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乐乐
近期,随着越来越多涂有巴基斯坦空军机徽及编号的,歼-10CP型战斗机现身,预示着这场沸沸扬扬,流传多年的歼-10出口巴基斯坦交易,终于进入密集交付阶段。不过,由于出现的歼-10CP与国内空军装备的歼-10C,在尾部天线、垂尾搭载设备上,存在些许差异。使得外界一度出现了,此次交付的歼-10CP,很有可能是在国产歼-10B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传闻。当然,随着更多歼-10CP技术状态的曝光,这种猜测已经被证实是不正确的,但却在不经意间,提到了一个早已被人忽略的事实——歼-10B本应该是中航工业,向巴基斯坦出口的第一批歼-10战斗机。
▲网络上出现的歼-10CP资料
作为歼-10系列现身的第三款型号(歼-10A、歼-10S之后),歼-10B既先进又默默无闻。一方面,其是第一款国产三代半战斗机,事实上也是海空军装备的第一款三代半战斗机,但其总装备数量却只有不到60架。与目前歼-16、歼-10C两款三代半战斗机,装备数量均已超过200架,却仍然在不断生产的态势,有着极为鲜明的对比。
▲如今歼-16、歼-10C的装备规模很大
另一方面,歼-10B是国内第一款,搭载相控阵雷达的先进战斗机(无源相控阵雷达),但很多人对其的印象只却是,2018年歼-10B技术验证机搭载国产矢量发动机的惊艳一幕,以及歼-10B在2021年赴俄罗斯参加国际比赛,成功压制俄罗斯苏-35S战斗机的记录。如果不是这两项传奇经历,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歼-10就只有最早的基础型歼-10A,双座教练型歼-10S,以及最后大名鼎鼎的三代半歼-10C。因此,无论是歼-10B的知名度还是装备规模,都与其本身的先进技术状态,以及早早诞生的特殊地位,是非常不符合的。而这种比较怪异的局面,恰恰就与巴基斯坦空军有着密切的联系。
▲歼-10S也是一款不太吸引外界关注的型号
自上世纪60年代,中航工业向巴基斯坦提供歼-6战斗机开始,巴空军先后装备了歼-6、歼-7、强-5等中航工业出口的战机,但这三款战机无一例外,都在巴空军中作为低端型号,承担对地攻击或火力支援等辅助性任务,美国提供的先进战斗机,始终是巴空军的绝对中坚力量。这一点,即使是近年来名声鹊起的中巴联合研制“枭龙”战斗机,在其三代半Block3型下线前,也都没有得到改变。因此,当歼-10A在2006年量产后,国内虽然开始流传歼-10可能出口巴空军的传闻,但却一直没有实际动作。
▲早期型“枭龙”定位同样也不高
最终,这一切随着美国中亚反恐战争的进行,迫切需要巴基斯坦的支援,因此在2006年同意向巴基斯坦提供,总计64架F-16战斗机(包括36架F-16C/D Block 52和28架巴空军早年订购,后来遭到冻结的F-16A/B)后,变得更加渺茫。然而,就在巴基斯坦准备签订采购协议之际,由于其国内发生特大地质灾害,巴空军削减了采购F-16的规模。原计划的64架,最终实现的只有32架(18架F-16C/D Block 52和14架F-16A/B),先进战斗机数量的短缺,严重削弱了巴空军的战斗力。假逢此时,中航工业在歼-10A的基础上,开始酝酿发展一款,应用多用途思想的改进型号,也就是日后的歼-10B,成功吸引了巴基斯坦空军的注意。
▲F-16长期是巴空军的核心
从2008年年底开始,国产歼-10B完成技术改进,频繁进行试飞,最终在2012年前后,进入小规模量产阶段,中间不知究竟发生了如何变故,歼-10B最终并未进入巴空军,两国官方媒体从未对此进行详细阐述。外界可以得到的消息是,巴基斯坦最终在2014年,确认从约旦采购13架二手F-16A/B(之后在土耳其进行升级,具备发射AIM-120C的能力),作为其2006年采购F-16数量锐减的补充。当时外界非常期待的,巴空军采购歼-10B计划随彻底烟消云散。
▲歼-10B最终并未出口
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满足紧急对外出口需求的歼-10B,虽然搭载了以无源相控阵雷达、广角平显、大尺寸液晶显示器为代表的现代化子系统,但本身却有着非常浓郁的不成熟痕迹。尤其是无源相控阵雷达这种在机载雷达中地位比较尴尬,性能非常有限的型号,使得歼-10B虽然号称是,第一款国产三代半多用途战斗机,但在当时的技术成熟度却非常有限。空军在当时歼-11B战斗机刚刚解决发动机问题,且仅具备对空作战能力的情况下,对歼-10B这款理论上能压制歼-11B的先进型号,却并不是很感冒。甚至海军航空兵在2012年之后,宁愿接收20多架歼-10A作为陆上训练型号,也没有装备理论性能更先进的歼-10B,都很鲜明的证实了这一点。最终使得歼-10B在生产50余架后就停止生产,相关单位转而对其生产线进行改造,投入到接下来歼-10C的生产工作中去。
▲装备规模是歼-10B最明显的短板
应该来说,歼-10B确实是一个比较矛盾,或者说出口需求与国内技术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所衍生的特殊型号。在2016年之后,歼-10B成功的进行了一定改进,整体性能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以至于能在国际比赛中,成功压制俄罗斯苏-35S,展示了作为国产第一款三代半战斗机的锋芒。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为歼-10B这款型号,确实付出了太多资源,从2008年到2014年,前后6年多的时间,以及早期的密集试飞,甚至是大规模调整生产线,都是代价相当不菲的操作。最终歼-10B的50余架产量,以及在国际比赛中展示的性能,相比于付出的这些代价,只能说勉强达到及格线。
▲属于歼-10B的荣耀来得太晚了
歼-10B的发展历程,很深刻地揭示了战斗机出口,是一个存在极大风险,很难以自身意志所转移的特殊贸易。国产战斗机的发展,可以将出口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获取更多收益的途径,但始终要立足于国内的最基础需求,而不能将期待中的对外出口,作为主要利益导向。否则,最终出现的结果,往往并不是那么让人满意。幸运的是,国内很快吸取经验,在发展歼-10C时摒弃了外部干扰,成功将歼-10的基础设计在歼-10C上发展到新的高度,并随着歼-10CP的最终出口,将当年歼-10B上的不愉快,彻底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