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八届)多组学研究与应用前沿论坛顺利召开

2025 年 6 月27 日,由生物谷、梅斯医学主办,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 “2025(第八届)多组学研究与应用前沿论坛” 在沪盛大召开!

ad1ff88d9d0c2641462dc1651a14d0be.jpg

本届论坛以 “多维组学融合,赋能精准未来” 为主题,汇聚国内外顶尖学者、行业专家及企业代表,围绕单细胞组学、空间多组学、AI 与生信大数据、临床转化等热点领域展开深度探讨,通过近20场前沿报告与产品、技术展示,全景呈现多组学技术在生命科学与精准医学中的突破与产业化路径。

微信图片_2025-06-27_121948_075.jpg

展商.jpg

2C6A3656.JPG.jpg

在开幕式上,

大会主席苏冰教授(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

强调 “多组学技术已从单一维度分析迈向多维融合,唯有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至单细胞与空间组学的跨尺度信息,才能揭示生命调控的底层逻辑,本次论坛聚焦‘融合与转化创新’,期待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产业的深度衔接”。

微信图片_2025-06-27_113910_325.jpg

随后,

大会主席杨朝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指出 “当前多组学研究面临‘数据爆炸与生物学洞见失衡’的挑战,构建‘组学数据 - 临床表型 - 治疗决策’的闭环生态是破局关键,我们需强化产学研协同,以技术标准化与数据共享推动研究范式革新”。

9f3258e260e2c6b8d3503bf8a58648a1.jpg

最后

主办方代表程亮总经理

上台致辞,他表示 “作为生命科学领域创新服务平台,我们始终致力于搭建学术交流与产业转化桥梁,本次大会汇聚全国顶尖力量,围绕单细胞技术、AI 生信及临床早筛等热点议题,助力多组学技术在精准医疗中释放更大价值!”

微信图片_2025-06-27_113922_330.jpg

主论坛报告:单细胞与空间组学技术的前沿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冰教授以《单细胞水平解折肿瘤微环境的组成及动态变化》为题,分享了团队在肠癌研究中围绕 ABC 基因的模型优化、细胞测序分析、Cosmax 空间技术应用、单细胞数据空间投射,及数字微流控单细胞平台与 Codersix 空间组学方法的开发进展。

苏冰.jpg

厦门大学杨朝勇教授带来《单细胞分辨时空多组学测序》报告,分享了基于表界面化学的高灵敏空间组学技术(灵敏度全球领先、毫米级成像)、组织转录组与空间发育技术拓展、临床样本处理及病理应用、多色 RNA 代谢标记动态监测、空间外泌体检测,及单细胞测序平台与仪器的技术转化成果。

杨朝勇.jpg

上海交通大学丁显廷教授在《单细胞时空蛋白组测量技术及应用》中,介绍团队针对临床样本检测难题搭建的技术体系,例如通过金属有机框架浓缩样本、分子胶束结合 AI 实现蛋白深度分析;开发新电泳系统与微纳加工技术等。

丁现成.jpg

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王永成研究员作《高通量单细胞和单细菌 RNA 测序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报告,分享了基于随机引物的新一代单细胞测序技术,可检测全转录组、适用于多类型样本,实现微生物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被《Nature》列为 2025 年值得关注技术之一。

王永成.jpg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力烨研究员以《Benchmarking copy number aberrations inference tools using single-cell multi-omics datasets》为题,阐述利用单细胞多组学数据构建基准测试体系、评估 inferCNV、Numbat 等工具在肿瘤 CNV 推断中的性能等。

张立叶.jpg

AI 与生信大数据论坛:算法驱动组学分析智能化升级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王晨飞教授在《单细胞空间多组学增强、生成和功能解析智能算法》中,分享了团队在肿瘤细胞结构解析、TLS 状态分析、Tess 等算法、以及机器学习调控网络开发进展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王称飞.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宋佳副研究员作《单细胞时空组学数据分析》报告,分享了其开发的单细胞转录组驱动 CTC 病灶定位、线粒体异质性分析等算法及单细胞时间转录组测序等时空组学技术。

宋佳.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叶幼琼研究员以《肿瘤空间微环境解析》为题,围绕肿瘤边界微环境,聚焦肿瘤 - 免疫边界微环境,系统解析了通过生物大数据构建Cottrazm 空间组学算法与SpatialTME 泛癌图谱平台。

叶幼琼.jpg

合创生物工程(深圳)有限公司亚太区应用科学家文梃棡带来《Opentrons Flex 全自动移液工作站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创新应用》,介绍了该平台通过模块化硬件(热振荡 / 磁性 / 温控模块)及多通道移液器,实现蛋白质谱前处理(酶解、脱盐、定量)的高通量自动化操作。

昂凯生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忻寅强博士作《大规模多癌早筛多组学新思路新技术与产业化实践》报告,分享了主导的中国血浆多组学图谱计划(CMAP)。

寅强.jpg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张世华教授以《Intelligent decoding of spatial biology》为题,展示了 AI 在空间生物学数据解码中的应用。

张世华.jpg

同济大学啜国晖副研究员带来《组学人工智能驱动的基因编辑系统优化设计和从头识别》报告,介绍了团队发展的 AI 技术在组学解析和精准干预中的应用。

国辉.jpg

明天的论坛将聚焦 “多组学技术临床研究与产业化”,进一步深入勾勒出多组学技术 “基础研究 - 技术创新 - 临床转化” 的完整脉络。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天的会议报道~

da823839-846b-441f-8420-a7b239f57b08.png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