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文/文 日前,一篇点评明星考入中国话剧院的文章,引起了一场关于小镇做题家的争论。相关话题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大约是引起了“共鸣”,或者说是“公愤”。
小镇做题家这个词包含了两个核心含义:第一,表面意思是指那些只顾闷头刷题,紧盯中高考的孩子。第二,意指这些孩子大多是小地方的人,或者是寒门子弟,缺乏见识,全面发展有所欠缺,发展有限。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小镇做题家。45年前的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到今天已经有2亿多人通过高考读了大学,他们中很多人都是从农村和小镇走出,来到了城市。最初走出大山,走出小城镇来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孩子们,都是小镇做题家,绝大部分人就是依靠好好学习,依靠分数走出家乡,来到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中高考是我们这个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通道,为小镇做题家“正名”背后,透着大家对公平的渴望与追求。
虽然只看分数的招生制度与评价制度是不科学、不全面的,近年教育评价改革上也特别强调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但因为诚信问题,至今无法全面推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事实也证明,只要偏离了文化课考试,强调综合评价,舞弊问题就很难完全杜绝。
以分数为核心的录取制度虽然有很多不足,但至今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能实现最基本的公平,哪怕只是所谓的简单公平。所以,高考经常被称为“最不坏”的制度。反过来说,小镇做题家靠的至少是公平竞争。
一提到小镇做题家,很多人很容易就想起衡水中学。衡水中学一位同学说的话我至今难以忘记:“无论衡水中学如何,我们绝不应该否定衡水中学背后同学们拼搏奋斗的精神。”这位同学目前在国外一所著名大学读博士,他其实只在衡水中学补习一年,但他更愿意说自己是衡水中学毕业。
“我在不同的中学读过书,我并不认为衡水中学是完美的,恰恰有很多问题,但这是衡水中学的问题吗?刷题是导向问题,我们需要改变的是刷题的导向,但绝不是简单的否定和嘲笑,更不能否定衡水中学同学们所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
对于大量的小镇青年,他们最主要的出路大约就是高考了。“你以为我们想这样刷题吗?我何尝不羡慕北京、上海很多同学,但我们有选择吗?”
有一个评论说得很好,努力永远不应该被嘲讽。我们批评应试教育,但绝不应该否定背后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积极推进“双减”,但绝不应该打击否定孩子和家长积极上进的精神。
说到小镇做题家,还要谈谈正确的教育理念。
坦率地讲,小镇做题家背后隐含的就是应试教育,这也是“被鄙视”的重要原因。事实上,这个词当初被造出来,也是和不正确的教育理念直接相关的。
推进全面发展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以“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代表的先进教育理念无疑是我们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但在现实中,全面发展更多和家庭有着复杂的关联。
美国的研究表明,在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模式下,超级大学录取的学生中,家庭收入在前1%的人占比超越了来自后40%的家庭。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对中国高考保送生和自主招生的研究也表明,这些学生主要来自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很显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有着复杂的社会阶层烙印。
因此,在倡导全面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避免陷入另外一种错误:用全面发展的尺子量所有的人,压缩小镇青年上升的路径,陷入阶层固化的风险。我们永远都需要给努力学习的孩子一个用成绩说话的途径,这也事关社会公平。
(作者系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