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心陀罗尼经》笔记(18):声闻僧,阿罗汉十地

《大悲心陀罗尼经》

笔记(18):

声闻僧,阿罗汉十地

作 者 / 观 诸 法 如

三、正释经文

又与无量无数大声闻僧,皆行阿罗汉十地,

摩诃迦叶而为上首。

三、正释经文

又与无量无数大声闻僧,皆行阿罗汉十地,摩诃迦叶而为上首。

佛说这一部经的当时,经文列出来听众都是谁。前面一开始列出来就是这些大菩萨,后来就列出来这些大阿罗汉,再以下就是列出来凡夫众。前面菩萨和阿罗汉,都是圣人。凡夫里边,先列出来梵天的人。

「又与无量无数大声闻僧,皆行阿罗汉十地,摩诃迦叶而为上首」。道场内还有无量数已经修行证果的大声闻僧,与已修得三乘十地功德的阿罗汉,而以摩诃迦叶坐首座。

延伸阅读:

1、《大乘同性经》卷下:时海妙深持菩萨白佛言:「世尊!声闻诸地为有几多?」

佛言:「善丈夫!声闻之地凡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受三归地,二者信地,三者信法地,四者内凡夫地,五者学信戒地,六者八人地,七者须陀洹地,八者斯陀含地,九者阿那含地,十者阿罗汉地。善丈夫!是名十种声闻之地。

海妙深持菩萨复问佛言:「世尊!辟支佛地复有几许?」

佛言:「善丈夫!辟支佛地有其十种。何等为十?一者昔行具足地,二者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三者觉了四圣谛地,四者甚深利智地,五者八圣地道,六者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七者证寂灭地,八者六通地,九者彻秘密地,十者习气渐薄地。善丈夫!是名十种辟支佛地。」

海妙深持菩萨复问佛言:「世尊!诸菩萨地复有几种?」

佛言:「善丈夫!菩萨诸地有其十种。何者为十?一者欢喜地,二者离垢地,三者明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难胜地,六者现前地,七者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云地。善丈夫!是名菩萨十种诸地。」

http://cbetaonline.dila.edu.tw/zh/T0673_002

2、《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五:此中佛更解得无上道因缘,所谓:菩萨从初发心来行般若波罗蜜,具足初地乃至十地,是十地皆佐助成无上道。

十地者,干慧地等。

1.「干慧地」有二种:一者、声闻;二者、菩萨。声闻人独为涅盘故,勤精进,持戒心清净,堪任受道;或习观佛三昧,或不净观,或行慈悲、无常等观,分别集诸善法,舍不善法。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则不能得道,故名「干慧地」。于菩萨则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

2.「性地」者,声闻人,从暖法,乃至世间第一法。于菩萨,得顺忍,爱着诸法实相,亦不生邪见,得禅定水。

3.「八人地」者,从苦法忍,乃至道比智忍。是十五心,于菩萨则是无生法忍,入菩萨位。

4.「见地」者,初得圣果,所谓须陀洹果。于菩萨则是阿鞞跋致地。

5.「薄地」者,或须陀洹,或斯陀含,欲界九种烦恼分断故。于菩萨过阿鞞跋致地,乃至未成佛,断诸烦恼,余气亦薄。

6.「离欲地」者,离欲界等贪欲诸烦恼,是名阿那含。于菩萨离欲因缘故,得五神通。

7.「已作地」者,声闻人得尽智、无生智,得阿罗汉。于菩萨成就佛地。

8.「辟支佛地」者,先世种辟支佛道因缘,今世得少因缘出家,亦观深因缘法成道,名「辟支佛」。「辟支迦」,秦言「因缘」,亦名「觉」。

9.「菩萨地」者,从干慧地,乃至离欲地,如上说。复次,菩萨地,从欢喜地乃至法云地,皆名「菩萨地」。有人言:从一发心来,乃至金刚三昧,名「菩萨地」。

10.「佛地」者,一切种智等诸佛法,菩萨于自地中行具足,于他地中观具足,二事具故名具足。

3、《大乘义章》卷第十四:「三乘共地如大品经灯炷品说,一切贤圣住处名地,地别不同,一门说十,说三乘地共为此十,名共十地,为别菩萨独法十地故云共矣。十名是何?一干慧地,二者性地,三八人地,四者见地,五者薄地,六离欲地,七已作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萨地,十者佛地。」

http://cbetaonline.dila.edu.tw/zh/T1851_014

4、天台智者大师说《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四上:先明三乘共十地位,次简名别义通(云云)。

一、干慧地者,三乘之初,同名干慧,即是体法,五停心、别相总相四念处观。事相不异三藏。此三阶法门,体阴、入、界如幻如化,总破见、爱八倒,名身念处。受、心、法亦如是。住是观中,修正勤、如意、根、力、觉、道。虽未得煗法相似理水,而总相智慧深利,故称干慧位也。

二、性地位者,得过干慧,得煗已,能增进初、中、后心,入顶法,乃至世第一法,皆名性地。性地中,无生方便,解慧善巧,转胜于前,得相似无漏性水,故言性地也。

三、八人地位者,即是三乘信行、法行二人,体见假以发真断惑,在无间三昧中,八忍具足,智少一分,故名八人位也。

四、见地位者,即是三乘同见第一义无生四谛之理,同断见惑八十八使尽也。

五、薄地位者,体爱假即真,发六品无碍,断欲界六品,证第六解脱,欲界烦恼薄也。

六、离欲地位者,即是三乘之人,体爱假即真,断欲界五下分结尽,离欲界烦恼也。

七、已办地位者,即是三乘之人,体色、无色爱即真,发真无漏,断五上分结七十二品尽也。断三界事惑究竟,故言已办地。

八、辟支佛地位者,缘觉菩萨发真无漏,功德力大故,能侵除习气也。

九、菩萨地位者,从空入假,道观双流,深观二谛,进断习气色心无知,得法眼、道种智,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学佛十力四无所畏,断习气将尽也。齐此名小树位也。

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资智慧、一念相应慧,观真谛究竟,习亦究竟。如劫火烧木,无复炭灰。如象渡河,到于边底。虽菩萨、佛名异二乘,通俱观无生体法,同是无学,得二涅盘,共归灰断,证果处一,故称为通也。

二、简名别义,通更为二:初、就三乘共位中,菩萨别立忍名而义通。二、用别教名,名别义通。通义已如前说。别立者,别为菩萨立伏忍、柔顺忍、无生忍之名也。干慧地,三人同伏见惑,而菩萨更加伏忍之名者,菩萨信因缘即空,而于无生四谛降伏其心,起四弘誓愿。虽知众生如虚空,而发心度一切众生,是菩萨欲度众生,如欲度虚空。故《金刚般若》云:「菩萨如是降伏其心,所谓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次三誓愿降伏其心,亦如是。是为菩萨在干慧地,修停心、别相总相念处观时,异于二乘,故别称伏忍。

5、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中品般若」的〈发趣品〉,说到「从一地至一地」,叙述从初地到十地的行法,但没有说一一地的名字。末了,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二五九下)说:

「菩萨摩诃萨,住是十地中,以方便力故,行六波罗蜜,行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过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过是九地,住于佛地」。

「干慧地」……「佛地」,被称为「三乘共十地」,是综合三乘圣贤的行证为十地的。菩萨的十地修行,能超过二乘地,能经历「菩萨地」,而住于究竟的「佛地」。那么「干慧」等十地,当然不是菩萨发趣大乘,所经历的菩萨行位。这样,「中品般若」所说的十地,到底是「发心」等十住,还是「欢喜」等十地?有一点是先要注意的!依后代,「十住」(daśavihāra)与「十地」(daśabhūmi)的梵语不同,是不会含混不明的。但在菩萨行位发展之初,「十住」与「十地」,可能渊源于同一原语——可能是「住地」。如「十住」,或译作「十住地」,「十地住」;十地,罗什还译作「十住」。「中品般若」的「十地」,「光赞本」译作「十地道」,又说「第一住」、「第二住」等。住与地的不分明,困扰了古代的中国佛教。到《仁王护国般若经》,才给以分别:「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德行名为地」。所以「中品般若」所说的,没有名字的「十地」说,是「十住」还是「十地」,应作审慎的思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