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人品,才是好人品。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芬森,晚年想培养一个接班人。
最后选中了一个叫哈里的年轻人,可担心他不能在枯燥的医学研究中坚守。助理提出一个建议:找一个人假意高薪聘请哈里,看他会不会动心。芬森却拒绝了这个建议。
他说: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俯瞰别人,也永远别去考验人性。哈里出身于贫民窟,怎么会不对金钱有所渴望。如果一方面给他一个松的高薪工作,另一方面却希望他选择拒绝,这就要求他必须是个圣人。
最终,哈里顺利地继承了芬森的衣钵。若干年后,哈里听说了当初的事,老泪纵横地说:假如恩师当年采纳了那个建议,我肯定会掉入陷阱。因为当时我母亲患病在床需要医治,弟妹们也等着我供他们上学。真那样,我就没有现在的成就了。
人品不应是我们看待任何事物的坐标系。
动机只可理解,不可揣测。人品只可观察,不可试探。
世间有两样东西最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性。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人品是动态的,不能通过一时一事,一地一域而进行评价。犯错不代表不会成长,青涩不代表不会成熟,开头并不预示着结局。
不妄谈人品,是给彼此留下足够大的纠错空间和成长空间。不谈人品,是最大的道德。
社会中充满着各种自己以为是的套路。人们总是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希望的道德守则。岂不知这也是一种无知、狂妄和暴力?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把德挂在嘴边的人,反而是无德。将人品当成武器的人,自己的人品都很差。
在美国被广泛应用的《罗伯特议事规则》里有这么段话:主席一旦在辩论中听到指责别人“欺诈”、“骗子”、“撒谎”等情况,必须立即果断制止以避免情况恶化。这就是亨利·罗伯特要告诉我们的:不去揣测动机,更不能以道德的名义去怀疑别人的动机。
动机不可证,一切关于人品的揣测,只是折射我们自身的种种不堪。换句话说:脱离具体情景谈人品,大都是在耍流氓。
人品是一个人在可控局面中自然表现出来的各种倾向的总和,而不是以极端情况下的反应作唯一判断;判断一个人的人品,不是看他好起来做什么好事,而是看他坏起来不做什么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