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一句话刺痛中国父母,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

董卿从上海卫视到央视,一步步摸爬滚打成为当之无愧的“央视一姐”,在《中国诗词大会》中流露出深厚的文学底蕴,言行举止之中透露着的知性优雅的气质,这与她父亲从小对她的魔鬼式教育是分不开的。

父亲对董卿实施的是魔鬼教育,要求极为严格,为了培养她吃苦耐劳的精神,董卿自7岁时每天刷碗,中学时寒暑假外面打工锻炼,她做过服务员、宾馆清洁工等工作。

父亲还把她当男孩子培养,不准她总是照镜子,不让妈妈给董卿做新衣服等。董卿曾这样回忆:“我爸爸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说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

董卿的父亲,格外注意培养她的文学素养,在她稍能识字时,爸爸就让她每天抄成语、古诗,大声朗读并且背诵,稍大一点是就让她抄古文。

父亲自幼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了复旦大学新闻系,改写了一生的命运,所以他对女儿也怀着同样的期望,希望女儿也能通过读书来改写命运。

“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有些家长却不赞同这个说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和潜能,孩子也一样。如果不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董卿的确很优秀,因为父母从小的逼迫管教,让成年后的董卿说到父亲对自己的管教还落泪,可见父亲对她的伤害有多大。

药家鑫案件,也让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父母都想孩子成龙成凤,但是首先应该要保证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压力,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未来的路能够走得轻松点儿,但这只是愿望,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想走什么样的路,还是要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才好,你在他6岁时可以逼迫他暂时听你的,可是到他18岁了你能怎么办?

有很多人可能会拿成功人士朗朗的例子,如果没有朗朗父亲的逼迫,就没有今天功成名就的朗朗。但是如果朗朗没有弹琴的天赋,再怎么逼,也不会逼出一个钢琴家来。

智力更多的是先天的,但孩子的性格要后天养成,一个人怎么都可以生存,也能生活得好,但是一个有性格缺陷的人,他的一生都会生活在不顺中。

其实,这句话有些家长会有些误解,和“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样。

有些家长会解读为:一定要逼着孩子学习,再苦再累也要逼着孩子多上几个补习班、兴趣班,不然以后生活会逼他。

逼=给予孩子压力=给予孩子外在动力,以刺激其内在动力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意志。

举几个例子:小明因为兴趣,报了吉他班,但这天天气太热了,家里的空调太舒服了,小明觉得不想去上吉他班了,这时妈妈需要给予他压力,逼迫他去上学;

小红完全不希望上任何的补习班,去了也不认真上课,她之所以去,是因为如果不去妈妈就会生气,就会不断叨叨她,让她产生自责的情绪,上补习班不过是她逃避妈妈叨叨和情绪的方法。

两种不同的逼迫,取决于孩子自身是否愿意去做,是否具有内在动力。

父母能做是在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