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写作是作文教学的重点,按照高中作 文教材内容的安排,高一下学期就开始写作议论文, 但有许多学生到了高三第一轮复习写出的还是“四不像”议论文。有的论点不够鲜明,有的论据的叙述像记叙文那 样 展 开 详 细 的 描 写,有的行文随意如散 文……面对这种现象,我不再 在作文专题课上大讲特讲论点、论据、论证这些 基础知识,而是采用了“难点分散,有序训练”的方法 训练学生写作,经过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 了,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写好议论文的开头和结尾
具体采取这样的训练模式: 先由教师讲解几种好 操作又精彩的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方法,并举例说明, 然后提供练习和参考答案,让学生实践并掌握方法。
开头的方法:
( 一) 开门见山
这是采用率较高的一种开头就直接亮出观点的 方法。独立成段,简洁明了,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 例: 初二课文《谈骨气》中的开头“我们中国人是 有骨气的。”有一种能使读者一看便知全 文 观 点 的 效果。
( 二) 设疑作答
问句设疑,发人深思。在开头对要议论的问题提 出疑问,回答问题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中心论点。例: 竖放的梯子旁边加一个提示的标语,能够解决安全问 题吗? 显然不能,梯子横放,危险彻底不在。解决问 题,我们要抓住关键,从根本做起。这样在释疑中自 然推出中心论点,又能引起读者注意。
( 三) 引用名言
名言和中心论点的意思一致,贴切集中,统领全 文内容,又发人深思。例: 东方诗哲泰戈尔说: “如果 你因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你也将会失去群星。”如果我 们因为失去的东西而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痛苦不已, 那么我们将失去现在,失去未来。所以放下过去,着 眼当下,才是应有的生活态度。引用名言既增强文章 感染力,又简洁明了。
( 四) 概括复述
在议论文的开头用精炼的语言概述材料,并评价 分析材料,引出所要议论的问题或中心论点,这种开 头特别适合材料作文。 例: 传说在暗礁遍布的小岛上住着一个女妖,她 会唱动人的魔歌引诱过往的船只。船只如果经不起 歌声的诱惑,前往小岛,就会触礁,船上的人就成为妖
怪的猎物。( 引材料)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 了诱惑。( 评材料) 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诱惑,我 们要有洞察陷阱的慧眼,还要有坚强的意志理智去抵 制诱惑。( 中心论点)
在审题后,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材料并评价分析材料,自然过渡到中心论点上。 “评材料”这个环节使中心论点的提出不会生硬。论 点的提炼要求抓住材料的主要内容或关键词句,并用 简明的语言和陈述句式表达出来,尽量不使用抒情性 及描述性语言。
除以上方法外,还有运用修辞、引事入题等等,在 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结尾的方法:
( 一) 照应前文,强调论点
如: “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结晶体。与 其有沃野千里,倒不如拥有自己能精耕细作的一亩三 分地。所以说,适合才是最好的。”
这段共三句,前两句照应前面的论述,最后一句 强调论点,十分得体。
( 二) 呼吁号召,提出希望
如: “所以,为了使社会风气根本好转,我们每个 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每个人都要争当 ‘一棵树’,为‘绿化’祖国,为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 献自己的力量。”
结尾段紧扣全文,联系现实,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 三) 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如《得失面前,何妨“愚钝”些》的开头: 头脑迟 钝,不聪明,欠伶俐,谓之愚钝。很多时候,愚钝必多 失。但有些时候,愚钝未必不好。面对利益时,尤其 如此。
结尾这样写: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 卿。”历史上,苏轼以此明志,希望自己的孩子愚鲁一 些。很多时候,存有一份愚钝,或许也非坏事。
开头说到“愚钝未必不好”,结尾中的“或许也非 坏事”,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还有很多结尾方法,这里就不再展开叙述了。
二、写好议论文的主体段落
( 一) 学会叙述事实论据,学会“叙例”
在叙述事实论据时,要求学生运用简明概括的语 言,写清以下几个要素“人、状况、行动、结果”,不许 有生动的描写这一“走体”现象出现。
例如: 用来证明“善于倾听,虚心纳谏,成就太平盛世。”的观点的论据叙述———唐太宗李世民( 人) , 一代开国君王可谓高高在上( 状况) ,可他却虚心接 受大臣们的意见,不断改正自身的缺点( 行动) ,开创 了“贞观之治”,在历史上留下了美谈( 结果) 。
( 二) 学会分析论据,学会“议例”
有的学生把议论文写作简单的理解为“论点+例 子”,于是在主体部分就出现事例论据堆砌在一起,没 有任何分析的文字的现象。只举例不作分析,这是学 生写作议论文存在的通病。写议论文“以叙代议,例 而不议”,缺乏对所举事例的具体分析,导致文章的说 服力大大削弱。为此,我专门训练学生在举完例后作 分析。
具体做法是:
1. 介绍几种实用又好操作的例后分析法。
a. 假设分析法
在叙述事实论据后,从反面对事实论据进行假 设,并推导出事例结果的对立面,进而证明论点的对 立面是不成立的。例如:
论点: 谦让利国利民。
论据: 赵国战功赫赫的大将廉颇因官位低于仅凭 口舌之功的蔺相如,扬言要与蔺相如对峙。蔺相如为 了国家大局,不与他计较,采取谦让的态度。后来廉 颇知道自己错了,便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最后两人成 了挚友,共保赵国的天下。
分析: 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是以谦让的态度去对 待廉颇,而是与廉颇对峙起来,甚至发展到干戈相见, 那就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损失,也是赵国的损失。
进行假设分析时,应从例子的反面进行假设,并 且用上导引词“如果”“譬如”“若”等。具体做法见例 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主体段落:
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 败。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 国的邯郸来学步。但他盲目模仿,最后忘记了自己的 步伐只得爬回燕国。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便学习她 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 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 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 的 典 型。( 叙 例)
倘使燕国的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进自己的步伐 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形成独特的步伐,就不 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 伐; 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 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 的代表。( 议例)
b. 因果分析法
就是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事例的根源, 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例如:
论点: 近墨者黑
论据: 孟母三迁
分析: 为什么孟母初居墓旁,孟子每天学哭丧? 这是因为孟子还是个孩童,模仿、学习能力极强,还没 养成是非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邻墓而居的环 境,必然使孟子对大人的行为产生好奇并学习。所以 说,近墨者黑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孟母为了孩子的 将来,自然要三迁了。
添加因果分析的议论文字时,最好用上导引词 “之所以”“是因为”等,能使说理层次分明。具体做 法见例文《自信,但不能盲目》主体段落:
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 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 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固执己见,结 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 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 叙例)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 不,他自幼 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助他七擒孟获,平定南方 边境; 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 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 别人的正确意见。( 议例)
此外,还有条件分析法、归纳分析法等。
以上说的是几种常见的议例方法。无论运用哪 种方法,都必须记住: 议的目的,是为了使事例更好地 证明论点,使论点更突出,更具说服力,因此,议,必须 紧紧围绕论点,决不能偏离论点。
2. 让学生依样画葫芦,把上述介绍的几种分析法 依次换成别的分析法,体验一下不同分析法的操作。
3. 给一段事例,然后要求学生写几个分析,并注 明自己运用了哪种分析法。教师讲评时,投影学生的 分析,要求其他学生判断作者注明的分析法是否 正确。
( 三) 学会写分论点,掌握分解分论点的方法
分论点的设置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是什么”( 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内涵的揭 示与阐发)
如: 中心论点: 坦然看生活
分论点: 坦然是一种失望后的乐观
坦然是一种付出后的欣慰
坦然是一种平淡中的自信
2.“为什么”( 分论点是从原因这个角度来设立, 在论述过程中,阐明几个并列的理由,证明应不应这 样做)
如: 中心论点: 为人当多思
分论点: 多思才能把知识学活
多思才能有所发明
多思脑子才能越用越灵
3.“怎么办”( 运用探寻方法的角度来提炼分论 点)
如: 中心论点: 学会赏识
分论点: 赏识在于心态的调整
赏识在于角度的转换
赏识在于标准的择取
4.“会怎样”( 主要是回答中心论点会产生的结 果和效能方面的问题)
如: 中心论点: 在生活中应该留一道缝隙
分论点: 给 自 己 留 一 道 缝 隙,可 以 轻 松 快 乐 的 生活。
给子女 留 一 条 缝 隙,可以使自己和孩子获取 快乐。
给他人留一道缝隙,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注意:
1. 分论点之间不重复、不交叉、不包含; 可并列、 可递进,一般是三个,或正面或反面,或正反结合,角 度要统一。
2. 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在考场上可以是“并列 式”,也可以是“递进式”,还可以是“对照式”。
在高中议论文教学中,我采用“难点分散,有 序训练”的方法训练学生写作,从开头、结尾、主体段 落( 分论点+叙例+议例) ,再到一篇完整的议论文,这 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循 序渐进的过程,符合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实际情况,也 在具体操作中很实用。
(作者:陈冬蓉,福建省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