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90后“文物医生”为长城巡诊把脉
谭华威:修缮长城是我的使命
11月25日,谭华威在邢台马岭关长城现场勘察。 本报记者 刘萍摄
扫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 刘萍
“爱上长城是一瞬间的事,而守护长城则需要一辈子的坚持。”风雨兼程行走青山之巅,为一座座人迹罕至的长城雄关和城墙巡诊把脉,那些在长城上勘测和修缮的日子,早已深深刻进谭华威的记忆里。
“或许修缮长城是我的使命。”谭华威小时候到长城游玩时,看到一座“不到长城非好汉”石碑,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位真正的好汉了。“当时眺望着眼前雄伟壮丽的长城,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心底生出一股自豪感,可能从那时,我便彻底爱上了它。”11月26日,在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的办公室,见到帅气阳光的90后男孩谭华威,他刚完成邢台马岭关长城勘测任务归来,一脸自豪地给记者讲起他与长城的情缘。
1990年10月,谭华威出生在山东,大学毕业后到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工作,成为一位文物古建保护修缮工程师,被业界形象地称为“文物医生”。他们与治病救人的医生不同,大多是奔波在燕赵大地上,忙着为文物古建这些老宝贝巡诊开方。而历经沧桑的长城,便成了他们最重要的巡查对象之一。
千百年来,受自然侵蚀风化、人类生产生活和历史环境变迁等多重因素影响,万里长城许多点位已损毁,有的濒临垮塌,有的地面部分消失殆尽。
要治病,先找病因。“对症下药,才能精准修缮。也才能为那些亟待抢救保护的文化遗产开具最科学、最合理的药方,设计出最安全、最有效的抢救方案。有时候我们需要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勘察论证……”谭华威说,他在研究院前辈们的引领下,渐渐地清楚了“文物医生”应该坚守的职责和使命。
2020年,谭华威被抽调到河北省国家文化公园工作专班工作,在此期间,他和研究院同事们参与编制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保护规划》等文件,并通过参与重要区段建设项目的指导工作,提高了对河北段长城的认知。他还阅读了大量的长城书籍,丰富了长城知识,拓宽了研究视野。
后来,谭华威参与了马岭关、黄榆岭等多个长城点段的保护修缮设计工作,通过对长城本体的实地勘察,从而对长城历史沿革及现状等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谭华威对记者说,如今已经能够将无人机监测、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等许多现代科技手段应用在长城保护领域,进而可以对长城进行较为全面的勘察和科学评估。“但是,再先进的设备也需要有人去使用。”长城大多修建在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之间,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小谭说,不久前他去马岭关勘测补录数据,经过三四个小时的跋涉,等爬到长城时凄雨冷风劈头盖脸地砸下来,好多数据没测完,只能在山上等雨停。“有时因为山势陡峭,我们要背着沉重的设备,一点一点挪到测量点进行勘察测绘……常常是带着干粮上山,一干就是一整天。但看到通过合理的保护修缮,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时,能为长城保护做点事的自豪感,就是最大的奖励了。”
马岭关长城保护修缮工程,在勘察技术上,除常规测绘方式外,他们还运用了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RTK测量等辅助勘察手段。谭华威说,除了技术升级,在保护方案制定上,他们非常注重原材料原工艺,最小干预,合理修缮,重点解决长城的结构隐患,保证文物安全。
长城保护修缮的难点有很多,但是勘察设计是第一关,只有准确获取数据才能诊断开方。谭华威发现,长城病害残损发生部位不同,长城结构形式不同,病害成因也会有较大区别,从而导致病害种类多样,因此对病害及残损现状进行精准勘察是他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保留长城的古意,让它延年益寿,沧桑与壮丽并存。”谭华威说,在未来的长城保护修缮工作中,他们将通过考古研究、历史研究、景观植物研究等多个环节,使长城本体与周边生态景观、环境风貌相协调,最终实现生态景观、文化景观的自然过渡与延续。“我们将竭尽所能去保存文物的历史信息,保护长城的历史文化景观风貌,而不是让它焕然一新。”
古老的长城上,发生过很多动人心弦的故事。古人一砖一石历尽艰辛修筑长城;戍守长城的士兵,熬过边关冷月,在恶劣的环境里抵御敌人、守卫家园;长城抗战的革命先辈们用血肉与敌人殊死战斗,更是筑起中华民族新的长城……这些故事时时激励着年轻的谭华威,要讲好新时代的长城故事。他说:“今天,长城不仅仅是作为人类建筑奇迹的存续,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明的延续与传承。”
“我何其幸运啊,能战斗在长城保护一线,成为新一代的长城保护者。”谭华威说,作为青年一代,他要接过接力棒,像前辈们一样,踏踏实实地做好长城保护工作,坚守岗位,修缮好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古老长城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