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曝光拍照指南 第1066讲?

长曝光可以创建非常有趣的拍摄效果,包括汽车轨迹,光线轨迹,拥有丝滑般的瀑布或者动作的轨迹这样的图像,甚至可以让行人消失,很多摄影师都喜欢使用长曝光来拍摄风景作品。摄影本质上就是对记录某一个时间段内传递到感光元件上的光线的过程,快门打开的时间越长,相机前的一切光线都会被记录下来,包括运动物体走过的痕迹。

想要拍摄长曝光摄影作品,我们可能需要下面这些设备:

1、拥有手动模式或者快门优先模式的拍摄器材。除了少数很早以前的傻瓜相机或是小DC,大部分现代摄影器材都可以让我们拥有拍照的控制权,即可以手动控制光圈和快门来拍照。很多手机也开放了控制权,可以使用手动模式来曝光。

2、三脚架。拍摄长曝光的前提是相机长时间的捕捉光线,这就需要保证相机的稳定,因此一个稳定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三脚架是最通用的做法。当然,如果没有三脚架,也可以将相机放置在某个坚固的位置上来拍摄。

3、遥控器。即使将相机放置在三脚架上,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可能也会发生不可避免的抖动。而在长时间曝光中,即使微小的抖动也可能会让画面变得模糊。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使用远程触发快门是安全的,我们不需要用手按动相机就可以触发快门。如果没有遥控器的话,也可以使用定时快门,按下快门倒计时五秒或十秒后再开启快门,这样也可以保证相机的稳定。

4、ND滤镜。在弱光条件下,我们当然可以按照需求延长曝光时间。但是如果是在白天拍照,光线很强的话,长曝光拍照可能会让照片过曝,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一些外设手段来降低进光量,ND 滤镜就是这样一种滤镜,它放置在镜头前,可以减少传递到传感器的光线量。ND滤镜并不是一种滤镜,而是一系列滤镜,根据型号的不同,对于通光量的影响也会不同,中灰镜的标号用数字来表示,数字越高,通光量也就越小,能够延长的快门档数也就更高,所以在现场实际应用的时候还需要选择适合现场环境的滤镜来使用。

如何设置长时间曝光?

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适合拍照的场所,然后以快门速度足以达到理想效果的方式来处理曝光三角。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使用我们的相机提供的最低 ISO,并且将光圈缩小至 f/11 甚至更小。

光圈的大小对成像质量的影像每一支镜头都不同,并不是说光圈越小就越好,过小的光圈可能会出现衍射现象。衍射是一种波,就像一圈一圈的水波纹那样。这就会导致即使是很高的像素,也不会去的非常锐利的画面。

当然每一支镜头的光学设计都是不同的,不可一概而论,我们应该要首先了解自己的镜头,看看能够接受的最合适的光圈到底是多少。

利用长曝光可以拍出什么样的效果?

1、光轨

汽车驶过的轨迹是最常见的拍摄光轨的形式。如果我们要拍摄这个题材,请确保我们的作品中包含一条很长的街头,这样我们才能够看到汽车经过画面中的大部分图像。

2、如丝般顺滑的水面

静止的湖水可能直接拍下来就能拍出镜面的效果,而运动中水体,像是河水或者瀑布用正常快门拍摄就会拍出曲线分明的水面。如果使用长快门来拍摄运动水体,长时间的曝光可以雾化模糊移动中的水,让水面看起来有一种美丽的丝滑效果,通过延长曝光时间,快速流动的水也可以变的更加平和,就算是汹涌的瀑布也可以看起来像是棉花糖一样。一两秒的曝光就足以使移动中的水流变得柔和,产生不同的纹理,更长时间的曝光则可以完全软化水,创造出独特的丝滑效果。

3、快速移动的云

和水体一样,长曝光拍摄移动中的云可以拍出丝滑感,同样,云的运动轨迹可以代入很强的时间感。

4、消失的人

在某一个经典拍照最大的困扰可能就是总会有人走来走去,成为画面中的干扰,这个时候,可以使用长曝光来拍摄。根据曝光时间的长短以及运动的人的轨迹,可能会记录下人们运动的影子,但是却不是实体的人,背景也同样可以显露出来,这样就可以为后期留下空间。或者留下这些人们走过的轨迹,或者可以通过后期将这些影子给去除掉,来显示一个完整的空旷无人的场景。

5、星轨

如果我们并不是很熟悉拍摄星空,在夜晚弱光环境下拍摄容易使用慢快门来保证曝光,这样就会导致一个问题,星星会拖出一道长长的轨迹,就是我们常说的星轨。星星是不会动的,但是地球却一直都在自转,这就导致我们所面对的星空也在不停的移动。

一般超过 25s 的快门就可以拍出星星拖动的轨迹,我们看到的一圈圈的星轨并不是一次性拍摄完成的,是拍下很多张以后再合成的。

利用长曝光技术可以拍出很多有趣的效果,而想要获得最满意的效果就需要大量的反复实验,拍得多了,自然就会在心里形成一种经验,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要用什么样的设置才能够拍出什么样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当使用较高的iso的时候,画面会出现噪点,什么是噪点呢?简单描述就是颗粒感,密密麻麻的像马赛克一样。是不是非常忍受不了这种情况呢?那么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除了提高iso和加大光圈这两种办法之外,有些小伙伴就会架起三脚架再选择长时间曝光,不过有所不知的是其实如果曝光时间过于长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噪点的。

为什么长时间曝光也会产生噪点呢?我们也挑重点说,那就是时间一长的话,相机里记录影像的cmos会发热而产生一些噪点,也有说这种是“热噪”。千万不要被吓到了,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前提的就是长时间曝光才会产生。根据小梦个人使用经验,曝光时间大于二十多秒三十秒的才容易产生。或者拍摄的环境温度偏高的时候。所以30秒之内的曝光完全可以忽略这个问题。如果真的是很长时间曝光呢?这个时候有小伙伴要跳出来了,相机里面有个功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好像就叫“长时间曝光降噪”。现实真的是如此美好的么?

假设你开启了这个功能,那么相机就会在你曝光时间大于或者等一定时间之后,一般是一秒左右,执行此项操作。确实听起来很棒啊,问题在哪呢?在于时间!降噪是机内计算,毕竟相机计算能力不如咱们电脑,所以整个处理时间不短。通常情况下,你曝光时间越长,所花费降噪的时间也随之越长。比如你曝光15秒左右,那么降噪的时间也差不多得这个时间了。按照长时间曝光降噪的原理,那么几乎要使用一倍的时间去降噪之后才能完成一张图片的创作。

摄影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是时机,时机稍纵即逝。如果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处理噪点的问题,就很容易错过许多精彩的镜头。简单的就是星空拍摄中,一道流星划过的时候,你相机却在降噪。那么实际拍摄中得不偿失了。另外即使不存在时机的问题,实际可创作摄影作品的数量也会锐减。拍的多其实可挑选的也多呀。

即使你可以接受这么长时间的等待,我们再来看看实际的降噪效果。经过我实际使用在与后期降噪对比发现,某些情况下还不如后期进行降噪。所以推荐大家尽量前期多拍,然后再利用后期降噪。

后期降噪有三个优势:首先就是可控性,可以针对某一块区域或者单独暗部进行降噪。还有就是降噪程度的可控性,不一定都要完全光滑,想降噪到什么程度,都可以自己决定。其次是方式多样性,不仅可以使用PS或是LR等软件自带的降噪,还可以使用一些滤镜辅助降噪。最后就是效率高,如果配合滤镜或者动作其实也可以实现批量操作。这么一来比前期长时间曝光自动降噪还更快一些。

效果图:

原图:

具体操作:

1、首先,在PS里打开一张图片。

2、选择“渐变映射”命令,选中“黑,白渐变”,将图片变成黑白片。

3、将建筑大厦抠出来,然后选择“色阶”命令,将这个抠图保留在“色阶”的蒙版上。该“色阶”只是用做保留抠图的作用,不对画面产生任何色彩、明暗的影响。

4、选择“曲线”命令,建立两个曲线图层,一个进行提亮,一个进行压暗。

5、选中步骤3中保留抠图的“色阶”的蒙版,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添加蒙版到选区”,画面中出现抠图的蚂蚁线选区。

6、分别为步骤4中建立的两条曲线(一条提亮,一条压暗)建立蒙版,使这两条曲线的蒙版与步骤3中“色阶”的蒙版一样。

7、选中曲线1(压暗的那一条曲线)的蒙版,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添加蒙版到选区”,画面中出现抠图的蚂蚁线选区。

然后选择“渐变工具”,渐变模式为“线性渐变”

渐变名称选择“从前景色到背景色渐变”,前景色选择白色,背景色选择黑色。

8、从图片下方往上建立一条白色到黑色的渐变,让蚂蚁线选区里的抠图部分(建筑大厦)

,只有下半部显示压暗曲线的图层,使抠图部分(建筑大厦)下半部变暗。

9、选中曲线2(提亮的那一条曲线)的蒙版,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添加蒙版到选区”,画面中出现抠图的蚂蚁线选区。

用“渐变工具”从图片上方往下建立一条白色到黑色的渐变,让蚂蚁线选区里的抠图部分(建筑大厦),只有上半部显示提亮曲线的图层,使抠图部分(建筑大厦)上半部变亮。

现在来看看,经过两条曲线进行压暗、提亮后的变化。

10、选择“色阶”命令,建立一个“色阶”图层。然后选中步骤3中保留抠图的“色阶”的蒙版,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添加蒙版到选区”,画面中出现抠图的蚂蚁线选区。

接着为刚才新建的“色阶”图层建立蒙版,使该“色阶”的蒙版与步骤3中“色阶”的蒙版一样。然后按住“Ctrl+I”,使新建“色阶”的蒙版反相,让抠图的部分变为天空。

11、调整“色阶”中间和暗部的浮标,调低天空的Gamma值。

12、选择“曲线”命令,新建一个“曲线”图层。然后选中步骤10中建立的“色阶”的蒙版,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添加蒙版到选区”,画面中出现抠图的蚂蚁线选区。

接着为刚才新建的“曲线”图层建立蒙版,使“曲线”的蒙版与步骤10中“色阶”的蒙版一样。

13、调整“曲线”高光,让高光降下来。

14、按住“Shift+Ctrl+Alt+E”盖印图层,然后选中步骤12中建立的“曲线”的蒙版,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添加蒙版到选区”,画面中出现抠图的蚂蚁线选区。

15、鼠标选中步骤14中的盖印图层,然后按住“Ctrl+J”,建立一个新图层。

16、选择“滤镜”里的“动感模糊”,设定角度和距离,模拟长曝光的云层效果。

然后选中步骤12中建立的“曲线”的蒙版,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添加蒙版到选区”,画面中出现抠图的蚂蚁线选区。

接着为刚才“动感模糊”的图层建立蒙版,使该图层的蒙版与步骤12中“曲线”的蒙版一样。

现在来看看,天空经过处理后的对比。

17、选择 ”色阶“命令,调整“色阶”中间和暗部的浮标,调低画面的Gamma值。

18、选择“亮度/对比度”命令,加强对比度。

完成。我们再来看一下前后对比:

效果图:

(步骤一) 留意天气和时间

顾名思义,长曝相片便是开放快门,让相机捕捉长时间环境的变化,常常用于拍摄流水、云层、车轨等。而在光圈、快门、ISO的关系内,长时间曝光代表快门变慢,这时光圈和ISO也要相应调整,但光圈和快门不可能无限的变小,因此必须密切留意外部光源的强弱,若果是万里无云,阳光充沛的日子,便可能不是拍摄长曝相片的好时间了(因为很容易过曝,快门也慢不了多少)!我们可以选择有云或是日出日落的时份来拍摄风景系的长曝相片,而车轨、星轨等当然是晚上拍摄了。

(步骤二) 预先观察目标地形

一张成功的风景相片,预先观察目标地形可以让你更早掌握拍摄的时机和构图,特别是长曝相片,每张相片也会用长时间来捕捉,频繁地转换拍摄地方可能会让你拍不到多小张相片,因此若果可以,多于不同时间到希望拍摄的景点视察环境,务求把握时间,一击即中。

(步骤三) 带备三脚架、快门线和后备电

要作长曝拍摄,除了相机镜头,还记得带上三脚架和后备电,一支稳固的三脚架是拍出上佳长曝相片的先决条件,若果三脚架不够稳固,或是忘记带三脚架,将会大大影响长曝相片的质素。快门线可以用自拍/倒数来代替,但有快门线拍摄起来比较有效率和方便,建议各位准备。

(步骤四) 对焦的技巧

如果已经设定好拍摄位置,不要再使用自动对焦,特别是晚上或拍摄偏暗的环境,自动对焦很大机会失灵,你只要利用自动对焦作一次对焦的动作(可以向着容易对焦的发光区域,但距离必须相同),然后设定镜头或相机到手动对焦(MF),之后避免移动相机或对焦环便可一直拍摄,很是方便。

(步骤五) 利用 M-Mode 设定曝光

初学者拍摄风景人像等相片可能会多使用光圈先决模式,但拍摄长曝相片时则建议使用手动模式,好让可以完全掌握光圈、快门和ISO的设定,拍出心目中理想的相片效果,而且长曝相片的「迫切性」没有其他相片那么大,初学者可以慢慢调较,因此也是学习手动曝光的好时机!

(步骤六) 加上减光滤镜或渐变灰滤镜

有时想拍摄日间的长曝相片,在把光圈和ISO也调到极限时,相片也是过曝,这时便是利用减光滤镜的时间了!减光镜为一块灰色的半透光镜,有不同程度的减光效果,建议同学们预备ND4和ND8的减光镜比较实用,现在也有一些可调式的减光镜可考虑,十分方便。

渐变灰滤镜可以平衡天空和地面的测光,让你拍出更专业的相片。

(步骤七) 拍摄并检查直方图

好了,经过以上6个步骤,终于可以按下快门拍摄了,但拍摄后记得参考一下直方图,特别是日间的长曝相片,以避免过曝或曝光不足的情况。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