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多有趣 | 来看这部吉普赛女郎主演的《犯罪心理》

美剧《犯罪心理》第四季13集讲述了一个惊悚又奇葩的故事。

一个月黑风高夜,有一家三口闯入一间林中别墅,“偷”走一个小女孩,并杀死了她的父母。经过追查,BAU小组断定这一家三口是一个吉普赛家庭,而作案动机源自一个延续上百年的吉普赛传统:家中的男孩满十岁了,他们“偷”走小女孩,是为了给男孩找一个“养成系”妻子。

美剧《犯罪心理》剧照

最终,案件得以告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吉普赛家庭中的“妈妈”竟是十数年前同类案件的受害者,而她对儿子的最后一句嘱咐是:不要把你“兄弟们”的事告诉任何人!

原来,还有不知多少个吉普赛家庭在遵守着这一古老而罪恶的传统……

美剧《犯罪心理》剧照

“偷小孩”只是吉普赛人的标签之一。

欧洲人是不惮以任何贬斥性字眼来形容这个族群的。妓女、巫婆、小偷、乞丐、逃犯、人贩子、传染病患者、土耳其间谍、犹太人的亲戚……甚至“吉普赛人”这个称呼也有某种歧视意味:英语中“gyp”的意思是“诈骗”,按《牛津英语词典》的说法,它源于“gypsie”,也就是吉普赛人。

毕加索 《穆斯克前的吉普赛人》

但艺术家们显然更真诚一些,他们用画笔诉说着对吉普赛人的矛盾心态:美和丑的两极化——既浪漫妖艳,又丑陋卑贱。

荷兰 弗兰斯·哈尔斯 《吉普赛女郎》,布面油画,约1628-1630年,巴黎卢浮宫藏

最有名的莫过于荷兰画派的奠基人弗兰斯·哈尔斯的《吉普赛女郎》。

这个吉普赛女孩脸庞红润、嘴唇微张,蓬松的黑发随意飞扬,敞开的领口不拘小节,衬衣上的褶皱和粗糙的红色套裙,显示出流浪生活的艰辛。她那充满魅力的眼睛清纯无邪,又仿佛带着点泼辣,一副什么也不在乎的样子。这种洒脱不羁、俊俏里带着一种“野”味的美,使她成为三百年来文学、电影、戏剧中吉普赛姑娘的艺术原型。

《巴黎圣母院》中的艾丝美拉达形象

法国 亨利·卢梭 《沉睡的吉普赛人》,油彩画布,约1897年,129.5×200.7cm,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法国画家亨利·卢梭的《沉睡的吉普赛人》,让人想起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名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圆月和星空下,是一片清冷浩瀚的荒漠。身着彩衣的吉普赛女郎睡着了,嘴角噙着惬意的笑。一头雄狮走近,轻嗅着她。画面充满卢梭特有的天真质朴:没有杀念,只有宁静与关怀。

法国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年轻的吉普赛女人》

法国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的《年轻的吉普赛女人》则有着圣母子一般的安详圣洁。这个怀抱天使般幼儿的吉普赛女郎,虽然衣衫粗陋,面容却秀美而纯净。

卡拉瓦乔《女占卜师》99cm×131cm 1595年 油画 法国巴黎卢浮宫

卡拉瓦乔的《女占卜师》干净清爽,描绘的内容却不那么美好了——吉普赛女占卜师戴着标志性头巾,表情认真地看着贵族男青年,目光温柔灵动。后者头戴高帽、以手叉腰,一脸的不屑和优越感,好像在说:我看你能讲出什么花儿来?

这些微表情如此细腻,使人物的心理昭然纸上。不过……这位女占卜师望向男青年的眼神是不是过于专注了?莫非,她在眉目传情?

其实,她只是在声东击西,转移男青年的注意力,然后伺机偷他的戒指。

法国 乔治·德·拉·图尔 《算命者》,布面油画,约1632-1635年,123.5×102cm,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再看这一群囊括了老少美丑等各种类型的吉普赛女人们,正把一个天真的贵族少年团团围住。

拿钢镚的老太太在给少年算命,她表情夸张,吸引了少年所有的注意力。少年身后的女子小心翼翼地掏出他的钱袋,扎小辫的黑发女郎若无其事地伸出手接应,那个皮肤较白的女子则正悄悄地抽走他的怀表。

法国 乔治·德·拉·图尔《玩牌的作弊者》帆布油画,

约1625年,106×146cm,巴黎卢浮宫藏,左二戴头巾者为吉普赛人

看了这些画,有没有一种感觉:怎么骗人的都是吉普赛女郎,而被骗的大多是男人?

其实也不尽然,比如达芬奇的《被吉普赛人扒窃的男人》,画面上的吉普赛扒手们个个面目狰狞,脸上明晃晃写着三个大字——“惹不起”。

达芬奇《被吉普赛人扒窃的男人》

还有这幅巴尔托洛梅奥·曼弗雷迪的《女占卜师》,也是打着“看手相”的幌子行偷窃之实。

意大利 巴尔托洛梅奥·曼弗雷迪的《女占卜师》

左二的吉普赛女子与占卜师是一伙,正在偷年轻男子的钱袋。不过,事情可不这么简单!你看,右一的男子正在偷占卜师口袋里的鸡,而这两名男子分明是一伙的!

真是满满都是套路啊!

法国 乔治·德·拉·图尔的《玩骰子的人》

一家夜店里,几个年轻貌美的姑娘正在玩骰子,一个抽烟斗的大叔暗戳戳走到其中一人身后,伸出猥琐的咸猪手,顺便再掏掏人家的口袋……

尼德兰画家希罗尼穆斯•博斯作品

希罗尼穆斯•博斯的这幅画更是故事感十足:一群人正专注地观看戏法,小偷站在人群最后,一脸无辜地仰望着天空,小心翼翼地从前面的人身上抽走钱袋。被偷者浑然不觉,以致于一个小孩子忍不住把头伸到他面前,好像在说:这位大叔,你可长点儿心吧!

有人戏谑地猜测:拉·图尔《算命师》里的这群女扒手们说不定是一家子老中青三代。这种说法并非没有事实依据,在今天的欧洲,到处可以看到“团结”作案的吉普赛人。

遍布欧洲景点的吉普赛扒手(图片来自网络)

数百年来,吉普赛人的生存方式没有太多改变。他们不事生产、不耕不织,居无定所、流浪迁徙;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以占卜、歌舞、杂耍谋生,靠救济金生活,与小偷、乞丐为伍;有意无意地与现代文明保持距离,固守着某些古老的部落传统。

文森特·梵高 《吉普赛人大篷车露营》,布面油画, 1888年

在世人的想象里,吉普赛女郎们都像卡门或艾丝梅拉达一样,浪漫美丽、热情似火,如同高原上的野花,难免给人不检点的错觉。

其实,吉普赛人的贞操观很强,不仅禁止婚前性行为,婚后与人通奸也会遭受剜耳割鼻、剃头鞭抽、断手断脚等残酷惩罚,甚至逐出部落,沾染特殊行业的女子则会被乱石打死。

波兰摄影师 Tomasz Tomaszewski 作品:欧洲吉普赛人生活社区系列,2011年

豆瓣上有一部评分高达9.1的电影——《流浪者之歌》,是由前南斯拉夫导演、横扫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当代电影大师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执导的,以一个悲伤的故事暗喻了南斯拉夫的悲剧(也就是中国现在的“铁杆兄弟”塞尔维亚)。

电影《流浪者之歌》海报

小伙子贝汉善良而努力,却始终无法挣脱作为一个吉普赛人的宿命,不得不靠着乞讨、偷窃过完堕落的一生。当他用生命的代价找回丢失的妹妹和儿子时,曾经失去的那些美好的东西仿佛也回来了。但影片最后却残忍地戳破了希望的“泡沫”——在贝汉的葬礼上,他年幼的儿子熟练地偷走了盖在贝汉眼睛上的金币……

电影《流浪者之歌》剧照

不管是《犯罪心理》《流浪者之歌》,还是数百年来西方艺术家笔下的那一幅幅画作,似乎都在传达一种观念:吉普赛人卑贱、罪恶的流浪者宿命牢不可破,将一代代传下去。

但是,无论我们以怎样悲悯或歧视的眼光来看待吉普赛人,在他们的歌舞中,很少能听到对生活苦难的倾诉,仿佛永远是热情奔放的自由之声,以及对艺术的天生热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