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微博热榜几乎一度被“眯眯眼”相关话题占据,铺天盖地的“眯眯眼争议”席卷各大媒体平台,热度堪比前阵子的王力宏离婚事件,那么,是什么样的情绪推波助澜,将“眯眯眼”顶上舆论高地的呢?
小眼睛就不配做中国人吗
几天前,有网友晒出三只松鼠2019年10月份的产品宣传海报,因海报中模特的“眯眯眼”、厚嘴唇等元素,部分网友认为三只松鼠在故意丑化国人,此事开始在微博上引发争议。
26日,三只松鼠发布声明表示,该产品该页面中模特为中国人,其妆容均基于其个人特征打造,无刻意丑化。
对于网友由此产生的不适感,三只松鼠深表歉意,并第一时间已进行页面的替换,且已安排排查公司其他产品页面,杜绝类似情况产生。
而后,该事件模特“菜孃孃(白菜)”的出面回应将争议引向高潮,称自己就长成这样,生活中眼睛比海报上还细小,并提出质问:“我眼睛小就不配做中国人了?”
她还劝告参与网暴者:“事事都要上纲上线,那这就是一种病态了!大家做一个心态健康的网民吧”,这番话让菜孃孃得到了众多网友的支持和声援。
但仍有网友深扒其社交平台,发现她曾发布过不少暗含辱华含义的手势,对此,她也回应称网友是“断章取义”。
同一时间,奔驰广告模特也因妆容强调“眯眯眼”,被质疑迎合西方人眼中的黄种人形象。
有网友称“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多眯眯眼”“中国人审美的话语权就得中国人自己说了算,觉得丑就得大声说出来:我们不喜欢!”该事件也一度被顶上热搜。
那么,大众对于“眯眯眼”的敏感,是我们中国人过于“玻璃心”的表现吗?
小眼睛能与眯眯眼简单划等吗
要说到西方人对中国人眯眯眼的歧视,可以追溯到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创作的角色——傅满洲。
他最早于1913年在《傅满洲博士之迷》一书中出现:瘦高秃头、细眉长眼、面目阴险,完全具象化了当时西方世界对神秘东方的恐惧。
而在电影诞生之初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旨在拥护当时的所谓“排华法案”,以及宣传美国殖民“落后中国”的合理性“黄祸脸”,也经常在西方萤幕上出现。
英文是yellow peril,这是一种对中国人的歧视。通过各种夸张手法,对中国人进行丑化描绘,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包括近代常见的眯眯眼手势,把眼角往上、往外拉,也是脱胎于这种自清朝中后期就存在了的“黄祸脸”描绘。
很多西方人认为中国人就该长这样。于是乎,相当多的外国演员开始饰演类似形象。比如Harry Agar Lyons,爱尔兰裔英国人,1920年代演过傅满洲,其形象已经深入西方人心,成了“中国脸”的代表。
而用手指做眯眯眼的动作,也正是全球公认的歧视行为。此前塞尔维亚女排选手在赛场做出拉眼角歧视亚洲人的动作后,还被国际排联开出罚单,禁赛两场并罚款2万瑞士法郎。
由此可见,我们所在意的“眯眯眼”并不是小眼睛,也不是单眼皮,而是西方人故意丑化中国人的形象,这样的敏感绝非“玻璃心”,而是对一种由来已久的外貌歧视的反抗。
我们能从眯眯眼的讨论中得到什么
除此之外,近期上映的国产动漫电影《雄狮少年》也因主人公外貌设计问题,卷入风波。
这部动画影片展现了岭南舞狮等东方元素,讲述了主人公作为留守少年,为学习舞狮经历重重磨砺,最终成长为“雄狮”的故事。
影片想传达的价值观是勇气、奋斗和希望。但因为创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双不讨喜的“小眼睛”,有网友就认为这是在“丑化国人形象”,疾呼要“抵制”该片。
知名摄影师陈漫在国内给很多杂志和明星拍过封面,前阵子也因疑似迎合西方审美的拍摄作品遭全网“痛批”。
对此,人民日报从多角度分析了近期这几起“眯眯眼”事件:
“无论是国内外企业,还是艺术家、电影制作者,所播出的广告、创造的作品,都必须有更成熟的受众意识,既要对受众的认知和审美情趣有所了解,更要尊重受众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历史情感。”
“如人有高矮胖瘦,人的长相也各有特点,‘眯眯眼’、吊眼梢本就是客观存在的样貌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审美标准,个人的审美偏好也各不相同。这是个人的自由,也是个人权利。”
“一个基本前提是,不能让西方塑造我们的审美。对于他们恶意的丑化和不怀好意的污蔑,要保持足够的警醒并予以反击。”
“质朴的爱国热情可以理解,但确实要一事一议,不能把不同的情形混为一谈,笼统扣上帽子,跟风喊打喊骂。应该容得下多元化审美,各美其美,才能拼凑起美美与共的图景。”
也有不同媒体、网友评论到:
@环球人物杂志:“在翻涌的情绪背后也需要思考和明确,大家要反对和抵制的究竟是什么——应该是西方长久以来的偏见、歧视和刻板印象,而不应是单纯某一种长相。”
我们能从这场激烈的“角斗”中感受到人民日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更高水平的文化认知,也能听到很多包容的、呼吁理性的声音。这样的敏感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失掉了自信,相反,这是我们反抗历史歧视道路上,留下的英勇背影。
实习编辑:范敏琪
责任编辑:樊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