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麻花辫帽缨子疙瘩鬏
女孩子的麻花辫。
□孔繁宇
舞蹈家王小燕的一段“大姑娘美,大姑娘浪”的舞蹈,不仅让人们见识了东北女人的大胆泼辣,也让人们记住了东北女人又黑又粗的麻花辫子。
过去在东北,女孩儿家在出嫁前,大都梳麻花辫子。到我记事的时候,在脑后梳一条麻花辫儿(铁梅式)的发型已经不多见了,大多是把头发一分为二,在耳朵后一边梳一条,还要在辫梢扎上彩色的头绳或“头绫子”。那时候女孩子最时髦的事,就是把两条辫子一编到底,再分别把辫梢折回来,与辫根“双捆儿”扎在一起,系个蝴蝶结。额前剪齐“留海儿”,戴上军帽拍张照片。
这长长的麻花辫子可不是想梳就有的,要经过漫长的留头发的过程。甚至有的女孩子刚出生,当娘的就开始操心留头发的事了。当然了,都得从短发留起。女娃娃梳的短发,在东北叫“帽缨子”,大概是因为这个发型和清朝官帽上的红缨有些相像吧。当年,三岁的我就是梳着“帽缨子”头,拍下了平生第一张照片。
“帽缨子”长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梳“歪桃儿”了。“歪桃儿”的梳法也很简单,就是用梳子在头顶划一个碗底大的圆,再把圆内的头发扎起来。但一定要注意,这个圆不能划在正中间,梳成“冲天辫”就不好看了。要在偏左或偏右的位置,稍稍梳歪一点,要不怎么叫“歪桃儿”呢。在东北有句歇后语就是“大姑娘梳歪桃儿,随便(辫)”。
女孩子出嫁以后,家务事多了,不方便梳长辫子了,有的就把辫子剪短,有的干脆剪成短发。即使梳短发,也要随潮流。早先的短发叫“五号头”,就是模仿电影《女篮五号》中女主角的发型。这种发型刘海不超过眉毛,鬓角不遮住耳朵,发梢不盖住脖颈,简洁、利落、好打理,广受职业女性青睐。在我的记忆中,我母亲就梳过好多年的“五号头”。
上了年纪的女人思想比较保守,不大接受新事物,发型总是一成不变。我的两个伯母,一直都梳着一刀切的“大妈头”。这是从民国时期延续下来的中老年妇女最常见的一种发型。头发向后梳,在盖住领口的地方一刀剪齐,鬓角用好几个“头掐”(一种钢丝发夹)固定,以防头发散下来。
我奶奶就更保守了,打从过门起就挽着发髻。奶奶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但奶奶早晨起来梳髻的样子,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奶奶盘腿坐在炕上,用沾了水的木梳把已经灰白稀疏的头发梳顺,编成一根发辫,在脑后一圈一圈盘好,挽成小小的髻,再用一种专用的小网罩住。这种发髻东北话叫“疙瘩鬏”,也有叫“纂儿”的。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港台和外国影视的引进,各种发型蜂拥而至,应运而生的发廊遍布大街小巷。大波浪、爆炸头、“张瑜头”、“幸子头”、“林青霞头”等等,不胜枚举。而二十一世纪更是多元化的世纪,发型早已打破地域和年龄界限,东北女人在潮流面前毫不逊色,追求个性,追求时尚,自信而勇敢地迈向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