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别把事实和真相当成挑逗读者的乳沟

  人人脸上写满10万+欲望的时代,没个宝贝是不好意思出来混的,韩剧有三宝,车祸、癌症、治不好;谎言

人人脸上写满10万+欲望的时代,没个宝贝是不好意思出来混的,韩剧有三宝,车祸、癌症、治不好;谎言有三宝:理想、真的、爱到老;咪蒙有三宝,贱人、low逼、毒舌屌;爆款有三宝,焦虑、撕裂、死得早。到底是咪蒙的好学生,《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爆款文浑身是宝,集近几年朋友圈爆款痛点、泪点、焦虑点于一体,如拉斯韦尔魔弹一样迅速占领“眼里常含泪水”的朋友圈。问题在于,作者表现出的10万+欲望太强,用力过猛,下药太狠,煽动出的泪水还没来得及拭去,很快反转成足以淹没作者的口水。所谓最新回应,没半点干化,更坐实了公众的质疑。

以“事实”之名赚流量,被质疑时诡辩“不是新闻报道”,回避任何事实证明义务,10万+真让人无耻和面目狰狞得可以。

对不起,请原谅我在标题中用了“乳沟”这样的字眼,这个意象借自《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一文。满怀理想情怀的状元同学之死,唤醒了作者的人文反思,投身商圈的作者感觉自己仿佛流落风尘,在批判成功、浮华、焦虑、攀比、欲望时,提到了听到同学去世时自己的世俗模样:在国贸一个居酒室,坐在40多岁的投资圈大佬面前,穿着低胸的衣服,露出若隐若现的乳沟,化了精致的妆容,全程装出一副崇拜又夹带着爱慕的眼神半仰视地看着他。

作者写这段,本意是想批判陷于成功、浮华、焦虑、欲望的庸常生活和失去理想的自己。但我想,这篇为了流量而编出来的文字,以纪实之名编故事,在鸡汤中掺一些真事,把故事冠以事实之名,何尝不也是那种典型的“低胸”写作状态?坐在无数充满焦虑、迷茫、愤怒的读者面前,穿着低胸的衣服,露出“事实”若隐若现的乳沟,给文章化了精致的妆容,精准地瞄着那些易感的猎物,全程装出一副批判欲望、赞美贫穷、仇视财富、给理想烧纸、渲染阶层焦虑的眼神,半仰视地看着他们。

文章过于乖巧和精准地迎合着读者的情感需求,努力把故事往爆款框架上去靠,技巧使用得太明显了。学习写作的人都了解“框架叙事”的重要,写作必须找到一个符合读者认知框架的叙述视角。吉特林说,框架帮助记者能够迅速而程式化地加工大量信息,首先辨别信息,然后加以分类,接着包装信息以便高效地传播给受众。“新闻框架”对应的是“意义地图”,迈克尔-舒德森也说:只有当一个新闻事件能够置身于读者已有的“意义地图”之中,或者置身于善于社会本质的某种文化知识形式当中时,它才能为观众所明白。《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很明显地通过爆款元素的组合植入了取媚大众的框架:寒门、状元、努力生活、理想、死亡、欲望,拒做假账、拒卖保健品、人穷志不短的状元,嚣张的富二代,浮华的投资圈,充满欲望的都市,若隐若现的事实,好像若隐若现的乳沟。

网民已经扒出了这篇文字无数不合事实和常识之处,大型车祸翻车现场,真是惨不忍睹。作者很聪明,深得咪蒙真传,熟悉读者的每一个痒点和痛点,但问题在于太聪明了,自作聪明,想把这些痛点和痒点都集中到一篇文章中,下药太多太狠,犯了自媒体文章的大忌,冠以“事实”之名,就露出了破绽。去年朋友圈曾刷屏过一个让人叹息的北大才女故事,张培祥出身贫寒,刻苦学习,1997年考入北大法学院,2001年攻读法学硕士,以《大话红楼》风靡当时全国高校BBS论坛,2003年患白血病,三个月后,年仅24岁的她去世,留下每次让人读起就泪流满面的《卖米》一文。张培祥也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学,也出身贫寒,也是高考状元,也为了弟弟学费打几份工,也患癌早逝。

《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与北大才女张培祥的故事何其相似,不是说人生经历不可以相似,只是相似得太巧了。张培祥的故事去年刷屏,创造了一波怀念热,不久后碰巧又发生了同样的事,碰巧也是状元,也是让人唏嘘的绝症,也有一样的经历。更巧的是,这个状元的高中同学还是一个以编故事为生的爆款营销号写手,他们之间还有过很多交往,让她可以写成刷屏的故事。太多的巧,只有编剧才编得出来了。从网民指出的那些问题看,这篇文章很可能洗自张培祥的故事,是去年北大才女“卖米”故事在网络刷屏后,营销号写手当成“爆款素材”积累下来,半年后,等人们渐渐忘记张培祥和“卖米”了,把这个“素材”编成另一个故事,赶上爆款传播的寒假档期,借着“寒门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和中产迷茫,消费一把公众情感。

为什么状元又死了,为什么特别是寒门状元容易英年早逝?是真这样,还是像韩剧那样,女主角必须或者车祸或者白血病,在爆款写手的笔下,状元必须早死?

对不起,再请原谅我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这篇刷屏的文章,无数次被营销文喂养后,人们无法“眼里常含泪水”地听你瞎编了。面对一个把流量当成生意的咪蒙弟子,人们真不敢轻易相信文字中的所谓深情和理想,更不敢相信文字中有什么真相、理想和诚意。张培祥的“卖米”经历感动过无数人,你可以把她的经历写成小说,改编成电影,请不要以这样方式去消费。你也许可以洗稿,可以洗地,但请不要冠以事实之名去偷别人的经历、洗别人的人生、并以此骗别人的打赏和眼泪。

这篇文章引发争议和批评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贴上“事实”的标签,以真实之名赚流量,却又不以事实标准去规范写作,回避事实标准的核查。对一般的自媒体文章,无论你怎么编,怎么戏说,怎么“据说”,怎么“我有一个朋友”,怎么“我遇到一个贱人”,只要不逾越法律底线,怎么虚构和创作都可以。但既然说写的是事实,而不是文学创作,就要以事实的标准去衡量:交待来源,可证实或证伪,准确无误。毕竟,这篇文章不只是私人情感的表达,事实涉及很多公共问题:穷人的努力,创投圈的浮华,公司的造假,大学的奖助学金体系,大病医保,底层的向上流动,等等。只有建立在真实基础上,讨论和反思才有意义。

其实,作者应该知道,《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网络冲击力正在于它所强调的真实性。假如是小说,只能说三流小说;是故事,只能算是三流故事;但如果是事实的报道,是真实的人生经历,那就不一样了。收获了“真实”的冲击力之后,就要以真实的名义受到苛刻的追问。

新闻与故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火墙,就是事实,这也是传统媒体报道与自媒体写作的一道分界线。传统的报道要为事实负责,而自媒体只为拉升流量和愉悦用户负责。自媒体写作没有任何门槛,而传统报道的写作是有门槛和资质限制的,这个门槛就是对事实的敬畏与尊重以及由此形成的一套专业主义精神和规范。学过新闻的应该知道,新闻界有着强烈的防火墙意识,比如在编辑部,新闻部门与经营部门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火墙,芝加哥论坛报发行人罗伯特-麦考密克在20世纪早期曾在俯视芝加哥河的富丽党皇的论坛报大厦内安装了两部独立的电梯,他甚至不愿意广告销售人员和记者同乘一部电梯。新媒体和自媒体冲击着传统写作,传统进行着艰难的转型,但一直以来都维持着那道防火墙,事实报道是传统媒体记者的领域,自媒体可以编故事,但不可染指传统写作的事实领地。

《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犯了这个大忌,她已不甘于编故事,不甘于文学故事,而想逾越专业的边界声称写的是“事实”。自媒体不是不可以写事实,关键是,你写的事实能否经得住苛刻的证实与证伪。其实,咪蒙已经在这个问题上付出过惨痛教训,《嫖娼简史》一文想逾越事实的边界,结果因经不起事实查核而受到严厉惩罚,又是删文,又是封号一月。“状元之死”不吸引教训,又往前走了一步,越过专业防火墙挑战“事实”这个传统领地,从目前一片喊打看,会死得很惨。

这是“非虚构写作”被黑得最惨的一次,这也配?在一堆编造的故事中掺点儿事实,在半真半假的事实上嫁接丰满动人的细节,这是假新闻的常用手法,《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似乎也在玩这种伎俩,新闻与文学的真假切换中游刃有余。记录事实和真相是很庄重的事,真相容不得遮遮掩掩,事实也不容俗说还休,你也许可以在你的投资人面前欲拒还迎搔首弄姿,但请敬畏事实和文字,永远别把事实和真相当成挑逗读者的乳沟。

文/曹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