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培养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

“作为公共政策设计者,如何才能提出有效的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方案?”这样一个与众多社会群体密切相关的复杂政策议题,正在大连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虚拟公共决策”的课堂上进行解构讨论。

新华网沈阳10月17日电(记者王莹)“作为公共政策设计者,如何才能提出有效的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方案?”这样一个与众多社会群体密切相关的复杂政策议题,正在大连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虚拟公共决策”的课堂上,被同学们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解构。

这种沉浸探索式的教学课程是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进行教学课改探索的重要一环,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的重要精神,大连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2012年起将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思政教育相融合,在教学中引入国情实践内容,塑造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锤炼社会责任担当。

首先,在设定学生培养计划时,注重专业基础和学习方法的双向培养,增设四门研究方法类课程,并在前两学年分梯度设立“社会调查与统计”课程,筑牢学生的专业基础,同时与其他专业合作开展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为多样化、差异化的课业方案。

“目前这样多样的学习选择让我们对学习更有热情,也更加理解到当前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王铁圆说。

教学课改的重要内容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细微之处。比如在“城市管理学”的课程设置中,授课团队会引导学生共同梳理自2012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观点与要求,并结合新型城镇化、区域合作、城市治理等专业知识,分组调研各地具体的贯彻落实情况,让学生在调研中思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等重要观点的真谛内涵。

在“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课程里,以社会调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对“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赋权”“公众环保意识”等60多项具体社会问题开展实地调研与分析。这种“价值观引领、项目驱动、学研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科研素养、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公德意识,实现了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的有机融合。

“作为教师,要帮助每一名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更好成长成才。”公共管理系主任刘毅表示,将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以课程思政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通从思政课到专业课的“最后一公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