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军奋战的红二十五军引路人吴焕先

长征途径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条大河,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在陕北画下了句点。为两军会师打下基础的先头部队,是总被后世之人忽视的红二十五军。这支于鄂豫皖苏区重组的队伍,有一抹牢不可破的军魂:吴焕先。

毛泽东同志曾说:“红二十五军为革命立了大功!这大功首先归于千百万个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也应归于缔造和领导红二十五军的吴焕先同志。”是的,在长征走向胜利之际,是吴焕先用血与肉铸成了两军会师的堡垒,是他率领红二十五军孤军奋战,血沃中原,他的忠诚与胆识不应被遗忘。

壮烈牺牲于甘肃泾川四坡村的他,出生于地主家庭,但却看破了世道之不公,冲破阶级的束缚,用一生来践行着“马列主义”的正确性。短暂的28年里,他与党肩并肩的站在一起,用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投身革命的热情撼动敌军。

作为红军杰出的指挥员、受人敬仰的鄂豫皖军政委的他,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磨砺,又书写了哪些悲壮的篇章,且看本文还原的重大事件。

01

吴焕先,1907年生于湖北黄安县紫云区箭场河乡四角曹门村,其父吴维棣是当地有头有脸的地主,坐拥14亩水田、8亩旱地、两头耕牛、七八间瓦房,还经营着一家专卖土特产与日用杂货的店铺,家底殷实,生活条件甚好。名门大户子弟多,吴焕先在家中排行第三,在家族中排行第七,旁人又唤其“七相公”。

其7岁入学堂读书,16岁考入湖北麻城乙种蚕业学校,1924年,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预备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正式入党,与革命缘分颇深。按理来说,妥妥的“富二代”的吴焕先,衣食无忧,对于革命应当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然而他却一步步的接近了党,并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热忱,甚至不惜为了革命,烧掉了自家租地地契与债务凭据,对着乡亲们许下“谁耕我家的田,这田地就归谁所有”的誓言,用行动践行革命的决心,令人震惊的同时,又让人心生敬佩。

其实,细究下来,吴焕先走上革命之路,也不是无迹可寻,助推其入党、坚定革命立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社会环境;二是帝国主义、土豪劣绅的恶劣行径

武汉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之一,吴焕先在入中学后,受到共产党思潮的影响,接触到了较多的社会主义新书刊、新思想,并奉马克思为自己心中的神明。因为日渐痴迷于革命活动,还将马克思画像带回家中悬挂,吴焕先有几次险些与父亲发生口角,但在据理力争下,其父还是同意了他的理想,并表示愿意支持他。

吴焕先认为,马克思主张消灭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可以解放全人类。而今,中国许多有志之士都在按照马克思的革命主张做,如此这般,不就能改变吃人的旧世道而创造一个新世道吗,是再好不过的了。

入党的第一年,秋意正浓,吴焕先在“破家革命”后,于四角曹门村建立了箭场河首个农民协会,在宣传和号召下,当地的百姓逐步接受“耕者有其田”的革命主张,并积极投身到农民运动中去。可土豪劣绅不干了啊,吴焕先本出身于地主家庭,自作主张免去了佃户的债务与租子不说,还让他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显得他们越发卑鄙。再加上农民力量集结,上下一心,让他们如坐针毡,很害怕这一把关乎利益的火烧到自己的身上来。

在思虑过三后,这些土豪伙同土匪,于寒冬腊月之时入村,杀害了曹门村近百户村民,并将矛头直指吴焕先,扬言:“踏平箭场河,血洗四角曹门,灭吴焕先满门。”在如此局势之下,吴维棣只能带着一家老小6口人逃命,却还是命丧刀口之下,在赶路的途中被贼匪所杀,全家无一人生还。

早前,吴焕先入党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救民于水火之中,可如今却连自己的家人也救不了,这些土豪与匪徒如此猖獗,目无法度,草菅人命,让吴焕先认识到,唯有建立起农民武装,才能带领农民运动走向最终的胜利,不然一切的努力都将是徒劳。亲人的鲜血,为吴焕先披上了一件隐形的血性铠甲,1927年,吴焕先组建了一支130人的农民队伍,并在一年之内将人数扩充至4000余人,黄麻起义蓄势待发,鄂豫边革命根据地拔地而起。

02

1927年-1928年,是革命成效瞩目的一年,在吴焕先的有力配合之下,黄麻起义的人员、资金与武器均准备到位。为了策应主力部队的进攻行动,吴焕先特向乡里筹集了5000多元,还赶制了两门土炮与100多支土枪,打得当地土豪劣绅与“清民团”一个片甲不留。在党内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新的革命根据地——鄂豫边革命根据地成功建立,为鄂豫皖苏区的建立与扩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30年2月,鄂豫皖苏区正式确立,吴焕先由于先前的种种贡献,当选为鄂豫皖边特委会委员,并兼任黄安县县委书记。蒋介石与共产党的关系日渐恶劣,第三次反围剿刚刚结束没多久,第四次反围剿又迎头赶上,让红军打得略微有些吃力。当时驻守新苏区的红四军,为了保留革命火种,特此西撤。

吴焕先留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坚守,自知武装力量分散、微薄,暗下决心重整红25军,并在获得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的同意后,开始了部队的训练与思想整顿。此前提到的王平章(可点击该链接查看往期文章),亦是重组红25军的得力干将。当时留守于鄂豫皖新苏区的红军团不过5个,且兵员少、物资不足,大部分人员均是零军事理论的糙汉子,思想上未经受过熏陶,一旦打起仗来,还不知会如何。

在这般令人头疼的局势下,吴焕先毫不犹豫的出任了军长这一职务,事必躬亲,亲自奔波于师、团、营、连,为的就是让宣传动员工作做到位,做出效果。吴焕先常常对战士们说道:“红二十五军的战斗任务,就是坚持武装斗争,坚决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根据地不能丢,大别山的红旗不能倒!”他与王平章二人编写的《红军纪律歌》,成为了红军队伍里口口相传的真理名言,极大地巩固了队伍思想,让红25军由散漫走向了严明,成为了当地人人称颂的人民队伍。

后续,吴焕先率部队开展游击战争,1933年-1934年,先后在郭家河、奔袭太湖战役中告捷,一众战士士气大涨。

吴焕先职位在指战中略有变化,由军长调至政治委员岗位,但他依旧没有丝毫的松懈,受到了战士们的敬重与爱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虽然位于穷乡僻壤之地,但却也是除了中央根据地外的第二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共产党战斗的胜利果实,必须坚守住。

在战局紧张、军备吃紧、粮食欠缺的两年里,吴焕先将经验不足的红25军训练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部队,是极为不易的。

他不懈的努力,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的火力,打破了国民党军企图在3个月内“围 剿”红军的计划,也让大别山上的红旗,得以一直迎风飘扬。

03

1934年年底,吴焕先接到中央军委的指示,率部队实施战略转移。1935年,红25军行至秦岭,得到了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北上的准确讯息后,吴焕先决定西进甘肃,与大部队汇合。红二十五军挥师猛进,攻两当、天水,连克秦安、隆德县城,翻越六盘山,直逼平凉,截断西兰公路。

国民党的军队步步紧逼,红25军下属的二二三、第二二四、第二二五团和手枪团,加起来人数不过2900余人,与敌军的几万人马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在孤军奋战,无人支援的情况下,红25军几次都在生死线上徘徊,却因吴焕先的指挥得当,成功突围,长驱1800余里的战斗路程,战士们硬是挺过来了。在连连胜利的号角吹响后,吴焕先比主力部队提早到达陕南,并在此前夺下的镇安、柞水、宁陕、佛坪、雒南的基础上,开辟了四块根据地,初步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同年8月21日,吴焕先与红二十五军抵达甘肃平凉,不料却惨遭驻地国民党的阻击,在顽强抗敌、率部直捣敌军后侧方的激战中,吴焕先扭转败局,在跨过一道沟坎时,一颗飞来的子弹穿过了他的前胸,只见他一个踉跄,倒在了布满泥泞的地上,再也没爬起来…时年28岁。

一同作战的战友在听闻噩耗后,悲痛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扛起钢枪,冲到敌人跟前,一鼓作气将敌军全部歼灭了。次年十月,红军长征结束了,当红四军与中央主力部队走过红二十五军曾经走过的地方时,却发现吴焕先早已将各地的思想工作与宣传工作都尽数做好了,民众见了红军来,每一个都喜笑颜开,感慨红军与百姓是一根藤上的瓜

一个人,一支队伍,活成了千军万马,正如红二十五军存活下来的战士们说的那样:“跟着吴政委,就能打胜仗”。是啊,陇东高原战死的鬼雄,你的功绩世人自会铭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