元之一代历年较短,与宋末不甚相远,亦可附于宋焉。”,“元代制瓷亦有多窑,然其名不著,统称为元瓷而已。”。因此在一般陶瓷文献的记载中,多倾向于重宋轻元,甚至有将元瓷误作宋代或明代的现象。直至英国人霍布森发现了带有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见图2)(此罐原系北京智化寺之贡品,后由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收藏),并在1929年《老家具》杂志上发表的《明代以前的青花瓷器》(Blue and White Before Ming)一文中对它进行了介绍,世人才开始意识到有元青花的存在,但是霍布森的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很大的反响;又到了本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波普博士以此瓶为依据,对照伊朗阿德别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博物馆所收藏的元青花瓷器,在造型、纹饰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先后发表了《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耳托布卡普宫所藏一组中国瓷器》( FourteenthCentury Blue-and-White: A Group of Chinese Porcelain inthe Topukapu Sarayi Muzesi, Istanbul )以及《阿德比耳寺收藏的中国瓷器》(Chinese Porcelain from Ardebil Shrine)。他以“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标准器,发现了一批与之相似的青花瓷器,称作“至正型产品”,它们被认为是中国景德镇在14世纪中期生产的成熟青花器,即元代晚期,由此才对元青花的研究进入了高潮期。随着国内外的考古发现不断增多以及传世品不断被发现,元青花出现在了各大博物馆的展厅里供人们欣赏。


null


虽然元代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短短的九十多年,但是毋庸置疑,元代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在中国制瓷史上是划时代的成就,它的出现结束了宋代陶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取向,使传承百余年的中国制瓷业中的刻、划、印花等传统装饰技法迅速被彩绘所取代,彩绘瓷器也成为了市场上的主导产品,抢占了青、白瓷的绝对统治地位。青花瓷器以其优美的色调和丰富的装饰纹样,自十四世纪创烧以来就深受古今中外人们的追捧,它是汉族文化、蒙古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完美结晶,直到今天仍然在继续烧制,它是我国种类繁多的瓷器品类中沿袭时间最久,产量最大以及最具民族风格的一个品种。


null


这件青花龙纹罐在整体纹饰上体现了元代风格,并且在一些细节之处反映了元代后期至明初期的特点。第一:元代龙纹大多没有披发,且触角长似鹿角,到了明代龙纹出现披发且触角变的短小,而这件青花罐龙头披发飘逸,但是龙角依旧长如鹿角,并且向下延伸。第二:底部波浪纹体现出元代和明代的共同特点。


null


综上所述,此器无论从整体造型、青花发色还是纹饰风格上看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元青花精品,的纹饰相似度极高,虽然从一些纹饰特点上体现出了明代初期的特点,但是明代洪武时期青花发色基本都是灰黑色,与此器截然不同,因此我认为这件元青花龙纹罐应属于至正十一年之后制造的成熟的元青花作品。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