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监管加码,余震波及“医美面膜”企业IPO?

在颜值经济趋势下,医美赛道细分出的各类衍生产业都成为“香饽饽”。为争夺“医美面膜第一股”,敷尔佳和创尔生物可谓使劲浑身解数,而随着医美行业的监管趋严及相关政策的收紧,两家“医美面膜”的上市之路或许仍充满崎岖。

1月27日,哈尔滨敷尔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敷尔佳”)申请创业板IPO审核状态变更为“已问询”,而就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敷尔佳因财务资料问题终止IPO。

另一家医用敷料公司广州创尔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尔生物”)在2021年12月22日因营收指标不满足上市条件,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而今年1月5日,创尔生物宣布再战北交所。

同为当今市场上最主流的医美敷料厂家,敷尔佳和创尔生物争相成为A股市场“医美面膜第一股”,而国家对于“械字号面膜”和“妆字号面膜”的监管政策逐渐收紧,也让“医美面膜”企业的IPO之路充满泥泞。

争当“医美面膜第一股”

随着颜值经济的发展,医美行业跃升为与白酒行业媲美的黄金赛道。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面膜市场规模高达300亿元,到2024年其规模有望突破600亿元。

作为光电类、有创医美的术后首选,医美冷敷贴已站在面膜界食物链的顶端。而医美面膜因不挑肤质、无刺激无添加,且有舒缓作用成为了医美院线的首选产品。

借“医美”风口,当今市场上两家主打医美面膜的医用敷料公司——敷尔佳和创尔生物纷纷想要冲进资本市场,旗下常用于术后修复的“械字号”医美面膜迅速走红。只不过前者寻求创业板的一席之地,而后者意图在科创版上努力分得一杯羹。

此前业内纷纷猜测谁将成为“医美面膜第一股”时,这两家分别地处南北的面膜巨头均在2021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将IPO计划搁浅。

2021年12月31日,创尔生物科创板IPO审核状态变为“终止注册”。值得一提的是,创尔生物在2014年10月成功挂牌新三板。由于此前冲刺科创板,其股票自2020年6月24日停牌,后于2022年1月5日起复牌。

复牌的前一日,创尔生物在公告中提到,根据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的相关规定,最近3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0%,或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

而创尔生物因2021年度营业收入无法满足上述规定,从而撤回首次公开发现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并在公告中宣告将转战北交所,且公司北交所上市辅导备案材料已获得受理。

同样在2021年12月31日,在递交招股书三个月后的敷尔佳,在创业板上IPO审核状态变更为”中止”,而原因是IPO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

此后在今年1月27日,敷尔佳更新财务资料并在创业板IPO审核状态变更为“已问询”。

招股书显示,创尔生物与敷尔佳均主打医用敷料,其中,创尔生物宣称是我国胶原贴敷料产品的开创者,旗下拥有创福康、创尔美两大品牌。

而敷尔佳在售产品覆盖医疗器械类敷料产品和功能性护肤品,包括敷料和贴、膜类产品,并推出了水、精华及乳液等其他形态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随着国家药监局对“医美面膜”的加强审核,许多主打“械字号面膜”的中小企业也顺势被筛除,而两家“医美面膜”龙头IPO频频受阻,是否也意味着“医美面膜”的黄金时代已结束?

“伪概念”营销被监管,“医美面膜”退潮?

从国家近期颁布的多个监管条例来看,“医美面膜”本身是个“伪概念”。

2020年11月,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上海市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工作指南》,对械字号产品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同时,上海部分液体敷料、医用冷敷贴等第一类敷贴敷料类产品被取消了备案,彼时,上海市还叫停了第一类医疗器械企业的生产。

此后,国家市场监管局也在2021年8月6日颁布了《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该法规自2022年1月1日起实施,对化妆品生产许可程序、化妆品生产管理要求及化妆品经营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2月3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目录的公告”,明确了第一类医疗器械不能再叫“医用冷敷贴”,而两家公司的IPO是否会受此影响暂不可知,但相关产品受政策影响已是毋庸置疑。

同时二级市场的反应似乎也对“医美面膜”概念不是很看好。

1月5日复牌,创尔生物以24元/股开盘,19元/股收盘,较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大幅跳空低开27%,全天无力抵抗,大跌39.39%,收盘总市值报16.94亿元。

此后股价接连低开低走,截至发稿1月28日收盘,创尔生物报14.8元/股,当前市值仅为12.58亿元。

而二级市场的态度也侧面反映了“医美面膜”概念的一系列诟病,而其中最为严重的,则是巨额的营销投入及杯水车薪的研发费用。

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三年,创尔生物主营业务收入中,胶原产品占比均超过九成,对应毛利分别为81.08%、84.35%、86.11%。

纵观敷尔佳的招股书,2018年至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综合毛利率77.88%、76.97%、76.47%、76.78%。

同期,两家公司的销售费用也随着毛利率的增长迅速攀高。敷尔佳销售费用分别为2137.03 万元、1.15亿元和2.65亿元,销售费用率分别为5.72%、8.60%和16.75%;而创尔生物销售费用分别为6907万元、1.35亿元、1.15亿元,销售费用率分别为32.22%、44.72%、37.95%。

而相比巨额的营销投入,公司的研发费用可谓“九牛一毛”。

2018年至2020年,创尔生物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100.44万元、1421.7万元、1838.49万元;而敷尔佳的研发投入甚至不及创尔生物的十分之一,分别为30.78万、60.39万和147.97万。

自称注重创新和研发的敷尔佳,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其研发人员仅有2人,占公司总人数仅0.69%,显然这与大众眼中的冲击“医美面膜第一股”以研发为主的刻板印象不太一样。

资金出逃,医美概念挤泡

当下医美仍是热门赛道,但是近半年来以爱美客、华熙生物为首的医美概念股纷纷受挫,半年内股价腰斩。

爱美客净利润增速自二季度便开始下滑,半年市值蒸发600亿;华熙生物半年内股价从2021年7月5日,314.58元/股的峰值跌值如今的119.9元每股;另一巨头奥园美谷也在一众行情下跟跌。

此前资金的无理性追捧导致高估值,当潮水退却后也让当下多数医美企业无法再撑起“高市值”梦。

值得关注的是,“医美面膜”或许并不是行业监管的唯一目标。

有坊间传言,交易所对相关并购交易项目的监管有“收严”的倾向。虽然在当时并没有落地相关文件或指导意见,但从相关医美概念股的股价走势也一定程度从侧面证实了这样的传闻。

不过,可以看到的是,在行业高速增长的同时,医美行业违法违规乱象也越演越烈,行业整体规范程度仍然不够。但对此,相关部门亦在逐步加大行业监管的力度,包括在去年中,国家卫健委等八部委联合发文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等。

对此,有业内人士推测认为,这或许和国内医美行业整体规范程度不够、去年资本市场爆炒医美概念有关。

虽监管趋严在短期会给医美行业带来阵痛,但对于目前仍处于黄金赛道的医美概念股而言,长期利好头部公司,有利于中国医美巨头的打造。

责任编辑 | 陈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