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节】复旦大学教授致90后未婚女性的一封信

编者按: 三八女王节,“彬彬有法”约请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给九零后女性写封信,谈谈结婚是不是必须的。

编者按

三八女王节,“彬彬有法”约请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给九零后女性写封信,谈谈结婚是不是必须的。他认为:每一个90后最应该努力的,是做一个能让自己快乐的人,坚信自己一辈子没有结婚,也可以从容地行走于日新月异的大地。 

此前,梁教授在今年元旦写过一封“致00后”的信,【致00后:明天,谈一场什么样的恋爱】梁老师主教小说与电影,《梁老师的爱情课》很受欢迎。

90后,真的必须结婚吗?

看到这个问题,似乎不需要犹豫:当然,男婚女嫁,世世代代这么过来,90后难道例外?

确确实实,百分之九十以上的90后,都会或早或晚地与一个异性结合为家庭,油盐柴米,生儿育女,延续着人类绵绵不绝的生命。这是自然之道,也是人伦之常。

然而,世界终究发生了变化,各种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的不婚族正在快速增长,单身已经是一种蔚然成风的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克里南伯格2012年出版的专著《单身社会》(Going Solo)中对此有详细的描述:当今美国成年人口中的七分之一是单身生活,高达3100万人,占美国户籍总数的28%,数量超过传统的核心家庭。而在挪威、瑞典、丹麦等等北欧国家,单身户甚至达到40%到45%。从1996年到2006年,全球独居人口从1.53亿增长到2.02亿,10年间增长了33%。现代社会最核心的制度——家庭,正如南极冰盖一样,一块块坍塌下来。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对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来说,未来的日子“发展”到哪一步?会不会也快速跨入“单身社会”?这个前景对于70后、80后来说,意义不大,因为其中绝大部分早已成家,而90后却大不相同,正在进入恋爱结婚的高峰期,“我真的必须结婚吗?”这个大问题值得思考千万遍。

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而言,结婚真是件极其困扰的事儿。人世间“找对了人”这件事儿概率很低,结错婚的却遍地都是。

19世纪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在一封信中写过:“这世上你我认为完美无缺的那种人是有的,或许千人之中会有那么一个,这个人风度和气魄兼备,彬彬有礼又不失睿智见识。但这样的人未必就能让你遇见。”

对于一般人来说,面对这样的难题,都是退而求其次,找一个差不多的人就行。但这需要一点儿将就,需要一点儿对自己的小委屈。

90后愿意这样选择吗?

很多人会愿意,但也有不少不愿意。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系统专业磨炼的职业女性,拥有充分的自我供养能力,为什么要急着挤着,去嫁一个不大喜欢的人?有这功夫,还不如背上行囊,快乐地游走各国,在各种风光中打开美丽风光。

更糟糕的是,一进入婚姻,女性的位置和功能就急剧变化,自由大幅度丧失,陷入习俗规定的义务中。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傅高义在《日本新中产阶级》中写道:“男性做家务,如同女性登渔船一样,是一种想都不能想的禁忌”,“妻子不在家时,许多丈夫连给自己泡杯茶都不会,如果丈夫泡了杯茶,听闻此事的女人们便会纷纷同情这位身处窘境的可怜男人。”

这样的婚姻,女性需要吗?这也难怪大量日本女性患上日本人所说的“独身主义综合征”,目前日本18岁到34岁的女性中,49%是单身,45%的24岁以下日本女性表示对“性接触不感兴趣”,33.5的女性认为“婚姻没有意义”。

结错婚的自然结果是离婚率高,这又使结婚变成一个高风险的赌博。日本的离婚率是35%,美国的是53%,法国是55%,匈牙利的是67%。中国呢?

根据2018年的统计,全国平均水平是39%,最低是西藏的9.68%,最高是黑龙江的61.13%,上海是46.77%,北京是48.57%。也就是说,在中国大城市中,几乎一半婚姻是半途解体。

这在传统社会是不可思议的,那时候的人们服从于整体的稳定,“克己”是一种被称颂的美德,顺服于社会的期待是从小培育的潜意识,面对婚姻大事,都是从家族、集体的“大局”出发,即使不幸也坚持终生。

如今,人类文化早已变迁,早在194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就预见到,当现代人“学会了在自己的个人利益及其他行动可能造成的不利之间权衡得失时”, “资产阶级家庭的解体”就顺理成章了。

因为单身生活有明显的优越性,“舒适、自由、不为关爱所牵绊,拥有越来越多的享受及其他有趣新鲜的事物。”美国心理学家德保罗言简意赅地概括这种单身生活的快乐:“你的生活方式无需循规蹈矩”。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单身可能丧失一切,但不会丧失自由。

自由,这是多么可贵的价值!从生存的本质意义上说,爱情、婚姻是个体生活中难得的选择空间,现代文化在这一领域给与个体的自由远远大于其他空间。

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精神进步首先体现在对婚姻的理解上,爱情被标注为婚姻的根本基础。当时的人们考虑的不是要不要婚姻,而是如何建立一个有爱情的婚姻。

进入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问题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一个人如何生活,变成了三选一:与一个异性共同生活;与一个同性共同生活;与自己相伴终生。

这是人类巨大的进步,彰显了世界文明的多元与宽度。能够接纳单身生活,是对人的独立、尊严和幸福的肯定,也是对爱情的真正维护。

历史总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合理性,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投入到单身的潮流中。

90后正处于青春年华,试错空间很大,不必要去“恐婚”。但有一点需要明白:婚姻最忌讳寻求“雪里送炭”,如果期待结婚来弥补自己物质与精神的“短缺”,必然会把爱情带入复杂的交易中。在“等价交换”中,双方必须始终保持“等值”,否则立刻陷入“商业危机”,导致价值归零。

什么样的人最适合结婚?

是那些具有“锦上添花”能力的人,这样的人自己活得丰富多彩,热力充盈,爱情中能给对方一片暖光,让对方看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获得崭新的价值感。

这样的人有充分的资源和能力自立于世,一个人也可以高质量地度过一生。倘若机遇天降,遇上了对的那个人,幸福就更浓烈了。

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每一个90后最应该努力的,是做一个能让自己快乐的人,坚信自己一辈子没有结婚,也可以从容地行走于日新月异的大地。盼望温馨的爱情与婚姻,但也不是自己的必须,万物皆有可能,一切立足自身——这是当今青年的立身之本。

|梁永安教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