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父母让你失去的部分,你要靠自己找回来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最近,“丁克”话题又上了热搜。因为最后一批90后也到了而立之年,已经走到人生的重要节点,所以是选择顺从自然、繁衍后代,还是维持现状、继续前行,将成为他们的一个选择难题。

在中国的传统思维中,生儿育女原本就是自然规律,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除了考虑生育养育成本外,还有一部分人表示“当不成好父母,宁愿不要当。

很多年轻人由于深受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在成年的人生道路上屡屡碰壁、与幸福绝缘,后来他们发现,背后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自己的父母。

“有毒”的父母很难养出不“中毒”的孩子,虽然孩子们“中毒”的程度和表现方式各有不同,但最终的指向却是惊人的相似,要么敏感、自卑、懦弱,要么消极、自我否定、缺乏安全感……总之,不幸的阴霾总会莫名笼罩在他们头上。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提到原生家庭,我们常常感慨万千,一方面,原生家庭是我们命运的起点,是我们人生的归处;另一方面,“父母皆祸害”的言论,狠狠戳中了不幸原生家庭带给子女的伤害,父母可以爱我们的同时,也可以无形地伤害我们。

不过,虽然我们有了意识上的觉醒,却并不意味着要一直谴责父母、归罪家庭,或者逃避责任、惶惶终生,而应该是,直面伤痛,揭穿爱的谎言,最终疗愈自己,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今天以明君要为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是 心理学博士苏珊·福沃德的经典之作:《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后简称《原生家庭》),相信会给许多正处于原生家庭困惑的人点亮心的明灯,指引他们寻到一条与自我和解的正确道路。

《原生家庭》这本书主要有两大主题:

  • 第一部分:“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指出几类“有毒型" 父母的表现形式,以便大家更好地识别自己父母身上的问题。 以明君简称为“觉醒”。

  • 第二部分: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一步步引导读者挣脱原生家庭的枷锁,治愈内心的伤痛,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以明君简称为“自救”。

为了更好地让大家清晰理解这本书的脉络,以明君将着重从“觉醒”和“自救”两方面来介绍这本书的观点。

觉醒

在《原生家庭》这本书中,苏珊·福沃德以多年从事心理学行业所接触的真实案例为依据,深入浅出地梳理了以下几种“有毒型 父母: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称职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

书中的所有资料都来源于苏珊·福沃德工作接触的第一手素材,虽然有些案例并不常见,但的确代表了现实生活中会存在的这类父母,他们常常以爱的名义,间接/直接地对孩子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只可惜,有些来访者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了父母身上,一直在替父母找借口规避责任,甚至不少人将人生道路的坎坷、婚姻爱情的失败,都归结于自己出了问题,认为是“我”的愚蠢、笨拙、不够好,才导致了人生的一次次悲剧。

即使有些人潜意识觉察出了是父母的问题,却不敢真正面对,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要承受道德和心灵的双重拷问 所以,这一切让“中毒”太深的孩子们始终活在阴影中,画地为牢,很难觅得想要的幸福。

苏珊·福沃德在书中说“要祛除过去和现在的妖魔鬼怪,正视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要切忌,永远不要在盛怒之下审视”。

书的第一部分就是通过大量案例和佐证,将父母和孩子的权责分开,让你看到你的过去,并意识到你的现在。苏珊·福沃德希望,将父母的责任归还给父母,让成年的我们放下内心的束缚和自责。

认识自己、觉醒到原生家庭的“病症”,是走出“有毒”原生家庭的第一步。

自救

当我们知道自己生病的原因是父母,是他们的不足造成了我们今生的痛,那之后呢,之后的人生难道要一直活在责难和苦痛之中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控诉父母,看到真相只是因,最终我们想要得到的果是“治愈”,是让化脓的伤口愈合、结痂,重新生出新的皮肉,这是我们走出“有毒”原生家庭的第二步。

当我们发现了内心的那个一直在呼喊、求救、流泪的小孩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一步步爱护、关心、帮助他,让这个内在小孩重新自信、快乐、勇敢起来,让那个困住的自我永远逃离出原生家庭设置的怪圈。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的第二部分,详细传授了具体的对策和方法,非常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明君根据书的这部分内容大致整理出了几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重视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压抑。

每个人的情绪都需要一个释放的出口,尤其是在“有毒”父母长期打压下的孩子,即使他们成年,那些坏情绪也不会自动消失,而是不断淤积压抑,就像不断充气的气球,总有一天会突然爆炸。

所以,我们要重视自己的感受,允许自己发泄愤怒、释放悲伤,给我们的伤痛打开一个出口,让它们得以喷涌而出。 相信唯有内心的惊涛骇浪平息后,我们才能冷静下来,接受人生的重塑。

第二步:清晰的自我界定。

有的父母习惯于将孩子当成自己人生的所属品,没有给过孩子应有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我们常常看 到身边有些 已经 成年的适龄单身男女,在择偶问题上却 没有任何主动权和发言权,因为 他们的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是我生的,你就得听我的。 ”

在这种日积月累的观念渗透下,很多成年人也慢慢忘记了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对人生完全的自由和支配权,并不专属于任何人。

苏珊·福沃德想让大家明白,当你正苦闷于原生家庭无孔不入的干涉,被父母犹如牢笼的爱所压抑桎梏时,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提醒自己“我就是我,我属于我,我才能决定自己的人生。

第三步:不再自我惩罚。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明明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却莫名奇妙地在新生家庭中继续遭受着同样的伤害。比如,父亲酗酒,最后嫁的丈夫也是个酒鬼;母亲家暴,最终找的妻子也是个暴烈蛮横的人。

归根结底不是他们的运气不好,而是童年的创伤让他们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于是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下,不断让自己遭受命运的惩罚。因此, 在疗愈内心的小孩之前,一定要放弃对自我的二次伤害。

第四步:直面给你伤害的父母。

与父母对峙,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环境里,的确是困难重重,尤其父母会搬出“不孝”这样的道德压力。但困难并不代表无解,苏珊·福沃德就给大家列举了一些与父母对峙的建议,目的是让父母意识到他们行为的潜在伤害。

苏珊·福沃德还贴心地指出,与父母对峙前要考虑的问题、要做的准备工作,以及过程中一旦受到干扰、阻碍,该如何化解。 无论最终对峙的结果如何,至少在这个对峙的过程,你已经打破格局,战胜自己,赢得自我。

第五步:积极争取治疗。

苏珊·福沃德建议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对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也要提前考察。

最后,以明君想说的是,看到自己生了病,才会想要救治;努力寻找病的根源,才会找到解药;放下对自己的责难,才会获得救赎。

原生家庭是我们每个人今生逃不开、躲不掉、注定的缘/劫,我们需要做的是能够主动跳出困局。哪怕无法改变什么,至少可以换一种心态更加积极美好地生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