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回收千吨废弃物!宁波这里的村民埋头“捡垃圾”,渔网、塑料瓶变身衣服、帽子、包包?!

海洋垃圾收集难度大、回收利用率低

是海洋环境保护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

投放一年的“海洋伙伴”环保舱运行效果如何?

一起来看看

图片

海风阵阵,日头正烈,奉化莼湖街道栖凤村村民陈飞驾驶着电动三轮车来到村口的“海洋伙伴”环保舱,只见他在环保舱的屏幕上熟练地操作着,随着舱门打开,他将近段时间整理收集的破旧渔网、塑料瓶等一一投递进去。“趁着休渔把废旧的渔具整理了一下,还有生活中的瓶瓶罐罐,现在都习惯投放到这里来。”陈飞说着,黝黑的脸上露出淳朴笑意。

陈飞的“新习惯”,还得从他眼前的“大家伙”说起。去年7月,全省首个村级碳积分“海洋伙伴”环保舱项目在莼湖街道栖凤村正式投用。占地600多平方米的环保舱由若干个废弃集装箱搭建而成,设有海洋废弃物智能回收收纳舱,渔民投递废旧鱼筐、破渔网、破浮球等物品后,可以得到相应的碳积分。经过一年积攒,陈飞的碳积分已经相当“富裕”,他经常用积分兑换一些生活用品,或给孩子换取一些零食。“海洋伙伴”环保舱运行一年以来,越来越多村民和陈飞一样有了回收垃圾的“习惯”。

图片

在“海洋伙伴”环保舱不远处,村民周南湖一早就忙活开了,整理回收的渔网,将废旧鱼筐叠放整齐,塑料瓶称重归类……身为渔民,周南湖一直热衷于海洋环境保护事业,自“海洋伙伴”环保舱投用以来,他力所能及地收集海洋垃圾,是环保舱的“常客”。现在,他又有了一个新身份——海溯小站的站长。“海溯小站是‘海洋伙伴’环保舱的延伸,它设立在村民家中,方便周边村民就近投放海洋垃圾,也有利于将回收体系覆盖到各个村中。”对此,“海洋伙伴”环保舱工作人员刘雅兰解释道。

图片

今年6月,周南湖将自家院子空地进行改造,专门用于收集周边村民使用过的废旧鱼筐、破渔网、浮球、塑料瓶等垃圾,并将废塑料分类整理后统一送往工厂。作为出海打鱼多年的渔民,周南湖心里始终有一笔“账目”——一艘渔船平均每年废弃3000个鱼筐,1至3吨渔网,产生1立方米废油,而栖凤村拥有各类渔船近300艘,保护海洋环境责无旁贷。

“既然靠海吃海,就要爱海护海。海里的垃圾越来越多,我们渔民也就没了生计。尽可能多地回收海洋垃圾,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海。”当谈起自己的“新工作”,周南湖自豪不已,他说现在垃圾有了去处,大家带回、捡捞海洋垃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作为全村第一家海溯小站的设立点,每天都有附近的村民自发前来投递各类垃圾,小站一个月就能收集十几吨海洋垃圾。

目前,莼湖街道已经设置2处海溯小站,村庄边还设立了一个海洋废弃物收集、处理、转运的智能资源回收站,共同构建起“环保舱+海溯小站+回收站”的资源回收系统,截至目前,已累计回收海洋废物超1000吨。

图片

“流浪”海洋垃圾抵达“新家”后

又将去往何方?

一件防晒衣,采用100%PA6再生料制作而成,可减少碳排放1515.9克、水资源消耗260.9克、废弃物污染234.6克;一款电动牙刷,采用100%rABS再生料制作而成,可减少碳排放78克、水资源消耗624克、废弃物污染24克……“海洋伙伴”环保舱里陈列着服装、背包、文具盒、行李箱等20多款产品,很难想象,这些精美的物品竟然由海洋废弃塑料加工而成。

图片

变废为宝

图片

走进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厂房外,大量待处理的海洋垃圾整齐码放;厂房里,机器轰鸣。传送带上,塑料垃圾经过熔融、过滤、切割等环节“获得新生”,变身为大小均匀的再生塑料粒子,这些不起眼的“小米粒”正是服装、背包、文创等产品的原料。

图片

“通过塑料回收再生技术,我们将海洋废弃物变废为宝,制作成可广泛应用的再生塑料粒子创造收入,这部分收入覆盖了整个回收体系、物流体系和加工研发体系,形成了可持久发展的产业链。”“海洋伙伴”环保舱创始人、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麻一明介绍道,目前,企业已经开发出rGPPS、rPC、rABS等多款海洋塑料再生粒子以及制成品,销往国内和欧美、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并通过对海洋塑料实现高值利用,鼓励、反哺村民收集海洋废弃物增加收入,一年来已累计实现惠渔惠农150万元。

图片

海洋塑料

再生粒子

图片

以“增收益”解决“回收难”问题,以“产业化”破题“可持续”瓶颈,以“多元参与”整合管理部门、企业、群众等多方力量,“海洋伙伴”环保舱运行一年来,一种可持续、具有内生动力的海洋废弃物治理模式正日渐成熟,并将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

来源:宁波生态环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