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必须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之更加科学完备、统一权威。”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出自唐代欧阳询等人编纂的《艺文类聚》,意思是治理国家若没有法度就会混乱,固守法度若不知变革就会衰落。法律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为新时代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引。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自古以来,上层建筑便十分注重以德服人,强调以德修身,以德服人,以德立威。道德的约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规范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它以内心的自我约束和他人的道义谴责相结合,成为我们社会潜移默化的一种社会准则,虽说道德约束不具有强制性,但却是一种十分有力的约束,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遵循的准则。《论语》中写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德治国,是统治者不以国家强制力为手段维护国家安定的一种方式,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它激发了人民对社会规则的尊重与遵守,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支撑与辅助,强化社会道德对于建设法治国家十分重要。
所谓法律其实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它以国家强制力为基础,保障社会成员的各项权益,约束社会成员的各项行为,从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自古代就重视法律的建设,古人强调:“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治国之道离不开法律,法安天下,维护着社会的稳定,法律其实是成文的道德,调节着社会关系,维护着社会秩序。
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要发挥道德对法律的支撑作用,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弘扬社会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深入人心,全面发展教育,弘扬良好的社会道德,传承前人的优秀社会品德,发挥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的感染力,让社会形成崇尚美德的氛围。加强道德建设是对依法治国的支撑,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坚持以德治国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勤政为民,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好的品德感染群众。
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要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运用法律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德治为法治提供道德支撑,法治为德治提供制度保障,二者相结合,这样社会才能更稳定的发展。依法治国要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弘扬真善美,打击假丑恶,使法律得到更广泛认可与尊重,更好的发挥司法的公平公正的作用。要运用法律手段惩戒社会中失信失德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使人们更好的尊重道德,遵守法律。
德治为法治提供道德依据,法治为德治提供法律保障,将以德治国融入依法治国,社会将更加和谐,国家将更加稳定。(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