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万里
被称为“国民零食第一股”的三只松鼠又上热搜了,事因卷入食品安全风波。
近日,据官方通报,三只松鼠1批次开口松子产品过氧化值(以脂肪计)超标。事件发酵后,在微博上引起了热议。
有财经媒体称,过氧化值超过限值说明食品已变质,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随后,三只松鼠方面回应表示,此次产品不合规经销商运输环节未按包装标示要求存放所致,目前涉事产品已召回。
联系二级市场,今日(5月10日),三只松鼠股价未受食品安全事件影响,反而上涨。盘中,三只松鼠涨幅一度超3%,之后又回落。截至发文,三只松鼠股价约为51.9元,总市值约为208.1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三只松鼠接连曝出食品安全问题:
2016年2月,三只松鼠跌进甜蜜素超标事件的漩涡,同年5月因在食品中添加药品等被罚款。
2017年8月,一款开心果因霉菌超标1.8倍上监管部门“黑榜”,同年10月被监管部门罚款5万元,原因是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2020年11月,三只松鼠的薯片丙烯酰胺过高,达到2000μg/kg,远超此前欧盟设定的基准水平值750μg/kg。
截至5月10日,三只松鼠在黑猫投诉平台,投诉量为874条。近期,投诉较多的情况包括食品中吃出各种“异物”,包括虫子、毛发、不明物体等。
外界解读称,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与三只松鼠的模式--轻资产“代工+品牌”模式有关,由于代工厂分散很难监管到位。
此外,过去由于三只松鼠长期偏向营销与推广,平台上的各种品类商品扩张迅猛,代工模式下较难对产品质量严格把控。
我们关注到,三只松鼠在二级市场经历了一轮“过山车”行情。
K线数据显示,三只松鼠自2019年7月份以14.68元/股发行价上市,于2020年5月18日最高涨至91.34元。之后,三只松鼠进入下跌通道,一度跌破35元,股价实现腰斩。
三只松鼠从去年5月份开始股价大幅下跌,或与2点原因有关。
第一个原因是基本面因素。去年前三季度,三只松鼠营收同比增长7.70%,但归属净利润同比下降10.62%,一度出现“增收不增利”现象。这背后又与三只松鼠的模式,即通过线上销售渠道、低价策略经营有关。
随着2020年年报正式披露,三只松鼠营收同比下降3.72%,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26.21%,出现了“增利不增收”现象。
第二个原因是重要股东IDG资本减持,打击了投资者做多信心。
今年2月份,IDG资本旗下2家公司宣布拟合计不超过2406万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6%),减持原因是自身资金需求。按照当时股价估算,IDG资本拟减持数额超12亿。而在2020年7月20日至今年1月20日期间,IDG资本已套现超6亿元。
但是,从今年3月份开始,三只松鼠股价震荡上行,并一度反弹至61.13元阶段高点。
股价上涨一方面是前期跌幅较大,有反弹需求;另一方面是三只松鼠一季报表现出色,业绩推动股价上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三只松鼠实现归属净利润3.15亿元,超去年全年归属净利润数值。
截至发文,三只松鼠股价相比91.34元高点跌幅超40%,总市值蒸发超150亿元。三只松鼠后市表现如何,我们将继续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