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中国报纸作了详细的跟进报道

最近因为咱们中国的嫦娥五号奔月留下了太美的姿影,也带动了我们对当年美国阿波罗登月的关注。

笔者很好奇,在当年的那个时间段,我们的报刊,对阿波罗首次载人登月作了什么样的报道?

出于这个原因,笔者作了一番搜索。

先确定具体的日期。我们从这一个信息原点出发:

1969年7月20日,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

这就是美国阿波罗11号完成的首次登月任务。

阿波罗11号是1969年7月16日发射升空的。我们先来翻一下当天的《参考消息》,我们注意到,报纸上转载了外国通讯社的报道,介绍了“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具体内容,文稿的内容所使用的时态是“将来进行时”。

7月16日的标题是:美十六日向月球发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

新闻引用“合众国际社休斯敦空间中心七月七日电”,对阿波罗载人飞船的行程,作了一个简要的预报。

报道首先介绍了飞行的目的:

“人类迄今为止在宇宙空间所走的最危险的一步,将是本月人第一次下降到月球的最后几百英尺,成败将操在一个人的手里,他就是这次大胆地着陆飞行的指令长阿姆斯特朗。

阿姆斯特朗和他的“阿波罗—11号”乘员必须穿过二十五万英里的宇宙空间才能到达月球。”

接着介绍了这一计划的具体时间:“他们将于七月二十日东部夏季时间下午四点十一分(这个时间加上十二小时等于北京时间——本刊注)最终落向月球表面。他们将把第三名乘员柯林斯丢下,柯林斯将乘坐在‘阿波罗—11号’指挥舱内,在六十九英里的上空围绕月球转。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则要在月球表面逗留二十一小时二十七分。”

对计划中最为关键的宇航员登月作了重点描述:“在七月二十一日上午两点零七分时,他们将穿着衬垫很厚的白色月球步行装,穿上大靴子,戴着大手套,背着向他们提供氧气和无线电通讯的背包,打开舱盖。”

紧接着,随着登月的全面展开,《参考消息》继续刊登消息,报道登月的详细进程。

而在《参考消息》连篇累牍报道阿波罗登月消息的同时,《人民日报》却对这一重大事件只字不提。

这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人民日报》的风格。它当时侧重于国内的新闻报道,涉及外事的报道,也都是与中国相关的事件,可以看出,能够走上《人民日报》的新闻事件,都是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国际新闻的报道,则集中在《参考消息》上。

当时中国的老百姓能不能看到《参考消息》?

在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描写主人公在劳改农场结婚的时候,一位队员从队部里拿来了一大搭报纸,其中就有《参考消息》。

可见,当时的老百姓是可以看到《参考消息》的。

《人民日报》对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缄默无言,《参考消息》并没有避讳。7月24日,《参考消息》引用了外国通讯社的报道,标题称:“外电注意中阿等未报道‘阿波罗--11号’消息”。消息来源是合众国际社伦敦二十二日电,报道中明确:除中国之外,另外三个国家是朝鲜和越南以及阿尔巴尼亚。

而7月20日发生的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新闻事件,《参考消息》则重点采用了“法新社报道”:美两名星际航行员踏上月面。这篇报道长达1800字,详细地介绍了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的过程及他们担负的探险任务。

《参考消息》在同时期还报道了苏联在阿波罗飞船发射前三天,也发射了一个不载人的飞船,标题为:苏发射不载人“月球--15号”飞船。但后续的报道中,却可以看出,这个飞船撞击在月球之上,认为是失败了。

可以看出,苏联在美国发射载人飞船登月的时候,也发射一艘探月飞船,显示出在美苏太空争霸中已居于下风位置。

但是苏联倒很大度,对美国登月给予了迅即的报道与及时的关注。《参考消息》7月19日采撷国外通讯社的信息,勾勒了当时苏联的一副大公无私的态度:“苏修为美帝捧场:大肆宣传美发射‘阿波罗--11号’。”文中点明:“同报道苏联自己的向月球发射的不载人飞船比较起来,苏联昨天更迅速、更明确地报道了美国‘阿波罗—11号’发射情况。”

对此,《参考消息》7月22日继续编发报道,标题为:“美苏在‘空间探索’方面加紧勾结”,具体内容是:“美将把两名死去的苏宇宙航行员的奖章放在月面上;苏修保证苏‘月球—15号’不影响美飞船飞行”。

当时正是尼克松身任总统的时代,美苏缓和趋势正像大戏一样上演,所以,虽然苏联对美国首次载人登上月球心理上受到很大刺激,但表面上,却还要违背自己的真心,送上一番虚情假意的祝贺。

但《参考消息》很快报道了美国载人登月给苏联带来的背后刺激,8月6日的报纸上刊发题为:“美通讯社报道苏在登月方面落在美国之后,苏修领导集团内部引起激烈争吵”的报道,可以看出,苏联表面上对美国登月的祝贺声后,其实有着醋意大发与相形见绌的心理落差。

《参考消息》也接着关注苏联的飞船临近月球的最终结果,更一步衬托出苏联在太空竞赛中落败的尴尬。7月25日,《参考消息》刊发消息,登载外电报道:“苏‘月球----15号’探月试验失败”,使人类第一次登月的重大事件背后,戏剧性地暗含着两极争霸的复杂背景。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美苏两霸都在世界各地穷兵黩武,陷入战争泥沼。

就在人类首次登月的前一年,苏联入侵捷克,而美国当时则深陷在越南战争中,难以自拔。

相比之下,中国当时对美苏的侵略行径,一直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而美苏在太空暗中较量的表面上的惺惺相惜,中国报纸也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揭露。

7月22日《参考消息》刊发报道:“美报承认:美帝不顾人民死活花巨款搞月球飞船”,这是美国《纽约邮报》的一篇文章,文中抑揄地提到:“沿着美国大西洋海岸,现在正在证明两事:人们对追求生活的刺激何其急切,对解决生活的需要则何其怠慢。”

而这种分裂成两层皮的现象,至今也没有愈合,成为美国依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报纸《参考消息》对美国阿波罗登月的报道还是非常详细的,也明确地表达了中国的观点与立场。

当时我们的科技水平的确与世界科技前沿存在着很大的落差,但随着嫦娥五号带着月球的土壤返回地球,我们在审视当年的世界前沿的新闻报道的时候,也必定会生出感慨系之的复杂情愫。我们突出地感受到的是,科技也是国家实力的表现,而几十年过去,科技力量决定国家实力的规律,来得更加鲜明而纯粹。

笔者翻阅了《科学画报》的前身《科学普及》1977年第8期的一篇文章,在一篇标题为《拟人的‘自动机’”》的文章中,提到阿波罗登月的时候,并没有提及美国,而只是说“1967年,国外一台遥控操作机登上了月球,它在地球上人的控制下,可以在2.23平方米的范围内,挖掘月球表面46厘米深处的土壤样品,并能对样品进行初步分析,以确定土壤的硬度、重量等。”

这篇报道中,用“国外”、“地球上的人”这一中性的名词来撇除一个国家给人心理上带来的好恶感,而这种指代方式,很长时间出现在我们的科普读物之中,好像“国外”是一个没有归属的概念。

而实际上,当明晰了这些名词后边的国家纵深之后,我们才会更好地无惧艰险,发愤图强,振作有为,而今天我们看到嫦娥五号登上月球,正可以视着我们中国人在面对差距之后而迎头赶上、锐意进取的一种进程与结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