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水缸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新华社太原5月21日电(记者詹彦)初夏时节,今年70岁的王存爱坐在太行山下紫云新村的院子里,看着墙角闲置了三年多的水缸,有些发呆。

墙角的两口水缸结实、耐用,一口缸能装三担水,有80多斤重,另一口缸能装五担水,有130多斤重。这两种水缸,曾经是山西省壶关县树掌镇赵和池村村民家中最常见的物品,也是家里最重要的东西。

在山西省壶关县树掌镇紫云新村,赵和池村村民王存爱(右)和妻子赵秀则在院子里合影(5月11日摄)。

就在三年半前,王存爱一家还住在太行山上的赵和池村。山里沟壑纵横,干旱少雨,村民们在村里生活的每一天,从挑水开始。王老汉压根算不清,在山里生活的60多年,自己挑了多少担水。

村子的东边,有一口“苦水池”。说是池子,其实只是村民们挖出来的一个大坑,夏天集雨水,冬天存积雪,全村人都靠这口“苦水池”活着。人喝池子里的“苦水”,牛羊饮的也是池子里的“苦水”。在王老汉的记忆里,“苦水池”时常会漂着几颗羊粪蛋,但村里的人都习惯了。

这是山西省壶关县树掌镇赵和池村的“苦水池”(2018年5月23日无人机拍摄)。

“冬天吃冰雪,夏天喝泥汤。雨季檐下摆满缸,一年四季为水忙,倘若客人来家住,舍米舍面不舍汤。”不是赵和池村人小气,而是找水难,存水难,吃水用水便特别珍惜。

2018年5月22日,赵和池村村民王存爱将从“苦水池”挑的水倒入水缸后,往水缸里加了一勺撒过白矾的水进行过滤。

同村的村民,今年59岁的王虎成却没有把水缸搬到新村。2018年底,全村人搬家的时候大雪纷飞,王虎成想着先住进新家,回头再把水缸拉来。一晃眼,住进新家三年多时间,家里通了自来水,落在旧村的水缸似乎也没了用途。

王虎成记忆中最重要的事情同样是把家里的水缸装满。小时候,每天天蒙蒙亮,父母就得下地干活,挑水的重任自然留给了他。11岁的王虎成带着妹妹,去村里的“苦水池”挑水,从早上开始挑水挑到下午,家里能装五担水的大缸,还装不满一半。

在山西省壶关县树掌镇紫云新村,赵和池村村民王虎成(左)和妻子赵明娥在院子前合影(5月11日摄)。

为了彻底解决赵和池村的饮水困难和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壶关县制定了扶贫搬迁方案,在树掌镇规划了移民新村,设计了“整村搬迁+药材种植+连翘采摘+蔬菜大棚”的方案,让下山的村民搬得出、稳得住。

2018年底,紫云新村建好了,村民们领到了新房的钥匙,但很多村民们还是习惯性地把水缸带到了山下。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山西省壶关县树掌镇紫云新村(5月12日摄)。

可有了自来水,水缸也就闲置了。赵和池村村民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水缸,家里曾经最重要的东西,似乎再也没了用途。

“砸了,舍不得;留着,没啥用。”王存爱嘴里嘟哝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