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舒
辣笔小尖椒 专栏作者
2021年真的是个神奇的年份。
爆炸新闻,都与孩子有关。
一边是偶像明星,直接跳过恋爱结婚瓜,扎堆生了孩子。
一边是13岁的男孩,将6岁的小朋友诱骗去了家中,杀害并藏尸长达15天!
如今,警方的案情通报已公布。
凶手在学校被抓了,事件也调查清楚了。
但很遗憾。
和以往发生的类似事件一样。
因为作案人是未成年人,所以还是无法追究刑事责任。
这又是一场等不来满意结果的悲剧!
而在这背后,类似事件的频发,让人不得不将所有凶手摆在一起,寻找共通点。
对比之下你会发现:
我们好像真的太小看孩子了!
他们比我们想象的,疯狂太多了!
01
这次案件让我觉得最恐怖的是什么?
是你都不敢想,一个13岁的孩子能有多残忍!
要知道,他和那个小朋友仅仅一面之缘,无冤无仇。
但他不仅仅是杀死了人而已,其中细节手段极其残忍,我都不忍心再写一遍,大家直接看图吧!
并且,在做完这一切之后,他还完美处理好了现场,坦然自若地去上学。
男孩父母和警察,找了15天!他没有一丝慌乱。
而和他同住的父母,居然对此也毫无察觉!!
这得多么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这些?!
这是一时冲动吗?这就是单纯的变态啊!
而在这背后,心理素质强大的不止他!
湖南那个杀死自己母亲的吴某康,12岁,对着自己的母亲,疯砍20多刀,没有一丝慌乱。
没有逃跑,淡定地将弟弟哄睡后,销毁罪案工具。跟着警察重返现场时,他居然还在笑。
那个杀死10岁女童的13岁少年。
杀人后他居然可以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还几次和女孩爸爸搭话询问情况!
真的细思极恐!
常规思维中,我们都觉得孩子就是弱者,身心脆弱,是需要被保护的。
但你看,有些孩子,比魔鬼还可怕!
因为他们的是非观,早已扭曲!
自控能力太弱,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仅仅是自己情绪不佳......都可能成为他们暴躁的理由。
吴某康在杀害母亲后,在被问及错没错时回答:
“错了……但是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妈啊!”
当时看到这句话时,我真觉得把这样的一个人放回社会,真的是疯了!
真的别指望他们有悔过之心!
他们或许在多年之后,反而将这当成是“徽章”,在喝完酒后吹嘘自己13岁时干过一场“大事”呢!
02
其实,未成年犯罪事件的新闻,我写过很多次,每一次我都会问同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在小看孩子?”
时代不一样了,我们真的不能再用老思维去看孩子了。
早前,我一位做老师的朋友,在一个五年级住校生的手机中,翻到了AV视频......
去年,蓝田县一小学,课间休息时,四名男生将一名13岁的女孩拖进了厕所里侵害(强奸)。
这四名男生,两名11岁,两名12岁。
这次杀人的男生13岁半。
多么“巧合”的年龄啊,刚好逃脱刑事责任。
之前那个杀死10岁女童的13岁少年也是一样,他在和同学的聊天记录中明确的说了:
“我虚岁14”
“我的指纹咋整”
“法医鉴定我俩血在一起,我手不应该那么贱。”
“警察要来找我了”
......
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知道杀人需要承担什么后果,也对法律、侦查有一定了解!
更知道未满14岁,没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
他知道,自己可以脱罪!
可怕吗?
大人的世界里,面对未成年人犯罪,会有一万个理由给犯罪者开脱。
但其实,“他还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这句话已经成为伪命题了!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曾说:
“我在做少年犯访谈的时候,好多少年犯自己知道,14岁之前要大干一场,16岁之前你也可以干,但是到16岁之后就要收敛点。”
后来她感慨道:
“如果不知法,咱们可以加强法制方面的教育,可他们并不是因为不知法而去犯法,这个才是最恐惧的。”
是啊,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手中握着一枚“免死金牌”时,他们就真的“肆无忌惮”了!
所以即使如今最新《刑法》中,将负刑事责任年龄下调到了12周岁,我觉得还是无用的。
我一直觉得,当一个人从有认知开始,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因为只要有“特权卡”,效仿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当你没办法保证人民素质能高到能够完美约束自己的行为之时,严苛的法律就是约束他们行为的鞭子。
必须要让他们知道打在身上有多疼,他们才会有所顾忌。
03
而在这一切背后,终究还是要回到父母和教育上。
这个13岁男孩,父母早年离婚,他本人成绩不错,但是性格孤僻,不爱说话。
可想而知,虽然平时看起来很正常,但他的情绪早已积压到极致了。
本来,父母该早早发现、开解,但很显然,他们在他的成长中,都缺席了。
而那个杀死母亲的吴某康也是一样。
他的父母为了挣钱,几乎缺席了他所有的成长期。
从小养在老人家,隔代亲无原则的溺爱,母亲回来后,又每天暴力教育......
这种对冲,最终造成了这场惨剧。
其实当把未成年恶性事件摆到一起你会发现。
几乎每一个暴躁未成年人背后,都有一个充斥问题的家庭。
总归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么是忽视,要么是溺爱,要么是暴力。
但我不想去批判这些家长,因为只有成年人,才知道这背后的无奈。
我一直有个理念:
现在年轻人不敢轻易的生孩子,不是怂,而是真正的负责。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还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和时间成本,去养育好一个孩子。
是的,养和育本来就该是分开的。
但是对很多人来说,他们保证孩子活着,已经拼尽全力了。
有时候觉得挺无奈的。
生活成本在增加,社会也进入了内卷,对于大多底层普通人来说,他们首要考虑的只能是活着。
倘若可以,谁不想把孩子带在身边呢?
倘若可以,谁又不想每天陪着孩子读书、玩耍呢?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很难实现的现实。
悲剧,很多时候都是一个闭环。
那个加害者,也曾是受害者。
缺席的父母如此,被忽略的孩子,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