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告知有技巧(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姐&编辑|楚琦
近期,蜜姐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保险理赔判例。
据媒体报道,成都一位郭女士在某支付APP上买了一份一年期的女性高发恶性肿瘤疾病保险,没想到真的不幸罹患癌症,然后被拒赔了。
郭女士购买这份保险的时间是2018年4月5日,确认患上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时间是2018年12月5日。
这类健康险的等待期通常为90天或180天。郭女士也确实是等待期之后确诊的,不过保险公司在今年3月20日,通知郭女士拒赔。
从告知拒赔的原因来看,似乎合情合理:因为郭女士有甲状腺结节,但并未如实告知。保险公司对此的处理方法是解除合同关系,拒绝理赔。
不过,这件事情却出现了反转。郭女士起诉,法院判决保险公司应按照合同约定赔偿50万保险金及利息。
法院一审认为,对于告知,保险人应该对投保人进行引导,尤其是对于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提高保险费率的重要事项告知。而投保人只需要尽到“善意无过错”的告知即可。
不知道保险公司后续是否会提起上诉,最终法院会如何裁决。不过这也再次提醒蜜友们:如实告知约等于保额。
网络保险产品的广泛普及,不可否认,降低了保费,也拓展了保险范围,对传统保险公司形成了倒逼之势。
不过网络保险产品,也因为理赔难,纠纷多,一直被诟病。
“如实告知”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且需要不少技巧。
诚如此次判决中,法院审理认为投保告知的事项因是投保人所明知或应知的。然而,不少人在网上购买健康险产品的时候,对如实告知的内容并不是太清楚。
而网上保险产品大部分是自动核保,也就是全否才可以投保,有一项不符合就不能投保,有些网友会了省事儿根本就没细看过投保须知。随手一买,这种情况下,发生理赔纠纷的概率就很高。
不过,如今,网络保险产品,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比如也有了智能核保、人工核保的方式。
但是,可别高兴得太早,不少网络保险产品的客服人员,本身就缺乏专业的保险知识,让其指导投保,犹如请盲人指路。
去年,蜜姐在网上为家人购买一款网络医疗险产品,该产品可以人工核保。我提出将家人前一年的住院病历及检查结果拍照提交,竟然被对方拒绝了:“不用,你跟我说是什么病就行。”
口说无凭啊,既然能告知,为何不接收病历,这样不是可以减少纠纷?对方客服人员却完全不搭理,只是催促购买尽快交钱购买产品……
所以,我们还得自己留个心眼。了解下投保如实告知的基本逻辑和技巧。
一般的医疗险和重疾险,根据不同产品,通常要求告知最近2-5年的住院记录。如果被保险人有住院的,一定要告知。因为理赔的时候,这是必查的,而住院,需要用身份证或医保卡登记,一查一个准儿。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体检记录。同样,去正规医院和体检机构,要求提供身份证或医保卡,这些也都会留存下档案,如果体检发现问题了,得告知,情愿发现问题后除外或加费,也好过拒赔。
一般还会要求告知家族病史,其实这类就不太好界定,尤其是我们的爷爷辈们,不少老人已经过世,并未留下什么就医记录。
总之,有记录的,比如住院、体检发现问题的一定要告知。因为,在理赔的时候,这些内容很容易被查到,无论是无意还是故意隐瞒都容易产生纠纷。
一些单位在购买团体重疾险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保险公司可能为了省事儿,并没有对每位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进行深入了解,或者辅导大家进行哪些内容应该告知。
2015年,重庆某公司就曾经支付了约148.76万元的保费,为公司员工购买了一年期的团体重疾险和医疗险。
该产品每位员工的重疾险保额为10万。该公司的一名员工恰巧在保险期内查出罹患癌症,保险公司的拒赔理由之一也是投保人未如实告知。
尽管最终该员工赢得了官司,但也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法院判决的理由之一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七条:“保险人在保险合同成立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仍然收取保险费,又依照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并非被保险人总能赢得官司,所以,我们在投保前应尽可能地详细阅读投保须知,不理解的一定要跟保险公司沟通,确定其条款的准确含义,看自己是否符合投保条件,避免花冤枉钱。
同时,还有一点要提醒蜜友们,如果去就医,不要乱描述自己的病症。尤其是要告诉家里的老人。
老人家年龄大了,经常会这里痛那里痛,到了医院,医生一问就会大量描述,甚至是夸张自己的感受。这些如果记录到病例中,会比较麻烦。
去年,一朋友因为头痛原因不明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可能是因为职业病导致的头痛和肩颈痛。
这位朋友后面去购买重疾险的时候,就较为麻烦,因为保险公司要确认出现这些症状是否是患有某种疾病。
他不得不再次去医院做了各种检查,请医生在病例中详细排除了可能的相关各种疾病,最后才得以顺利投保。
网络保险产品,看似方便,其实需要我们花更多精力去详细了解产品和投保规则。而线下产品,如果遇上一个不专业的代理人,这些问题同样存在。
别光看几十万、上百万的保额很心动,更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搞清楚我们买的是什么,保什么,不保什么,能否理赔。
版权声明:本文系闺蜜财经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