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用铜丝掐出的古代奢侈品

它诞生在中国古代宫廷,是皇家殿堂的主要陈设;它身份尊贵,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之夜,只

它诞生在中国古代宫廷,是皇家殿堂的主要陈设;它身份尊贵,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之夜,只有它作为乾隆的御用餐具使用,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它是中国国粹,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它就是具有“四大名旦”之一美称的中国工艺美术瑰宝——景泰蓝。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用铜作胎,将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掐、焊、贴在胎体上,再施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制作出的器物。这种工艺在明景泰年间盛行,而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因此得名“景泰蓝”。

景泰蓝是外来的珐琅技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据史料记载,“铜胎掐丝珐琅”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在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使得景泰蓝的技艺从成熟走向辉煌,成为中国艺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清 景泰蓝小盒

要制作出一件“釉色雅正、富丽堂皇”的景泰蓝,需要一套繁复的技艺和工序。大教育家叶圣陶曾写作《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从中可略窥一二。

01

制胎

景泰蓝拿红铜做胎,敲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易接合的地方用铁椎尽打,将重叠的两边接合起来,不易接合之处,可经高温焊接成型。

02

掐丝

将扁铜丝掐成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蘸上白芨粘附在铜胎之上,在沾满了铜丝的铜胎上喷水,然后拿银粉、铜粉、硼砂三种东西拌和,均匀地筛在上边,放到火里一烧,白芨成了灰,铜丝就牢牢地焊在铜胎上了。

▲清 景泰蓝小碗

03

点 蓝 

用挖耳勺一样的工具将珐琅釉料填到铜丝界成的各种形式的小格子里,等干燥以后,便拿去烧制,一般要填到第三回,烧过以后,色料才跟铜丝差不多高低。

04

烧 蓝 

烧制景泰蓝需要的温度高达八九百度,刚烧出的铜胎全体通红,等红色退后,釉料便渐渐显出了它的本色。

▲清 景泰蓝碟

05

磨 光 

先用金刚砂石水磨,使成品的表面平整;磨过以后又烧一回,再用磨刀石水磨;最后用椴木炭水磨,使成品的表面光润。椴木木质匀净,用它的炭来水磨,成品的表面不起丝毫纹路,越磨越鲜明光滑,别的木炭都不行。

06

镀 金 

金镀在全部铜丝上,镀了金,铜丝就不会生锈。最后,再经过水洗、冲净、干燥处理,一件光彩夺目的景泰蓝便脱颖而出了。

▲清 景泰蓝花瓶

当然,这只是制作景泰蓝必需的几大步骤,在每一步中,还有更加细节的技艺处理手法,正因如此,景泰蓝的制作技艺险些失传。为了保护这一艺术,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入选语录中这样写道:

景泰蓝综合了青铜工艺和珐琅工艺,

继承了传统绘画和金属錾刻工艺,

体现出中国传统工艺门类之间

相互学习和借鉴的传统。

景泰蓝制品

造型典雅,纹样繁缛,色彩富丽,

具有宫廷艺术的特点,

给人以“圆润结实、金光灿烂”的艺术感受,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清 景泰蓝香插

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文化遗产国宝

与景泰蓝制作技艺一起入选的还有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至今已传承23代,与“泸州老窖·国窖1573国宝窖池群”并称为泸州老窖的文化遗产“双国宝”。

▲起窖拌料

公元1324年,制曲之父郭怀玉发明了甘醇曲,酿制出第一代泸州大曲酒,开创了浓香型白酒的酿造史。到明仁宗洪熙元年,酿酒大师施敬章经过多年努力,改进了曲药中含燥辣和苦涩的成份,研制出“窖藏酿制”法,使泸州大曲酒生产工艺更趋完善,让大曲酒的酿制进入了向泥窖生香转化的“第二代”。

▲上甄蒸馏

继郭怀玉、施敬章后,国窖始祖舒承宗于公元1573年建成酿酒作坊“舒聚源”,从事生产经营和酿造工艺研究,总结探索出一整套大曲酒工艺技术。至此,浓香型大曲酒的酿造进入“大成”阶段,而后690余年师徒相承,口口相述,传承至今。用这套独特的技艺酿制出来的大曲酒,便是如今品质非凡的泸州老窖·国窖1573的“开山之作”。

▲入窖发酵

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蕴含着中国智慧,用此法酿造而成的泸州老窖·国窖1573蕴含了中国精神,每一滴都是23代传承人的不变初心,也蕴含了中国文化,每一滴都是千年底蕴与坚守的根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