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牌绿叶廖启智因胃癌离世:20%人口贡献了全球近一半病例,胃癌为何“偏爱”中国人?

距港星吴孟达因肝癌去世仅一个月,又一位香港老戏骨罹患癌症离世。

3月28日晚,香港“金牌配角”廖启智因胃癌不幸病逝,享年66岁。廖启智所在诚信娱乐发展有限公司发文称:廖启智先生(智叔) 于二零二一年三月二十八日晚上八时三十二分,于威尔斯亲王医院,安然在家人陪伴下离世,回归天父怀中。

智叔是在去年12月确诊胃癌的,从确诊到死亡,不过三四个月时间。事实上,中国是全世界胃癌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2020年新发病例47.8万,占全球43.9%,死亡病例37.3万,占全球48.5%。

也就是说,中国以20%的人口,贡献了全球近一半的胃癌新增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与此同时,在中国,80%左右的患者发现胃癌已是中晚期。

为什么会这样?胃癌是特别“偏爱”中国人吗?早期胃癌到底有何隐秘症状?能预防吗?

01

胃癌更“偏爱”哪些人?

胃癌是近年来高发的癌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 IARC)发布的2020年最新全球癌症负担数据,2020年全球胃癌新发病例数108.9万,在全球癌症发病率当中排在第5位,死亡病例数则达到76.8万。

中国也是全世界胃癌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胃癌新发病例47.8万(占全球43.9%),死亡病例37.3万(占全球48.5%)。

也就是说,中国以20%的人口,贡献了全球近一半的胃癌新增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

那么,为什么中国胃癌会如此高发呢?

2020年10月,国际顶尖学术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柳叶刀-肿瘤学)发表了题为《遗传负荷、健康生活方式与胃癌发病风险——基于全基因组整合分析和中国超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研究论文。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中国人群胃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表明遗传风险和生活方式是导致中国人胃癌高发的两大因素。

在这项这meta分析和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研究团队首先在六个独立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中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遗传变异与胃癌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固定效应meta分析。

meta分析数据集覆盖21168例汉族个体,其中10254例胃癌患者,10914例无癌对照。研究团队从约700万个基因变异中识别出胃癌风险显著相关的764个基因变异,并构建了5种具有不同显著性阈值的胃癌多基因风险评分(539个SNP、112个SNP、38个SNP、18个SNP、12个SNP)。

然后,研究团队将这些分析数据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China Kadoorie Biobank,简称CKB)进行对比验证,通过对100220人进行超过10年的前瞻性随访,评价多基因风险评分的有效性和健康生活方式对胃癌风险的影响。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不吸烟、不喝酒、少吃腌制食品、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这4点都做到的为生活方式良好,做到2-3点的为生活方式一般,只能做到1点或都做不到的为生活方式不良。

分析结果表明,meta分析建立的5种胃癌多基因风险评分均与胃癌风险显著相关,其中112个SNP的多基因风险评分模型与胃癌发病风险关联最为显著。

对于遗传风险,与风险最低的人相比,具有中度遗传风险的人群,胃癌发病风险增加54%;而胃癌遗传风险最高的人,胃癌发病风险增加108%。也就是说胃癌遗传风险越高的人,胃癌发病风险也越高。

对于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健康的人相比,生活方式一般的人胃癌发病风险增加34%;而生活方式不良的人胃癌发病风险增加103%。也就是说,随着生活方式不良程度的增加,胃癌发病风险也随之增加。

该研究还发现,即使具有胃癌高遗传风险,如果能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即不抽烟、不喝酒、少吃腌制食品、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胃癌发病风险会降低47%。对于胃癌低遗传风险、中等遗传风险、高遗传风险的人群,如果坚持健康生活方式,胃癌的10年绝对发病风险分别降低了0.82%、0.94%和1.12%。

02

从确诊到死亡仅4个月

去年12月,廖启智确诊为胃癌,而不过三四个月时间,癌症就把智叔带离人间。

临床研究发现,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然而我国80%左右的患者发现胃癌时已是中晚期,早期胃癌发现率不足10%。

胃癌往往一经发现就是中晚期,其最主要原因是胃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常常与胃的良性疾病,如胃炎、胃息肉等相混淆,而且药物治疗就会有一定的效果。而对于中国的广大群众来讲,普遍缺乏早癌意识,也缺乏胃镜筛查的意识。

据39健康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医肿瘤科主任医师王芬总结临床经验指出,胃癌的症状往往不是单一出现,除了胃痛,还会有以下症状:

1、腹胀、嗳气、反酸;

2、有不明原因的贫血、水肿、疲倦无力;

3、体重急剧下降、出现厌食、反复腹泻和便秘。

事实上,想要发现早期胃癌并不难,抽血就能办到。抽血检查的项目包括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胃泌素-17这三项。胃蛋白酶原I反映胃体黏膜功能,胃蛋白酶原II属于炎性指标,通过二者的比值,可以看出胃癌风险;而胃泌素-17看的是胃酸分泌和胃萎缩情况。

另外,幽门螺旋杆菌(Hp)也是筛查胃癌很重要的一项检查。早在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将幽门螺杆菌定为胃癌的I类致癌原,89%的非贲门部胃癌发生与感染幽门螺杆菌相关。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消化内科毛华主任还指出,幽门螺旋杆菌到胃癌的发展路径为:Hp感染—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腺癌。这几项指标中任一项出现异常,医生就会综合个人情况,考虑做胃镜。

当然,胃癌筛查并非人人要做,但如果你属于以下高危人群,要尽早做胃癌筛查:

有胃癌家族史;有相关消化道不适症状;患有胃癌癌前病变(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患有胃肠道疾病;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长期食用腌制食物、辛辣食物、烧烤等高风险行为。

此外,我国胃癌的发病率有地域区别,比如沿海地区会相对较高。在胃癌高发地区建议40岁以上人群都需要定期进行胃镜筛查。

03

胃癌虽然高发,但可预防

在我们的印象中,癌症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极高。但是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癌症已逐步找到了防治之道。临床研究认为,1/3的癌症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而根治;1/3的癌症可以通过治疗得到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上述针对中国人群的最大规模胃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是与胃癌发病风险独立相关的两大因素,胃癌遗传风险高的人发病率更高,不良生活方式的人胃癌发病率也随之提高。对于那些具有高遗传风险的人,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能够显著抵消其胃癌风险。

怎样才算良好的生活习惯呢?

一般认为,胃癌的发生主要和饮食习惯相关。因此日常饮食要做到多样化,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新鲜水果、蔬菜,不吃陈旧变质的食物,主食粗细粮搭配,以保证营养平衡。

而运动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最好一周可以保持3-4次,每次持续4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比如跑步、游泳、快走等。

最重要的是,高危人群要定期做胃癌筛查,如果有胃部疾病,也要定期随访。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中,近20%是因为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

HP是世卫组织公认的胃癌第一致病因素,而在中国,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人高达8亿之多。其属于传染性疾病,只要幽门螺旋杆菌进入到胃里,是唯一一种能在胃酸环境生存的微生物,会破坏胃黏膜。而胃黏膜长期反复地被破坏和修复,就会导致异常增生,形成肿瘤。

胃癌的癌前病变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慢性胃溃疡、残胃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10年跟踪随访发现,有10%的患者会发生癌变。

胃息肉:80%的息肉是属于炎性息肉,息肉直径小于2cm时,癌变率低;20%是腺性息肉,也就是真性息肉,当腺性息肉呈乳头状,癌变率高达60%。多发性息肉的癌变率是50~100%。

慢性胃溃疡:胃溃疡发生癌变,主要是在溃疡边缘的炎症、糜烂、再生、增生以及异型商品增生,最后转化为癌症。

残胃:残胃就是胃部做过切除手术后残留下来的胃组织,残胃发生癌变的概率有1~5.5%。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病毒细菌和癌症有关,但是感染≠癌变,对于某些病毒需要进行规范治疗。癌症的发生是一个缓慢过程,发生前也都有预警,只要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就能有效预防胃癌。即使胃癌真的发生,也能提前发现,大大提升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

本期编辑:李欣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