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美菲军英勇地打断了日军的矛头,还一度占据了战场优势,却仍然在全面围困下陷入绝境,麦克阿瑟也只好在总统命令下黯然离去。日军获得强大增援后发动总攻,依靠着异常强大的炮兵和航空兵支援撕开了美菲军的防线,陷入绝境的巴丹守军只好投降。美菲军的困兽之斗终于结束、投降的官兵们踏上了充满血泪的死亡行军。
➤ 海空封锁
尽管美菲军英勇地打断了日军的矛头,还一度占据了战场优势,但是巴丹半岛的美菲军对于日军的海空封锁无可奈何,因此其装备、弹药和食物也就得不到补充。在此前的战斗中,美菲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按照日军第14军的报告,至2月20日其缴获的美菲军装备物资就包括31辆坦克、2,316辆军用或民用车辆、27,412支步枪、1,161把手枪、218挺轻重机枪、68支自动步枪、74门轻重火炮、43门迫击炮,还有大量燃料和弹药。对照美菲军对于战斗过程和损失情况的记载,这份清单上的数据大致可信。为了加强对美菲军的围困,铃木辰之助大佐的日军第33联队首先派兵严防马尼拉湾南岸区域,防止菲律宾民众为巴丹半岛和科雷吉多岛的美菲军提供食品,之后他又在27日凌晨率领第3大队占领了吕宋岛西南侧的民都洛岛,打死14名菲军和1名美军军官、俘虏上百名美菲军士兵后占领了岛北部,自身无人伤亡。
1月10日巴丹战役初期列队的美菲军官兵,他们马上就将经受饥饿和疾病的煎熬
自从巴丹战役开始、美菲军口粮减半以来,美菲军的口粮情况还在逐渐恶化,甚至连第26骑兵团都被迫宰杀了全部亲如战友的战马以充作口粮,这可谓骑兵不可承受之痛。除了整体的口粮缺乏之外,各部获得的口粮配给也做不到完全相等,各部的食物状况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官兵自行“获取”补给的能力和撤退时自行带进巴丹半岛的储备,科雷吉多岛守军的补给情况整体来讲远优于巴丹半岛守军。无论如何,美菲军的口粮状况倒是从来没有恶化到饿死人的程度。同时,美菲军的军装和鞋子储备严重不足,士兵们身上的军服却在湿热的雨林中消耗很快。疾病方面,除了营养不良和缺乏维生素之外,随着守军的奎宁逐渐吃完,疟疾从3月开始在官兵中盛行,以至于在当月末平均每天都有1,000名官兵因为疟疾重症入院,前线部队当中多达75%-80%的官兵也都身患不同程度的疟疾。至3月中旬,按照两位军长的报告:第2军的有效战斗力仅剩20%、第1军仅剩25%,主要都是拜饥饿和疾病所赐。
巴丹半岛上人满为患的医院
在物资日渐稀少、部队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麦克阿瑟向美菲军士兵们承诺“成千上万的军队和数百架飞机正在赶来”,只是具体的抵达时间尚不确定,因此各部必须坚持抵抗。援军即将到来的谣言成为了美菲军重要的关键支柱。菲律宾军民长期以来几乎将麦克阿瑟奉为神明,相信他的承诺必然不会落空。美军官兵或许不那么相信麦克阿瑟直接的宣传,却仍然愿意相信凭借着他的影响力和威望终究能搬来救兵。少数了解实际情况的军官自然对下属们守口如瓶,甚至不愿意直接否定在整场战役中隔三差五就在士兵之间谣传的“援军即将到达”的消息。因此,哪怕日军以电台和空投传单发动宣传攻势,美菲军擅自投降的情况却非常少见,甚至有很多美菲军官兵以收集各个版本的日军传单为乐。同样,美国远东陆军部队设立的“自由之声”广播(Voice of Freedom)的宣传效果也不好,因为宣传的说法和前线官兵们肉眼可见的情况大相径庭。不过,自由之声广播电台终究是美菲官兵们直接从科雷吉多岛上的指挥部和美国国内获得信息的唯一途径。
巴丹半岛上收听自由之声电台的美菲军官兵
麦克阿瑟自然也不想用谎言支撑他的部队,他也知道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防御迟早要崩溃,因此他再三向马歇尔索要援助。尽管马歇尔深知菲律宾的最后失陷无法避免,他却同样愿意尽力支援巴丹半岛的美菲军,只可惜海军、澳大利亚的美军指挥人员和盟友没有能力也没有足够的决心来执行这一任务。麦克阿瑟还在2月4日致电马歇尔号召盟军立即威胁日军的补给线,也就是派出海军主力驰援菲律宾方向。自然,海军方面断然拒绝了这一提议。最终,金上将不顾哈特上将严重反对,还是派出了潜艇象征性地为菲律宾守军运送物资。美国海军先后派出了10艘潜艇,其中在1-3月有8艘潜艇先后抵达,4月派出的2艘潜艇则未能抵达。这些潜艇一共只送来了区区53吨口粮、3,500发3英寸高射炮弹、30,000加仑柴油和上百万发子弹。不过,剑鱼号(USS Swordfish)在2月20日撤走了菲律宾总统奎松一家、数名官员和菲律宾的黄金储备;值得一提的是,剑鱼号也恰恰是在1941年12月16日于海南岛附近击沉热田山丸、为美军潜艇部队首开纪录的功勋潜艇。其他潜艇也撤离了不少海军人员和护士以及宝贵的鱼雷。
战前的剑鱼号潜艇
于是,马歇尔只好派专员至澳大利亚,以巨款(最初承诺一千万美元)来筹备物资并雇佣商船向菲律宾运送补给。最终,美军成功购买了大约10艘菲律宾和中国船只,但是其中只有3艘成功抵达了作为中继站的宿务岛,另外3艘被击沉、搁浅或者失踪,其余船只则未能启航或被迫中途返航。为了将宿务岛上的10,000吨口粮、400万发子弹、8,000枚81mm迫击炮炮弹以及不少医疗和工程物资送往巴丹半岛和科雷吉多岛,美军又购买或雇佣了25艘汽船。同时,这些船只也负责将菲律宾中南部各岛仓库中的物资和临时采购的粮食运往巴丹半岛和科雷吉多岛,其中黎牙实比号(Legaspi)率先于1月22日抵达、随后又在2月再次成功,因此两任船长都被麦克阿瑟授予了优异服务十字勋章,可是黎牙实比号在3月1日第三次尝试时被日军炮艇击沉。总之,10艘汽船被击沉、俘获或者逃跑,只有大约1,000吨从澳大利亚送到宿务岛的物资,以及另外不超过3,600吨从附近采购、调拨的物资成功送到了守军手中。随着日军继续南进、控制了菲律宾和澳大利亚之间的岛屿,继续以商船突破封锁的计划已不现实。在麦克阿瑟的要求下,海军先后将6艘老式驱逐舰改装成高速运输船,准备从美国西海岸出发、途径夏威夷向巴丹半岛直接运输物资,但是在抵达前巴丹战役就结束了。另外,美军航空兵先后10次向棉兰老岛展开空运行动,主要以医疗物资为主、尤其是奎宁药片,但是其中只有一部分由残存的那架海军J2F水上飞机送到了守军手中。总之,美国增援巴丹半岛和科雷吉多岛守军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日军向巴丹半岛和科雷吉多岛投下的诱降传单:前者引诱美菲军投降保命,后者以丰盛的食物诱降
同时,弱小的巴丹空军和海军部队以及早就撤离菲律宾的B-17也展开了最后的行动。1月4日,9架B-17从婆罗洲的前进基地起飞轰炸了达沃港的日军舰船,以1枚炸弹重创了妙高号重巡洋舰、迫使其返回日本维修。1月19日,美军又派出9架B-17从爪哇岛(Java)对霍洛岛的日军舰船展开穿梭轰炸,在棉兰老岛德尔蒙特机场加油后带着23名陆航人员返航,但是未能命中任何目标。这次行动成为了曾经被寄予厚望的B-17在菲律宾战役中的绝唱。巴丹空军残存的P-40主要负责攻击执行炮兵观测任务的日军九八式直协机,击落了其中至少1架、并严重影响了其余直协机执行任务,还经常扫射车队等目标,也负责运送少量高价值物资。
日军的九八式直协机
除此之外,巴丹空军的P-40也执行了两次英勇的突袭任务。1月26日晚,巴丹空军决定派出6架P-40炸射日军刚刚进驻的尼尔森机场。在起飞过程中,1架P-40驶入弹坑损毁、另外3架因此未能起飞,但是率先起飞的2架在抵达目标时被日军误认为友机、日军地勤居然打开了跑道灯!于是,这2架P-40首先投下了炸弹、随后连续两次扫射了地面上的日本飞机后才扬长而去。受此鼓舞的哈罗德·乔治上校决定就在当晚再次派出6架P-40攻击尼科尔斯机场并再次攻击尼尔森机场。飞行员们均报告取得了大量战果,日军的实际损失情况不得而知。不过,在日复一日的战斗中,硕果仅存的美军飞机也被逐渐消耗殆尽。无论如何,日军第5飞行集团从开战到3月10日共计在空中损失了47架飞机、在地面被摧毁24架,另有18架被击伤,其中绝大部分都毁于菲律宾战役,可见美菲航空兵在整场战役期间还是给日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尤其是日军在地面上的惨重损失证明美军突袭机场的数次行动取得了很大成功。
在巴丹战役期间部署在巴丹机场的第24驱逐机大队成员和1架P-40战斗机
3月3日最后残存的5架P-40战斗机前去攻击苏比克湾里的日本船队。当晚,美军飞行员在飞抵日军船只云集的苏比克湾时发现没有日本飞机拦截,于是这5架飞机来回轰炸、扫射日军船只和仓库,一共出击了11个架次,声称击沉了1艘12,000吨的运输船、2艘100吨汽艇、几艘驳船,击伤了1艘6,000吨的运输船,还摧毁了数座仓库。虽然这些战果无法被证实,这却是弱小的巴丹空军英勇的谢幕演出。1架P-40在战斗中被高射炮火击落、飞行员牺牲,另外3架缺乏维护而且超负荷作战的飞机在降落过程中损坏。尽管后来2架P-40后来被修好,还有2架P-35从南方岛屿前来增援,仅有这4架飞机的巴丹空军却再也无力执行成规模的行动,主要往返于巴丹半岛和菲律宾中部,运输关键物资、撤离关键人员,直至在4月初与海军幸存的唯一一架J2F一道撤退。驻巴丹的美菲海军也做出了自己最后的贡献。3月25日晚,战前在长江上服役的炮艇瓦胡号(Oahu)、吕宋号(Luzon)、棉兰老号(Mindanao)伏击了通过马尼拉湾向巴丹半岛增兵的日军小型船只或发动艇,报告击沉至少6艘,实际战果不明。此后,部署在菲律宾的美国海军剩余舰只终于撤离了菲律宾,除了抵抗空袭外再未作战。
今日的苏比克湾
在所有突破海空封锁线的行动当中,最著名的却不是任何补给行动,而是将麦克阿瑟撤离菲律宾。早在2月4日,马歇尔就向麦克阿瑟提出希望他在巴丹半岛失守的情况下撤到棉兰老岛或者澳大利亚继续指挥作战,但是麦克阿瑟在2月15日回电表示决心“与守军共存亡”。然而,罗斯福总统在2月22日直接命令麦克阿瑟从菲律宾撤到澳大利亚,以接管西南太平洋战区的指挥。起初,收到这道命令的麦克阿瑟打算直接拒绝,但是手下军官们都一致认定他不应该抗命,而且去了澳大利亚才有可能组织援军来解救菲律宾守军,麦克阿瑟这才在2月24日回电接受命令。对于麦克阿瑟的内心想法,我们只能揣测。麦克阿瑟在同意撤退之前几次三番对手下表示自己绝不对投降,甚至暗示自己会在兵败之时选择自杀。或许终究麦克阿瑟还是被自己的自尊心说服了:哪怕杀身成仁,他也只会作为失败者被世人铭记,只有撤离菲律宾才有重获胜利、一雪前耻的可能。
科雷吉多岛马林塔隧道中的麦克阿瑟
3月12日晚,麦克阿瑟军旅生涯最为痛苦的一晚终于到来:他在当晚带着家人、参谋长萨瑟兰少将、巴丹空军指挥官乔治准将和17名参谋军官撤离了科雷吉多岛。作为最后的倔强,麦克阿瑟拒绝乘潜艇撤离,而是坚持使用水面舰艇以证明菲律宾的封锁可以被打破。巴丹半岛美军鱼雷艇部队指挥官、PT-41号鱼雷艇艇长约翰·巴克利中尉率领的4艘鱼雷艇负责撤离麦克阿瑟一行。在险象环生的撤退途中先有1艘鱼雷艇熄火、乘客们只好转移到另外3艘鱼雷艇上,他们重新启航后还一度遭遇日本驱逐舰、险些被发现,好在麦克阿瑟一行最终安全抵达了棉兰老岛,然后乘飞机撤往澳大利亚。巴克利因为撤离麦克阿瑟而且之前指挥作战有功,被同时授予了荣誉勋章、海军十字勋章和优异服务十字勋章,他也成为了麦克阿瑟最坚定的追随者之一。
驾驶鱼雷艇的巴克利中尉(左)
巴克利之墓,拍摄于阿灵顿国家公墓
➤ 风暴将至
在撤离之前,麦克阿瑟重新组织了菲律宾群岛残余美菲军的指挥系统。他将日军已经登陆的棉兰老岛守军与余下的米沙鄢群岛守军拆分,另外由摩尔少将继续负责马尼拉湾各岛的防御,最后将第1军军长温赖特少将升为吕宋部队指挥官,并将第51师师长阿尔伯特·琼斯准将晋升为少将、接任第1军军长。依此架构,麦克阿瑟将从澳大利亚遥控指挥菲律宾的四个下属指挥部作战。这样的指挥关系自然是完全不可行,因此马歇尔和陆军部终于在3月19日明确将温赖特晋升为中将并命令其统一指挥驻菲律宾美军部队(US Forces in the Philippines, USFIP),麦克阿瑟也没有继续坚持自己的计划。于是,温赖特中将转移至科雷吉多岛统领菲律宾战场各部,但是他并没有废除麦克阿瑟为他设立的吕宋部队指挥部,而是任命此时的美国远东陆军部队炮兵指挥官爱德华·金少将(Edward P. King)为吕宋部队指挥官,统辖巴丹半岛守军。事实上,这一职位完全多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温赖特对巴丹守军的直接指挥。
战前的爱德华·金
美菲军在第二道防线上的防御部署情况和1月末相比几乎没有变化。东侧的第2军仍由乔治·帕克少将指挥,总兵力约28,000人,从东向西依次部署了菲军第31师31团、航空兵暂编团、第31师32团、第51师残部、第21师和第41师;后方第2警察师第3警察团、1个坦克连和1个自行火炮连负责防御东海岸;第33师33团担任军预备队。西侧的第1军由琼斯少将接管,总兵力约32,600人,从东向西依次部署了第2警察团、第11、1、91师,第71师残部也配属给了第91师;后方第1警察团、第88野战炮兵团的一个营和部分航空兵人员负责防御西海岸;菲律宾师第45团和此时已经失去了战马的第26骑兵团担任军预备队。正如前文所述,由于此时美菲军各部已经遭到了严重削弱,因此前线指挥按照防御划分,其中第2军前线从东到西被划分为A、B、C、D防区,东海岸设为E防区;第1军前线划分为左、右防区,西海岸设为南防区。最后,吕宋部队指挥官金少将手中的预备队包括菲律宾师第31、57团和美军暂编坦克群,总兵力约5,000人,后来菲律宾师的第14工兵营和美军第803工兵营也被编入预备队。美菲军的炮兵实力仍然不可小觑:第1军拥有50门火炮,其中包括14门155mm加农炮、2门155mm榴弹炮,区域34门大多是75mm野战炮。第2军拥有100门火炮,包括72门75mm野战炮、12门2.95英寸山炮和16门155mm加农炮。另外31门各型岸防炮负责防御两侧海岸。军直属炮兵另外包括26门75mm半履带自行火炮,以及第200和第515高射炮团。
美菲军第二道防线的部署情况
美菲军将大量火炮和观测员集中在了第2军防线左侧的萨玛特山上,这里也是美菲军防线的最关键制高点和防御要点。从前线通往南方的除了东西海岸公路的就是6条南北向小道,从东向西分别是2、4、6、29、15、7号小道,另有几条东西向的小道将其连通,最重要的是第2军后方连接前四条小道的429号小道。另外,东侧的46、8、10号小道和西侧的9号小道分别将这些小道与东西海岸公路连接起来。美菲军防线背后是崎岖凌乱的马里韦莱斯山区,数条小溪和河流从山顶向各个方向流去,其中向北流去的潘廷岸河正是第1军和第2军的分界线。在两个月的对峙期间,美菲军士兵尽力加固了防线,还结合此前的战斗经验展开了临时的丛林战训练。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兵力、给养和装备都无法获得补充的情况下,美菲军能做的十分有限,只好静待日军发动攻势。
从萨马特山山顶俯瞰西侧和东侧
就在美菲军苦撑的同时,日军因为东南亚方向各处攻势的迅速胜利而腾出来了大量兵力。日本大本营因此向第14军增派了援兵,包括北野宪造中将的第4师团、兵力11,000人;以第21师团62联队为基干组成、由第21师团步兵团长永野龟一郎少将指挥的永野支队,兵力4,000人;还有7,000名提供给第16师团和第65旅团的补充兵。因此,尽管多达13,000名日军士兵在1942年1月1日-3月31日之间因为疾病入院,日军兵力还是获得了极大的扩充。另外,拥有5个步兵大队的第10独立守备队也在4月初登陆,虽然未能来得及参加巴丹总攻,却允许其余部队将主要兵力都集结在前线投入战斗而不用担心后方守备问题。日军还极大加强了炮兵实力,除了步兵单位配属的至少52门38式75mm野战炮、20门91式105mm榴弹炮和12门41式75mm山炮之外,还专门设立了日军重炮专家北岛骥子雄中将指挥的第1炮兵队。这个炮兵单位包括如下部队:重炮兵第1联队,装备8门45式240mm巨型攻城榴弹炮;野战重炮兵第1联队,装备24门96式150mm榴弹炮;野战重炮兵第8联队,装备16门92式105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第9大队,装备8门89式150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第2中队,装备1门96式105mm加农炮和1门96式240mm巨型攻城榴弹炮;独立臼炮第14、15大队,共装备24门98式320mm臼炮;独立臼炮第2大队,装备12门钢制150mm臼炮;迫击炮兵第3大队,装备36门94式90mm迫击炮。可以说,集结如此强大的炮兵实力为日本战争史之最。
日军大本营对第14军此前的表现大为不满,因此在2月23日将参谋长前田正实中将和另外几名参谋军官撤职,还委派了作战参谋服部卓四郎大佐直接制定总攻巴丹的计划。按照3月23日在会议上公布的计划,第16师团将在西侧菲律宾第1军当面发动佯攻,同时永野支队也将在东海岸方向对美菲第2军东侧发动佯攻。担任主攻的第4师团和第65旅团将对地势险要的萨马特山东西两侧分别发动主攻,力求撕裂美菲军两个军直接的联系。最后,第16师团将作为预备队重新投入到突破口中,继续沿着半岛中部向南进攻。从3月中旬开始,日军就加强了在前线的巡逻行动,主要是阻止美菲军的侦查行动,之后在月底将前哨阵地逐步推进。
日军的总攻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强支援火力,陆航第60、62飞行战队也分别在3月和4月进驻克拉克机场,分别拥有35架和25架九七重爆,第16飞行战队也获得了补充,在攻势开始时拥有32架九七轻爆。由于在菲律宾战场的航空兵力骤然增强,日军将其编为第22飞行团、由三上喜一少将指挥。海军航空兵也派出了飞机支援作战。于是,此前已经消失一个月有余的日军轰炸机和火炮重新展开了空袭和炮击,而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大了攻击力度,至三月底已经开始几乎一刻不停地攻击美菲军阵地。尽管日军未能对作为其主要目标的美菲军炮兵造成严重打击,其对通讯系统、美菲军交通网络和士气的打击仍然有效削弱了美菲军的战斗力。许多美菲军官兵甚至在日复一日的空袭和炮击下陷入了精神崩溃。
在战壕中躲避日军空袭的美菲军士兵
3月28日,第14军终于下达了攻击命令,各部开始向出发阵地进发,准备在4月3日发动总攻。其实,日军错误判断了美菲军的准备,认为在这道防线后方还有两道防线,此前一直低估美菲军抵抗能力的本间雅晴甚至认为还要一个月才能攻占巴丹半岛。事实上,饱受饥饿和疾病折磨、完全失去海空军支援、面对日军大兵压境,还被麦克阿瑟抛弃的美菲军队已经毫无胜算,后方也没有完备的防线了。但是这种绝望本身也证明了巴丹守军的英勇所在:如果巴丹守军没有抵抗至此,日军如此强大的部队、装备和船只运力都能在1942年3月用于其它战场,可能造成的影响难以估量。很快,一场可怕的钢铁风暴就将来临。
➤ 风暴来临
1942年4月3日上午10:00,巴丹守军等待已久的风暴终于来临。经过了从9:00开始的一个小时的预备性射击之后,214门口径达到75mm以上的火炮、迫击炮全力开火、集中对第2军左侧马克森·洛准将的D防区阵地展开了连续5个小时的狂轰滥炸,其间仅在13:30-14:00暂停了半小时以确认破坏效果,随后继续开火。第22飞行团也在当天出动150架次,轰炸机投下了60吨炸弹,战斗机在低空肆意扫射美菲军人员和车辆,九八式直协机更是大摇大摆地在美菲军阵地上空盘旋、为炮兵修正弹着点并指引九七轻爆俯冲轰炸敢于还击的美菲军炮兵阵地。这是整场太平洋战争、甚至日本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炮火准备,据说连远在50多公里之外、海湾对面马尼拉市区的玻璃都在震动。美菲军部队的工事和重型武器被炸得粉碎,幸存的士兵们被连续的爆炸震得耳朵流血。遭到最猛烈炮击的萨玛特山和其北侧阵地上的电话线和炮位纷纷被摧毁,漫天的尘土和植被燃烧的烟雾遮蔽了美菲军炮兵观测员的视线,使得残存的美菲军火炮也根本无从还击。
猛烈轰击巴丹半岛的96式150mm榴弹炮群
下午15:00,日军第65旅团和第4师团右翼在第7战车联队的配合下展开了进攻,其中第4师团右翼部队以经过加强的第61联队为主,由步兵团长谷口吴朗少将直接指挥。此时第4师团右翼当面、由卡宾平准将指挥的菲军第21师和第51师残部,以及第65旅团当面、由林准将指挥的第41师早已在炮击中支离破碎,菲军士兵们放弃了阵地逃之夭夭,原本部署在第4师团进攻正面的2门37mm反坦克炮也被炸毁。于是,谷口吴朗少将和奈良晃中将分别命令手下部队继续进攻,至当天傍晚第4师团右翼和第65旅团已经分别沿着6号小道和29号小道推进了1,000米、几乎未遭抵抗,美菲军防线在攻势第一天就被撕开了一个大窟窿。当天下午,意识到战况危急的帕克少将立即派出担任预备队的菲军第33团至D防区,D防区指挥部也竭力重整溃退的部队重新建立防线。
日军对D防区的彻底突破
然而,昨日进展远超预期的日军没有给美菲军重整旗鼓的机会,而是在4月4日早晨再次展开了大规模炮击和轰炸后加快了第65旅团和第4师团右翼的进攻步伐,第4师团左翼森田春次大佐的第8联队也对D防区东侧菲军第21师22、23团发动了攻击。第65旅团当面的菲军第41师再次陷入了溃退,几次展开防御的企图也被日军娴熟的迂回战术化解。同时,第7战车联队从第4师团右翼打开的突破口沿着东西公路向东侧猛插,从背后动摇了菲军第21师的整段防线、与正面进攻的第4师团第8联队对菲军第22、23团形成了前后夹击,迫使其溃退。下午13:00,第4师团右翼也终于对萨玛特山方向发动了攻击,至当晚已经推进至山脚下。前一天才匆匆抵达D防区后方的菲军第33团根本未能阻止第65旅团在其西侧的突破和第4师团右翼在其东侧的突破,从而陷入了三面受敌的境地。至此,D防区的防线已经完全瓦解。
萨马特山顶上陈列的双方武器
4月5日早晨,第4师团将进攻重点调至左翼,因此以第61联队的1个大队和第7战车联队加强第8联队,还将步兵团长谷口吴朗少将调来指挥左翼部队,第61联队则归还给佐藤源八大佐指挥,担任预备队的第37联队也被调至第8联队后方待命。经过猛烈炮击后,第4师团两翼在10:00同时发动进攻,但是菲军第21师残部在残存炮兵的支援下依托萨玛特山对第8联队展开了顽强抵抗,以至于有日军军官将其称为巴丹战役中最激烈的战斗。然而,担任辅助任务的第61联队却从几乎不设防的西北方向登上了萨玛特山,并在12:50占领了山顶!这样一来,山上的菲军炮兵只好将大炮推下山崖后撤退,第4师团左翼终于在15:30击退了菲军第21师残部、彻底占领了萨玛特山。第4师团右翼也在当天下午继续推进,于16:30占领了429号小道和4号小道的交叉口并俘虏了菲军第21师师长卡宾平准将。当晚,第4师团左右两翼终于在这个交叉口合兵一处,准备在次日集中兵力向南突击。同日,第65旅团也继续沿着巴丹半岛中轴线向南进攻。
日军火焰喷射手摧毁萨玛特山上的美菲军碉堡
焦头烂额的美军在4月6日终于投入前几日就在赶往日军突破方向的主要预备队,试图展开进攻,包括巴丹半岛唯一的纯美军步兵团级单位:菲律宾师第31团。按照计划,从第1军方向增援过来的菲律宾师第45团、第2军的D防区残部和菲律宾师第31团应该同时从西、南、东三个方向展开反攻,暂编坦克群、2个工兵营和C防区左翼部队也将投入进攻。可以说,这场反攻是美菲军稳定防线的最后机会。然而,早在美菲军展开进攻前,日军就率先动手歼灭了原计划中也应该参与进攻的菲军第21师残部,只有少数人逃脱。凌晨2:00,菲律宾师第45团首先硬着头皮发动了进攻、试图与被孤立在第65旅团背后的菲军第41团建立联系。然而,负责支援的第194坦克营C连却直到天亮才抵达战场,美菲军也在上午才与第65旅团接触,前进了2公里后被日军所阻。此时,第45团用5枚81mm迫击炮弹在日军防线上砸出了一个缺口、从而继续推进,但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只好转入防御。主要第42、43团残部试图从南方展开进攻,却遭遇了第65旅团向南挺进的主力、在遭遇战中一触即溃,6号小道和8号小道的交叉口轻松落入日军之手,位置突前的菲军第33团也因此被日军彻底包围。本应从东侧进攻的美军第31团在日军一刻不停的空中打击和混乱的战场情况下甚至未能在当天抵达进攻出发阵地。就这样,美菲军的反攻无疾而终。
第7战车联队的89乙中型坦克在巴丹半岛迅猛进攻
就在美菲军准备反攻的同时,日军也在准备进一步的攻势。其第4师团右翼奉命向东南偏南方向推进,主力则准备向东南方向进攻、彻底包围第2军,第65旅团负责继续向南推进、夺取6号小道和8号小道的交叉口。第65旅团向6号小道和8号小道交叉口的推进不仅击溃了第42、43团残部,还孤立了洛准将的D防区指挥部、并迫使菲律宾师第57团就地投入战斗,此前取得了进展的菲律宾师第45团也只好原路返回、试图重夺交叉口并第57团建立联系。这是美菲军防线后方小道体系最靠南的一个交叉口,第1军和第2军的联系因其失守而被切断。同时,第4师团对C防区展开了全面进攻。10:30,第4师团最北侧、小浦次郎大佐的第37联队在6-7辆89乙坦克的带领下于10:30沿着2号公里推进,一度被美军第31团反坦克连的2门37mm反坦克炮阻止,但是步兵从南侧展开了迂回、击溃了菲军第51师残部的防御。在第37联队南方展开攻击的第8联队主力与美军第31团展开了激战、迫使其撤退。因此,帕克少将终于在16:00命令第2军部队全面撤至西南-东北向的圣维森特河(San Vincente River)重新设立防线。
➤ 巴丹陷落与死亡行军
4月7日,菲律宾师第57团和第45团在菲军第201、202工兵营和第194坦克营C连的支援下从东西两个方向对关键的6号小道和8号小道的交叉口展开了最后的反攻。凌晨1:00,第45团从西侧出发,但是很快就遭到第65旅团的伏击,2辆坦克当即1毁1伤,还有1辆军官乘坐的吉普车被击毁。等到天亮时,团长托马斯·道尔上校(Thomas W. Doyle)意识到反攻已无成功可能,因此率部西撤。东侧的第57团根本未能发起攻势,而且很快就自身难保了。早在4月4日就陷入日军后方却未被发现的菲军第33团终于在6日夜间被日军发现,随后日军于7日早晨6:00以火炮和掷弹筒进行了一个小时的炮击,随后发动进攻。至当天下午,菲军第33团已被歼灭、大部分人员非死即俘。在日军突破口的东南侧,菲律宾师第57团惊讶地发现原本应该保护其北侧的菲军第201、202工兵营已经在日军第61联队出现时就逃之夭夭,第57团也只好向南撤退,第61联队顺势渡河。在日军的主攻方向上,日军再次展开了猛烈炮击和空袭,当天日军轰炸机出动了169架、仅在第2军后方就投下了100吨炸弹。美菲军以红十字标明的2号医院也未能幸免,共73人被当场炸死、117人受伤(其中16人随后因伤势过重而死)。炮击结束后,日军从7:30全面展开了强渡圣维森特河的行动。此时,原本在第2军正面的永野支队也在突出部底部投入战斗、在坦克的带领下迅猛向东推进,迫使早就被日军炮击和轰炸动摇的C防区部队、航空兵暂编团和海岸上的菲军第31团全线溃退。圣维森特河防线中段的美菲军部队坚持到10:30,终于被渡河的第8联队轻松击退。因此,圣维森特河防线仅仅支撑了大半天就土崩瓦解了。
日军对巴丹半岛的总攻:从中间彻底撕开了美菲军防线
4月6日下午至7日早晨,失去了战马的第26骑兵团从第1军方向转移到了第2军防线后方,奉命在此迟滞日军进攻,为第2军沿着马马拉河(Mamala River)建立防线赢得时间。英勇的骑兵们在此对第8联队展开了坚决的抵抗,甚至一度发动了冲锋,但是在日军迂回和炮击下被迫沿着小道撤退,又惨遭第16飞行战队九七轻爆的集中炸射、损失惨重。至7日晚上,在马马拉河防线上只剩下菲律宾师第31团、57团残部,第26骑兵团残部和第14、803工兵营,其余美菲军部队早已不成建制,帕克少将在傍晚又命令放弃马马拉河防线继续撤退。此时各条小道和东岸公路上充斥着成千上万的溃兵,他们好几天没有正常吃饭、睡觉,与指挥官和友邻部队早已失联,重武器甚至步枪更是早就被丢弃。每当日军空袭和炮击时,他们就会躲入路旁的沟里,路上到处都是尸体、伤兵和车辆残骸,沟里的尸体尤其层层相叠。军官们再三试图将溃兵组织起来,但是每当日军炮弹和炸弹再度落下时早已失去了斗志的士兵们就会再次作鸟兽散。温赖特挽救战局的最后计划是让第1军派出第11师向东进攻,但是军长琼斯少将拒绝了这一计划。按照第14军的报告,战至此时日军第4师团仅有150人阵亡、250人受伤,却俘虏了约1,000名美菲军;第65旅团共77人阵亡、152人受伤,也俘虏了100多名美菲军;永野支队则干脆无人伤亡。第7战车联队整体损失不大,只是联队长园田晟之助大佐在4月6日阵亡。
巴丹战役中的日军九七轻爆
本间雅晴更改了在马马拉河重新组织再行进攻的原计划,在晚上23:00命令各部继续推进,由第65旅团攻占马里韦莱斯山区东侧、永野支队沿着东海岸南进、第4师团沿着20号小道南进。作为预备队的第16师团也奉命赶往前线、准备对马里韦莱斯港展开最后突击。4月8日早晨,从马马拉河撤退而来的部队奉命在阿兰甘河(Alangan River)西半部分建立防线,此前防御海岸的第3警察团、菲军第31团在东部建立防线。然而,防线中段的美军第803工兵营擅自撤退,随后日军飞机持续对还未能挖好散兵坑的美菲军展开空袭,以至于右侧第3警察团和菲军第31团共1,200余人在日军到来之前的下午15:00就已经完全溃散。此时,阿兰甘河防线上只剩下左侧菲律宾师第31、57团、第26骑兵团和第14工兵营,共计1,360人。下午14:00,日军开始试探阿兰甘河防线,美菲军一度将其打回了北岸,甚至发动了一次成功的刺刀冲锋,左侧第26骑兵团更是在丛林小道中依托路障和密林伏击日军,让日军坦克和步兵动弹不得。然而,在日军的重压之下,第31团和第57团被迫撤退、永野支队更是沿着无人防御的东海岸公路长驱直入,在他们面前的只剩下充当步兵的第200和515高射炮团人员。
4月9日攻占巴丹半岛的日军
4月8日晚,金少将认定第2军防御已经崩溃,士气荡然无存的美菲军溃兵已经不可能重新建立防线,后方的两座医院已经开始遭到日军炮击,12,000名伤病员和26,000余名平民即将落入日军之手。因此,金少将选择违抗了麦克阿瑟和罗斯福总统“继续抵抗”的直接命令,也违抗了温赖特和麦克阿瑟要求第1军立即向北进攻的战术命令。心意已决的金少将在4月9日凌晨3:30派出两名代表商讨投降事宜,同时命令各部摧毁武器装备。早晨11:00,金少将用了两个小时数次躲避日军空袭后,终于抵达谈判地点、见到了永野龟一郎少将,随后日军全权代表第14军作战参谋中山源夫大佐带着翻译抵达了会场。中山源夫以菲律宾全体美菲军投降作为接受任何条件的前提,因此拒绝了金少将立即停火的请求。无可奈何的金少将只好在12:30同意无条件投降。今天,金少将同意投降的原址还被保存在一座学校的校园里,一组铜像还原了美军的伤心时刻。
投降谈判的照片,和今天位于原址按照这张照片还原的铜像
即将投降的美菲军部队将巴丹半岛最南端马里韦莱斯港的弹药库和设施纷纷炸毁,破片和尘埃随着巨大的爆炸声被抛至半空中。等到尘埃落定时,足足历时三个月的巴丹防御战和历时四个月的吕宋战役终于结束。在整场巴丹防御战中,超过10,000名美菲军阵亡、20,000名伤员撤至科雷吉多岛,投降时总兵力为76,000人,其中约2,000名官兵逃到了科雷吉多岛上继续战斗。日军的战斗损失则是3,337人阵亡或失踪、5,069人受伤;其包括疾病在内的总损失据估计达到了22,250人。今天的萨马特山山顶是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和一座博物馆的所在,上面高高飘扬的菲律宾国旗纪念着当年在这里忍受着饥饿和疾病奋战了三个月的美菲军人。
马里韦莱斯港,巴丹的最后港口:左边前方可以依稀看到科雷吉多岛
俯瞰马里韦莱斯港
向日军投降,即将踏上死亡行军的美菲军士兵
巴丹半岛美菲军投降后,本间雅晴信誓旦旦地向美军指挥官金少将保证:“我们日本人不是野蛮人”。金少将还专门留出了上百辆加好油的卡车,提供给日本人用来运送美军战俘。他怎能想到,刚刚投降的美菲军士兵即将踏上充满血泪的“巴丹死亡行军”(Bataan Death March),遭受非人的虐待。此前,日军严重低估了美菲军的投降人数,而且也没有预料到战役会如此迅速地结束。为了尽快在巴丹半岛上准备攻击科雷吉多岛,日军强迫已经饱受饥饿和疾病折磨、甚至负伤的美菲军俘虏向北强行军106公里至圣费尔南多,众多身体虚弱的美菲军俘虏倒在了途中。
巴丹死亡行军起点处的纪念碑和白色的公里数标记。巴丹死亡行军的公里标记从起点一直到终点、每公里都有一个。我们在一天内驱车走完了死亡行军的全程
如果说迫使美菲军俘虏行军还可以用日军不了解美菲军俘虏身体状况解释,那么一路上日军毫无理由地殴打、刺杀美菲军士兵,不允许美菲军士兵休息或者喝水,甚至肆意在没有警告的情况下屠杀为美菲军战俘喂水的菲律宾平民就是毫无疑问的战争罪行了。日军第65旅团122联队更是制造了潘廷岸河屠杀,将300-400名战俘杀害,其中以军刀将军官斩首、以刺刀将士兵刺杀。直接命令此次暴行的是奈良晃中将,战后被判处无期徒刑(但在1952年获释),策动此次屠杀和巴丹死亡行军的是此前已经在新加坡策动屠杀华人的大本营参谋辻政信中佐,他却在战争结束后躲过了审判、还成为了一名参议员,最终在东南亚失踪。等到美菲军士兵走到终点、挤进通往战俘营的闷罐车之时,已经有超过10,000人死在了路上。战后,本间雅晴因为死亡行军被处以绞刑。一路上,也有众多菲军士兵脱下军装逃回老家,还有不少见证了日军暴行的美菲军人逃入丛林中、在之后的三年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其中包括菲军第11师11团执行军官:美军上尉罗素·福尔克曼(Russell W. Volckmann),他将组织一支实力强大的游击队,最终在反攻菲律宾的战斗中起到关键作用,战后他还将成为美国陆军特种部队的创始人之一 。
位于圣费尔南多的巴丹死亡行军终点纪念碑
回头看来,如果日军和美菲军换位,那么巴丹守军必然不会投降,第1军也会发动反攻。但是在兵败如山倒且士兵们斗志涣散的情况下,继续抵抗下去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实在值得怀疑。只可惜金少将未能想象日军的禽兽行径,使其以避免无谓牺牲为目的的投降决定基本丧失了意义。随着巴丹战役的终究,暴露在日军面前的科雷吉多岛守军和菲律宾其余岛屿的美菲军队也将迎来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