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柱、干贝,这是国人的调味神器,做汤的时候放上几颗,味道立马变得鲜活。这东西,品质不同,价格差异很大,问题是,我们吃到的瑶柱,是真瑶柱吗?瑶柱和干贝,是一回事吗?
▲ 带子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有一篇《干贝》,文中说:“干贝应作乾贝,正式名称是江珧柱,亦作江瑶柱。” 梁实秋的说法不很准确, 事实上,多种贝类闭壳肌的干制品都可以称为干贝,江瑶柱只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种。江瑶柱一般指江珧科贝类江珧的后闭壳肌,江珧仿佛牛角,黄绿色,广府人称之为“带子”,蚌肉粗劣,美味集中于那根闭壳用的肉丁,因为比较大,聂璜在《海错图》中说它“大如象棋,莹白如玉”,它负责江珧的闭合,仿如江珧之柱,故称柱。其实,写成“瑶柱”是错的,正确的写法应该是“珧柱”,“珧”,据晋朝郭璞注解《尔雅》,说:“珧,玉珧,即小蚌”,而“瑶”指的是美玉。因为“珧”字现在很少人用,以讹传讹,将错就错,如果写成“珧柱”,反而会被认为写了错别字,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
▲ 《海错图》中的江瑶柱
字毕竟只是一个符号,大家约定俗成,知道所指何物,问题不大。但是,我们平时所吃到的瑶柱,根本就不是江珧的闭壳肌,而是扇贝的闭壳肌。江珧的闭壳肌是肾形的,扇贝的闭壳肌是圆形的,尽管两者味道上几乎没有差别。为什么市场上的“瑶柱”会被扇贝抢了风头?原因只有一个:扇贝人工养殖成本更低,而江珧几乎全是野生资源。江珧的人工养殖关键技术是育苗,由于养育池太小,江珧苗分泌的黏液,会让养育池里的幼虫们黏到一起,浮到水面,形成一层幼虫膜,聚集在一起的幼虫们被幼虫膜所困,无法游动和摄食,最后大量死亡。好消息是,科学家最近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他们找到了把江珧幼苗拉扯开的方法,幼虫成活率已经符合商业养殖的标准,估计不用等多久,大家就可以吃到真正的瑶柱了。
▲ 海上养殖场
晒干的瑶柱味美,源于新鲜瑶柱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在晒干的过程中,大分子的蛋白质被蛋白酶分解,产生了呈鲜味的氨基酸,而且,晒干的过程,也是精华浓缩的过程。清初的大吃货李渔,就是瑶柱的粉丝,他说:“海错之至美,人所艳羡而不得食者,为闽之西施舌、江瑶柱二种。西施舌予既食之,独江瑶柱未获一尝, 为入闽恨事。”做梦都想吃瑶柱,但就是没吃到,所以列为“恨事”,可见那时的瑶柱,即便是产地福建,也不多见。为江瑶柱垂涎三尺的人比比皆是,其中,清康熙朝的翰林院编修查慎行,算是其中之一,他有诗《食江瑶柱》:
河豚岂不佳,中毒时有之。
须臾聊为性命忍,当筵辍箸甘被旁人嗤。
半生梦想江瑶柱,客或誇示长朵颐。
南游无一事,直为口腹宁非痴。
土人向我言,惜来非其时。
客欲尝此味,请以冬为期。
清晨无端食指动,腥风怪雨入座纷离披。
天教尤物落吾手,海市忽逐神鞭移。
常鳞凡介尽辟易,独许上品当釜锜。
其形初如羊角合,倏若蝙蝠两翅张䙰褷。
格高味厚少为贵,中间甲柱孤撑支。
瀹以百沸汤,逡巡发华滋。
鲜于金盘露,洁比白玉脂。
食经百六十五卷,鸣姜点酱无不宜。
良庖俗庖两两割烹好,方法不用传严龟。
退之引类及章举,坡老比儗到荔支。
二公评骘竟谁是,吾方饱啖不暇措一辞。
自谓“半生梦想江瑶柱”,这真是喜欢出了高度,喜欢出了风格,喜欢出了境界。查慎行还称赞它“格高味厚”,这还未罢,又将“退之”韩愈、“坡老”苏东坡两位前辈搬出来背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韩愈被贬潮州,在刚进广东时,就吃到了瑶柱,还写了岭南美食名篇《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其中列举了几种“怪食物”:
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
蚝相粘为山,百十各自主。
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
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
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
▲ 马的咬合肌
这里的“章举”,就是章鱼,“马甲柱”,就是瑶柱。查慎行说“退之引类及章举”,说的就是这个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韩愈提到它,还涉及到章鱼”。瑶柱为什么会叫“马甲柱”呢?这又是一个将错就错的叫法,江珧的闭壳肌,像极了马的腮帮上那两块咬合肌,所以瑶柱也被叫成“马颊柱”,“颊”字太难写,有人就写成“甲”,于是,“马颊柱”变成“马甲柱”,这个错误,至迟从唐朝就一直延续到现在。
▲ 扇贝
“坡老比儗到荔支”,这就扯到苏东坡了。说江瑶柱格高味厚,始作俑者还是苏东坡,他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诗自注:“予尝谓,荔枝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惟江瑶柱河豚鱼近之耳。”荔枝、江瑶柱、河豚鱼,三者都是苏东坡至爱,孤高绝伦,只好互相间比来比去,所以说“坡老比儗似荔枝”。《苏轼集》中还有篇奇文《江瑶柱传》,叙述江瑶柱家族谱系:“生姓江,名瑶柱,字子美,其先南海人。十四代祖媚川,避合浦之乱,徙家闽越。……媚川生二子, 长曰添丁,次曰马颊。始来鄞江,今为明州奉化人, 瑶柱世孙也。”我国产江瑶柱的地方很多,以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浙江所产为佳,其中精品来自福建和浙江明州(今宁波),所以苏轼说江瑶柱祖籍南海,徙家闽越,今为明州奉化人,这种认真的戏说,面面俱到,哪都不得罪,实在是高。
▲ 蒜蓉粉丝蒸带子
说哪里的瑶柱好,确实容易得罪人,但瑶柱怎么做好吃,却可以大胆地说,毕竟各人有各人的口味偏好,没有标准,也就没有对错。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周亮工曾在福建为官,他在《闽小记》中说江瑶肉不堪食,其美只在双柱,莆田人多以酱粉一锅煮,所以味道平常,人不珍惜,他用江水和竹笋煮江瑶柱,乃大受欢迎。新鲜的瑶柱,一般用蒜蓉粉丝蒸,味道还不错,不过只吃双柱好了,肉就别吃了。干瑶柱则多用于炖汤,鲜味都跑到汤里,瑶柱渣则索然无味,吃了会大失所望。现代潮州菜大师杜建青先生有一道脆皮金沙参,将瑶柱拆丝油炸后给金沙参调味,鲜美无比,这是我见过最善于用瑶柱的,瑶柱终于遇上了知音。
▲ 菁禧荟的脆皮金沙参
这个世界,还真找不到一种食物如瑶柱般真假难辨的。世间事,一旦搞浑搞乱,真相就变得难寻,即便理清楚了,也很受怀疑,我说的,不仅仅是瑶柱。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