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事|“妙契同尘”书画四条屏展,融入南京养熙园,一样的山高水长

引言

小雪后的南京,遇见一个特别的展览。

展览是在位于建邺区扬子江大道222号万景园零号内举办的,这里是一座对社会免费开放的公益性书画空间,名号“养熙园”。

拥有江南庭院建筑风格并与长江近在咫尺的养熙园,依水而筑,独立成园,院落内楼台相连,红枫映墙,竹亭倒影,花影、树影、水影伴着鸟语花香,以一种人文的视野与城市连接,多野趣近自然。主理空间的南京知名民企名曰“枫帆文化”,寓“一帆风顺”之意。

养熙园。

养熙园。

部分参展画家留影。

部分参展画家留影。

养熙园办展十分挑剔,它进入这个领域后始终以犀利的眼光策展,从不染指格式化的展事,力求塑造某种意义上的领风气之先者形象。

基于此,3个多月前的“南京‘江左江右’书法展”就曾在此引起轰动,而 “妙契同尘——养熙园江苏书画名家四条屏雅集”展览,颇有卷土重来的意味。

十六位画家拥抱生活的姿态

11月26日午后申时,“妙契同尘”开展,因为疫情防控,仅以部分参展者座谈的形式代替了开幕仪式。其实,此前筹备阶段,主办方就已说服自己低调行事,别把开幕式整得跟赶集似的变了调性。

养熙园这么办展,对他们来说意义就是不一样。

“妙契同尘”集合了江苏16位书画家参与,其中有40后大师萧平、宋玉麟,50后名家徐建明、叶烂,60后名家毕宝祥,也有70年代以后走来的王国斌、刘春、李甲明、盛文锦、姚媛、吕少卿、赵名釜、张筱膺、熊岱平、沈阳、李莉。

他们的作品,大都寄情于山水、花鸟、人物,行笔泼墨如觅水影、如写阳春,可见风起云涌,嗅到花草芬芳,呈现着艺术家们拥抱生活的姿态。

从观展者的角度看,萧平、宋玉麟等“王者”与一些他们并不熟悉,甚至不具很大知名度的“新面孔”共同参展,既是提携,也是传承,几代人的艺术渊源就此结下,这也注定了展览具有可看性、比较性。

萧平等人在观展。

萧平等人在观展。

展厅一景。

展厅一景。

国画四条屏这种形式为画家喜闻乐见,但凡好的作品也更能显现创作者的功力。四条屏作为中国画中特有的一种表现样式,在特定而有限的空间中诠释万物个性、神情的美感,凭借画家对生活的认知、理解,充满激情勾勒出和谐的旋律,寄情于神韵和形态,让观者赏心悦目,使平凡的生活题材富于表现性的艺术魅力。

此展中,萧平作《梅兰竹菊》、宋玉麟作《春夏秋冬山水》、徐建明作《山有四季》、叶烂作《紫气东来、映日荷花、霜色延年、红梅迎春》、毕宝祥作《山色有无间》、王国斌作《春困图、赏春图、巡游图、闲趣图》、刘春作《四季流韵烟霞来》、李甲明作《荷塘清趣》、盛文锦作《溪岸听音》、姚媛作《东篱把酒黄昏后》、吕少卿作《四阿罗汉》、赵名釜作《早春山叠翠》、张筱膺作《四季山水》、熊岱平作《云壑烟岚图》、沈阳作《春和景明、云山夏翠、素秋明净、千山皓雪》、李莉作《灵谷禅林、凭虚远眺、幕府登高、秦淮水榭》,令人目不暇接。

从这些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近,对生活的疏离感随之减少;同时也让人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家们触摸新时代的脉动,在传统与现代中探索的情怀。

可以说,前辈艺术家在绘画技法上的翻山越岭,仿佛如履平地般气定神闲,给了后生仰望的平台与视角,获得需要珍视和激发灵感的契机。

四条屏引发大师道出真心话

系列的四条屏主题展,并不常见。“妙契同尘”如期示人,尘埃落定,为坊间多了一个可以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青年画家,多了一次沉淀。

观展后的座谈会,由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画家毕宝祥主持。

毕教授认为,江苏的国画家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而且生长环境又非常优越。江苏的国画家又是有担当的,因为他们始终不敢懈怠,否则就会愧对先贤,愧对这个时代。

集国画、书法、鉴赏和史论于一身的江苏省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萧平,第一次走进养熙园,就被它的不同寻常所吸引。

萧平讲话。

萧平讲话。

萧平逐一欣赏了每组作品,尤对“后浪”不拘泥于传统的技法追求而高兴。81岁高龄的他,边看边说,精力过人。

他在座谈讲话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中国画以书为画,将书法和绘画、诗歌结合在一起,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也是独特的,中国画“诗文书画印”联系在一起,是综合艺术,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其笔墨、章法、意蕴悠久且独一无二。四条屏艺术形式,需要画家有整体的把控能力,且要求创作者书画合一,以体现中国画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协调性。

现在社会上书画工作室多、展览也多,存在“时装化”倾向,总体的形式到内容单一化,跟风现象也存在,这不利于精品创作。中国绘画讲究“形式、内容、笔墨”,这是技法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今天这个四条屏展,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千篇一律,做得很精细,对弘扬传统艺术提供了一个范本。

萧平为本次展览创作的四条屏《梅兰竹菊》,四幅画各自独立,主题统一,每张画中皆见石头,但形状各异,也在求变。

宋玉麟接受采访。

宋玉麟接受采访。

曾担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的国家一级美术师宋玉麟在讲话中说,他曾在太仓做过四条屏展览,效果很好,艺术下沉到基层,当地政府支持,观众也高兴。但总体上看,四条屏的艺术形式正在渐渐消失,所以养熙园办这个展,他乐意参加助力。坦率地说,如何将写意山水、工笔花鸟在方寸之间呈现,既各具特色,又和谐统一,是一个考验画家的命题。

他还结合自己的参展作品,谈到了创作的乐趣,“在四条屏的框架中,我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书画结合之《春夏秋冬山水》,就是在这种心境中完成的,这个展览让我看到了传统艺术形式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春夏秋冬山水》是唯一一幅将山水画和独立的书法结合在一起的四条屏作品,让人开眼。

参展画家叶烂、王国斌、姚媛、熊岱平等也作了发言,他们认为,绘画靠笔墨、靠情怀、靠意境,缺一不可。作画需要沉下心来,克服浮躁之气,善于充分学习传统艺术精髓,并将其为我所用。

“好的展览不只是展览”意味深长

九华美术馆馆长熊继平、枫帆文化总经理靳永弟是“妙契同尘”展览事务的直接运作人。筹备中,他们联系毕宝祥教授,请他撰写序文。

毕教授非等闲之辈,他乃性情中人,能说善写,不仅教书育人,还兼任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会长、江苏当代书画院院长等职务。

因为他也画画,所以与年轻艺术家之间没有隔膜。

毕宝祥主持座谈会。

毕宝祥主持座谈会。

参展画家叶烂。

参展画家叶烂。

参展画家王国斌。

参展画家王国斌。

他经过一番思考,为“妙契同尘”展览写的序,主题为“好的展览不只是展览”,重点落在了民企办展范畴,意味深长。

他认为,江苏历来都是国画大省,名家辈出,可以说彪炳史册的国画名家占有全国的半壁江山。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厚的文化待遇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给予了画家们十分难得的创作和发展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民间企业家和民间团体的加持,为江苏的美术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毕教授举例说:“历史上以扬州地区为代表的盐商不仅促进了京剧、园林的繁荣,也为国画家的创作、交流及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石涛、黄宾虹、扬州八怪等,都得益过他们的扶持。江苏现在也有不少民间企业家在为江苏的美术事业做贡献,比如‘悲鸿精神’‘诗意江南’‘南田风骨’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作品展都是江苏民企赞助的,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的活动。难能可贵的是,民企用的是自己的钱,干的是为政府增光,为艺术添彩的事。所以,画家们总能在自在、愉悦中,一边履行了合约,一边创作出作品。

宋玉麟(右三)与枫帆集团董事长赵志刚(右二)等人留影。

宋玉麟(右三)与枫帆集团董事长赵志刚(右二)等人留影。

会议前,画家们在园内交流。

会议前,画家们在园内交流。

展厅内琴声悠扬。

展厅内琴声悠扬。

“这次的展览就是由民企枫帆文化策划并主办的。策划过程中听取了专业人士的建议,也兼顾了各方的利益。主办单位倾力组织,应邀画家也积极响应。展览作品全部为四条屏。四条屏是中国书画特有的形式,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它与其他画种以及现代常见的摄影作品、电视屏幕的形式拉开了距离,不仅让观众产生不一般的视觉感受,也给画家提供了怎样在传统样式与现代审美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的新课题。

“这个展览,还昭示着在世风不古的今天,古代的四条屏以及扇面、长卷这样的国画形式不仅能传承下来,而且还会受到尊崇。这无疑可以让人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又可使浮躁的心安静下来,努力地创造今天的经典……或许这些就是这次展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参展画家与嘉宾合影。

参展画家与嘉宾合影。

枫帆文化进军书画产业的势头不容小觑。枫帆集团董事长赵志刚在展览现场表示,企业对文化的投入,也是一次自我提升的过程。养熙园正在着力打造一个品牌,将来还会邀请艺术家走出国门,与世界交流融合。

用匠心守望初心,还体现在展览画册做成了一本书上。南京莱斯文化装帧设计的《妙契同尘》一书,让每组四条屏都能展开,而且每位画家除了艺术介绍还附有相关评论,形成了立体呈现。

本次展览设定为雅集,也是务实而又低调的优雅。展览促使画家开始思考传统样式如何与现代审美有机结合。

“妙契同尘”融入南京养熙园,一样的山高水长。无论如何,“妙契同尘”以后,南京美术世界多了一道迷人的风景。

展览由汉府书画院承办,将持续开放至12月22日。

撰文/梁平 摄影/ 范素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